APP下载

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探讨损美性疾病的诊疗

2020-02-16胡炜圣夏淑洁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性疾病五脏阴阳

胡炜圣,夏淑洁,靖 媛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受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影响,中医学自诞生之初就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融入其中。古人借助对自然气候之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观察,总结出了自然界四时阴阳的消长与人体五脏功能变化相关联的系统化规律,从而构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同时也形成了“司外揣内”的诊疗思维。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始终,同样也指导着中医美容的理论与临床。四时各有八风邪气,五行中蕴含阴阳盛衰,与人体内在脏腑及外在形体官窍照应。“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机体脏腑阴阳失衡是损美性问题的基本病机。此外,外邪侵犯机体,首犯肌表腠理,进而向内传变,造成五脏气血紊乱,阴阳失衡,也是导致皮肤和形体损美性病变的原因之一。

1 “四时五脏阴阳”的美容思想渊源

《黄帝内经》通过“仰观八极,考建五常”,在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建立了“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深刻展示,《黄帝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表明人体自身气血运行与自然气候变化存在着密切关联,并通过对人体内在的五脏性质的归纳,从而与外界四时之气候建立相对应的天、时、地的同步联系,体现出人体五脏功能盛衰的节律性变化。因此,四时五脏阴阳是关于五脏功能盛衰和时间节律关系的理论[1]。在中医美容方面,“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也指导了中医美容学科的诊疗体系,包含了中医药对皮肤的保养和损美性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即《内经》中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治病求本”的养生与防病的思想。因此,本文提出中医美容治疗和预防损美性疾病应遵循“法于阴阳、求于五行、应于四时”的原则,这也是整体观念对中医美容临床指导的体现。

1.1 法于阴阳的美容思想

《中藏经》云:“阴阳失守,陷作痈疽”,表明了阴阳失调是扰乱皮肤正常健康的基本病机。阴阳是四时与五脏的化生之本,《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在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2]。皮肤亦是如此,故“法于阴阳”亦是“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指导下中医美容治疗和保健的原则。阴阳消长变化正常,则人受阴阳二气的濡养,“气和而生”,则肌肤能适应阴阳二气的变化,腠理紧致,肌肤红润,屏障功能健康协调。反之,若阴阳失守,外在环境表现为寒热气候异常,春夏属阳而阳气不宣,于皮肤则阳气郁闭于内,肌肤腠理不开,化热可产生痤疮、疮疡斑毒等皮肤问题;秋冬属阴而阴气不养,肌肤缺少津液濡养,容易产生干燥、敏感等皮肤问题,诱发瘾疹、脱发、肥胖等损美改变。调理阴阳,使气机升降有序,皮肤得以与天地变化规律相照应,保持肌肤阴阳的调和顺畅,则可以维护皮肤自然良好的健康状态。

1.2 应于四时的美容思想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记载:“人以天地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应于四时”是保命全形的法则,自然环境中季节、节气等时间节律的变化,对人的健康具有深刻影响。应与不应四时,是人体是否调和平衡、是否与自然同步的表现[3]。

论及四时与美容的关系,四时变化之异常,以六淫多见。六气太过则化生六淫,六淫伤人,多从肌表而入,肌表首先受邪,从而产生皮肤问题。《温病条辨》中详细论述了四时邪气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外邪侵袭人体,首先从肌表口鼻而入,邪在卫分肌表感发。“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主气和皮毛,肺受邪袭,卫表亦率先为邪所郁,显示了四时气候的异常可以反映于皮肤的特点。与此同时,人体五脏与四时相应,四季旺其所主之本脏,故而人体五脏气亦可反映于皮肤,流行于四时。在春肝动,则易瘙痒;在夏心动,则易发火毒;长夏脾动,多生肥胖;秋季肺动,易使其皮肤干燥;冬季肾动,造成水肿或脱发。因此,应于四时才能使得皮肤与四时气候同步,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得以维持,肌肤状态稳定,不易产生皮肤问题。

1.3 求于五行的美容思想

“有诸内,必形于外”,内在脏腑的病变必然在皮肤、形体、官窍上有所反应。“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五脏各有其主,对美容影响各异,因此在损美性疾病的诊疗中,应重视“求于五行”,从人体内在脏腑的病变来考虑损美性疾病的病因。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周身的血脉通畅与气机的和顺都依靠心气的推动。当心气不能推动气血运行时,气血雍塞,面部肌肤气血失和,则出现面色晦暗。当心血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惨白无神,当心火亢盛,在额头可出现痤疮。

“肺主一身之皮毛”,人体皮肤的充盈与毛发的荣枯和肺有着紧密关系。当肺的宣通输布水液功能出现异常时,皮肤毛发不得滋润,则易出现皮肤粗糙干燥、毛发枯槁等问题。若肺气失宣,水液停聚面部,则可出现面部眼睑水肿等问题。

“脾主运化”,脾胃腐熟水谷功能正常,皮肤才会得到濡养,“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湿邪内侵,湿困脾阳,泛溢肌肤,则肌肤浮肿;或湿热蕴脾,则面部易生痤疮;“脾主升清”,清阳不升,则皮肤松弛下垂。

“肝主疏泄”与“藏血”,肝气的调达舒畅与气血的运行关系密切。当肝气不舒,则气血凝滞,郁结于面,面部出现色斑、老年斑等皮损改变。当肝血不足,则面色焦黄无华;当肝火上炎,则头面易出现雍脓等。女子以肝为本,故女性在养颜过程中,应尤注重养肝。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当元阳充足,则面目得其温煦,面色红黄隐隐,凝润含蓄;当肾精不得滋养,肾阳衰微时,肾阴精匮乏则面色黧黑。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充盈与衰老息息相关。肾精不足,则面部皮肤衰老,皱纹增多。

同时,五行各有五色反应于皮肤,《中藏经》言及五脏五色:“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因此通过观察皮肤气色的变化,可以探知其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亦可以通过内调五脏来改善皮肤气色,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对中医美容临床诊疗的指导

2.1 运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诊疗皮肤病

中医诊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疾病时,应从整体的角度,结合五脏六腑的盛衰和气血运行的通畅与否进行辨证论治。“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运用“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对损美性疾病进行诊疗,可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如对银屑病的治疗中,发现银屑病有显著的“冬春季节加重,夏秋季节减轻”的季节性发病规律,这与“四时五脏阴阳”的运行变化有紧密的联系,运用四时和五脏的调理之法,给予清热化湿之辈化裁,疗效有成[4]。

再如痤疮的发生和五脏都有关联,五脏相互并非孤立,任何一脏的异常都会影响痤疮的产生。所以在临床辨证论治时,不可单独局限于某一脏,不仅要结合季节变化对外部皮肤进行观测,更须结合内在五脏病理进行诊疗,按照季节节律,综合考虑四时五脏关系进行调补,方可有效[5]。如夏季脾动,痤疮多考虑脾湿伴胃热,肝郁乘脾,心火下移小肠,治疗时应注重健脾疏肝。

此外,有医者在诊疗血滞于皮肤之间的雍脓时,选择了桃红四物汤加入五脏应四时之药物进行加减化裁,罗列了药方中所加主四时的药,及药物性味所对应的脏腑。“春宜加防风,夏宜加黄芩,秋宜加天门冬,冬宜加桂枝,此常服顺四时之气”。因此,从四时之气的升降趋势来指导用药,使人之脏腑用药和四时相呼应[6],对治疗损美性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2.2 运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抗衰老

从生命的进程来看,看到的不是衰老的具体结构,而是衰老的动态变化过程反映于外之“象”[2]。由此可见,衰老与四时的时间性变化有关联性。《灵枢·天年》云:“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因此可见,五脏六腑虚损是衰老的主要内在原因。

故而在辨证论治皮肤衰老时,既要照顾先天精元,又要顾护后天脾胃,同时要掌握四时气候对衰老的外因的影响。如秋冬温差大而气候变化迅速,且秋应肺,冬应肾,当皮肤遇到外部温度的频繁变化时,皮肤汗孔司开阖的功能则出现异常,可能会引发皮肤瘙痒、泛红等敏感现象,反复发作可造成皮肤屏障功能损伤,进而引发衰老。同时,秋冬燥邪大盛,剥夺皮肤津液,肌肤水油平衡破坏,无法濡养皮肤而导致衰老。因此,补肾健脾、养阴存津是预防皮肤衰老的重要治则。

2.3 运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诊疗肥胖

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也与肝胆、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7]。肥胖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灵枢·逆顺肥瘦》云:“广肩肉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指出气滞血瘀是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临床治疗时,在益气健脾补肾、利湿化痰理气的同时,可以考虑四时五脏的影响。如夏季代谢旺盛,可加强对肥胖患者的治疗频次或者加大治疗剂量;冬季天寒地坼,气血运行受阻,瘀而不行,则在秋冬肥胖治疗时应考虑使用艾灸的方法,或采用温补脾肾之阳的药物,以温通经络、温化痰湿,这也给肥胖的诊疗拓宽了新思路。

3 运用“四时五脏阴阳”指导美容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未病先防”思想的体现。对于中医美容而言,驻颜防衰是永恒的主题。皮肤保养的意义远远大于衰老后治疗的意义。于阴阳,春夏养皮之肤阳,秋冬养皮肤之阴;于四时,顺天地之候,应四时之变养肤;于五脏,养诸内以形于外,从而达到健美皮肤和延缓衰老的效果。

3.1 顺四时之候,应阴阳之变养肤

春为阳长阴消之初,“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春季讲究顺应阳气升发,对于中医调养皮肤来说,春季是皮肤新陈代谢的季节,应顺应自然之气机,以疏肝为要,使皮肤之气欣欣向荣。同时春季多发敏感,应注意以舒缓抗敏之类的中药加以外护。夏季阳气最盛,天气炎热,万物茂盛,人体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气血的充盛更容易表现于机体表面。人体皮肤为适应暑热的气候,开泄毛孔,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同时夏季喜凉易伤阳,故要养皮肤的阳气,运用具有升发之性的药物、食物使卫表得阳气温煦,皮肤得以顺应阳气,汗液顺利排出,防止引发晒伤、缺水。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提出了夏季晒伤之治疗之法,“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内宜服香茹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治之则自安矣。”

秋季阳消阴长,《黄帝内经》云:“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要顾护阴精,使精气内敛,养阴以润皮肤。秋季应肺,燥是秋日之气,当秋燥犯肺时,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要运用滋阴润燥之法,重在使皮肤镇定安宁,同时加强皮肤的保湿。“冬三月,此谓闭藏”,“闭藏”是封闭、收藏之意,故要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远离严寒之处,近温暖之所,以缓和寒气的影响,减少肤腠的开泄。外护要注意抗老和滋养为主,内调要注意滋补脾肾,以抵御外界冬寒之气造成的皮肤衰老。

3.2 五脏养诸内以形于外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整体,皮肤和五脏紧密相关。因此,皮肤疾病不仅仅是外在肌肤问题,而是内脏病理改变的反映。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皮肤病是五脏六腑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8]。通过调理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可以预防各种皮肤疾患,同时可使皮肤纹理细腻,预防衰老。

通过降心火、养心阴、宁心神可减少因心火炽盛而产生的口舌糜烂、疮疡、皮肤灼热而痒等问题。通过养肺阴,调节肺气的宣发肃降来滋润皮肤腠理,滋养毛发,使皮肤光泽、秀发润泽。五脏美容中更应重视补益肾、脾二脏。肾藏精,主骨生髓,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所藏之处,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已。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先天性、色素性和慢性皮肤病,如雀斑、色素痣、黄褐斑等,多由肾阴虚或肾阳虚引起[9]。再如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也与肾精亏虚及肾阴、肾阳衰少有关。脾胃的兴衰在面部气血中起决定性作用,故中医有“阳明胃脉荣于面”的论述[10]。肾精秉承于父母,又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和濡养,脾运送的水谷也需要肾脏的阳气蒸腾布散。因此,对于皮肤美容而言,补肾补脾是预防衰老的重要方法。

4 结语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对中医美容的指导体现在从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关联性进行皮肤的保健和损美性疾病的调护,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中医诊疗思维的核心,即整体观念。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因此,将“法于阴阳、求于五行、应于四时”的原则运用于中医美容临床诊疗过程中,结合四时阴阳节律性的变化,三因制宜地内调脏腑功能,从而调整皮肤状态,使损美性疾病预后更为良好,达到皮肤荣美、形体健硕的效果,为中医药治疗损美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猜你喜欢

性疾病五脏阴阳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