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MBBS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0-02-15孙希
孙 希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080)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后,“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建设倡议已经逐渐走进世界视野,成为一项宏大的国际合作计划,逐步引发全球共鸣。“一带一路”起自中国,包括中国、蒙古、俄罗斯、东南亚11国、西亚北非16国、中亚5国、独联体6国、中东欧其他6国共64个国家,贯通亚欧非大陆,沿线覆盖大约44亿人[1-2]。而教育合作和交流一直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建设的重要领域,在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就指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加强中国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等。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各种人才的场所,高校招收留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是加强教育合作和开展人才合作培养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共有约49.2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约有32万人,占总数的60%以上[3]。目前,我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共有11个,包括医学、文学、经济、管理和工学等,据不完全统计,医学已经位居是来华留学生首选专业的第二位[4]。其中,MBBS(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专业就特指临床医学本科国际留学生,一直备受青睐,人数增长迅猛。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自2011年开始招收首批MBBS留学生以来,65%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新加坡、缅甸、也门、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等10几个国家),目前已有3届学生毕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不少医学人才。但是MBBS留学生班学生的学习背景与中国学生不同,学习的自觉程度相比中国学生较差,比如时间观念较差,实验课不喜欢动手;同时因为采用全英教学,传统的纯讲授式教学方式并不被MBBS留学生接受等,因此在MBBS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进行有必要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在有限的学时中,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到当前“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沿线国家的本身特点,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必要的删减和增加,从而更适合学生本身需求,为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人群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本文就我校多年MBBS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经验为例,浅谈如何在MBBS留学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MBBS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校“人体寄生虫学”授课内容的改革
“人体寄生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备受MBBS留学生关注的一门基础课。“人体寄生虫学”涉及的是能感染人体的常见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形态学特征、致病特点、诊断方法、流行特征和防治方法等。虽然我国经过70年的有效防治,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一些重要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寄生虫患者数目骤减,但是纵观全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广大欠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寄生虫病患者数目众多[5]。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MBBS留学生,在他归国行医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很多寄生虫病患者,他们对“人体寄生虫学”重视程度相对比中国学生要高,而我们在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流行的人体寄生虫病有所了解,除了按照常规讲授我们国内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及寄生虫病,也应有意识的侧重或添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有的或较多的寄生虫病。如以“血吸虫”这一章为例,我们在传统讲授的过程中,重点讲解日本血吸虫,对其他血吸虫病可能相对讲解较少,但是对于大部分MBBS留学生,其实日本血吸虫病并不是他们国家最常见的疾病,反而是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可能更为常见,因此,在我校MBBS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会增加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内容,并且以三种血吸虫病全球流行形式的分析和预测取代之前仅仅对于中国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的分析;增加曼氏血吸虫病防治和埃及血吸虫病诊断和防治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肝吸虫”这一章,我们在授课内容中除了讲解华支睾吸虫,还会增加将东南亚地区常见的猫后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征进行对比,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我们也针对性地在课程比重中突出像“疟原虫”“锥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丝虫”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常见的寄生虫的讲解比例,在流行部分适当添加对全球这些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结合自己国家的寄生虫感染国情进行学习,增加学习的认同感。另外,对于那些中国防治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疟疾”等,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对“中国优秀的防治经验”进行宣传和介绍,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传播“中国经验”,另外也让这些MBBS学生为今后其在自己国家从事寄生虫相关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课堂讨论,让来自不同国家的MBBS学生就其本国实际介绍寄生虫的流行情况,营造了国际化学习和交流的氛围。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校“人体寄生虫学”授课方式的改革
2.1 课程排课方式的改革
中山大学原来的“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体系安排中,是理论课36学时(2学时1次,每周1次,共18次)加上实验课36学时(4学时1次,第10周后,每周一次,共9次)共72学时,实验课迟于理论课开课,有约一半左右课程实验课和理论课无法同步。而针对MBBS学生,我们开展了小班教学(30~40人为一班),并从2016年起进行了课程排课方式的调整,改成了4节课联排的模式(每周1次,2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联排),共18周的方式;理论课程内容按照吸虫、绦虫、线虫、原虫、医学昆虫五大部分独立讲授,实验课程内容包括看录像、观察玻片和病理标本、动物实验和免疫学实验等部分;课程设计中以华支睾吸虫这章节,理论课2学时讲授吸虫概论和肝吸虫;实验课2学时包括观察肝吸虫成虫,肝吸虫虫卵,并让学生利用肝吸虫检测试剂盒检测肝吸虫IgG认识到肝吸虫快速诊断的新方法小班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与教师的了解和互动,MBBS学生相对于中国学生,部分学生相当活跃,课堂喜欢提问,因此这种安排也给了学生答疑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而理论+实验的模式调整也很大提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同步性,有利于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改革后,有效提升上课学生的积极性,部分MBBS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加强,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2 课程授课方式方面的改革
课程的授课方式有很多种,包括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6-7],指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主要通过教师课堂灌输式教学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中国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通过大课堂的方式使学生系统连贯的学习某门课程,但是明显缺点是个体针对性不强,师生互动性较差。我们在多年的MBBS教学过程中,也发现MBBS学生对LBL的课堂教学模式兴趣较低,课堂参与度较低。因此也有必要在LBL教学之外,探讨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这几年兴起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和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问题甚至是具体的案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解决某个问题或案例,已经在很多课程中进行使用[8]。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助和沟通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PBL特别是CBL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展示发挥自己的主观主动性,加深其对内容及知识点的理解。MBBS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与中国学生熟悉的传统讲授法而更乐于参与展示和谈论的课程学习,更喜欢通过这种模式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在MBBS教学过程授课方式方面,可以适当引入PBL或者CBL教学。如在线虫这一章节,在学习完线虫概论后,我们会给学生一个关于某种线虫如钩虫的病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阐述是哪种寄生线虫感染,阐述其生活史,了解感染阶段和诊断阶段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学生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线虫这一章节的认识,也可以在查找资料,判断诊断的过程中,加深这一章节其他线虫知识点(如生活史、感染方式、致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等)的认识和比较,巩固所学内容;另外比如在上疟原虫章节,因为不少MBBS学生来自疟疾流行区,我们可以在上课之前安排他们对他们本国的疟疾流行形式进行介绍,课后和他们一起分享中国抗疟经验,总结疟疾的治疗方法等。对于PBL教学所选案例内容尽可能选用“一带一路”国家流行的寄生虫病,更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但也要注意的是毕竟目前大多数MBBS学生基础并不牢固,PBL或CBL教学最好是在LBL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难度可以逐步递进,以防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顾此失彼。
2.3 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
对于MBBS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针对MBBS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考核方式我们由传统单一的笔试+实验的考核方式,改革为适当在考核过程中增加如讨论性综述(5%),课堂开放性问题研究等内容的比重(5%),这些变化一方面对MBBS学生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学生出勤率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成绩的区分度(部分出勤率高,学习认真的同学在成绩总分中有所体现),对学习效果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同时,通过这个改革,近年来,我们也有部分MBBS学生撰写的综述发表在SCI期刊上,近年来有不少MBBS学生通过撰写综述对科研产生兴趣,从而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2.4 课程改革对老师的新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也对老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需要教师补充对“一带一路”沿线常见寄生虫病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因为新的课程安排增加师生互动频率,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也比较高。
综上所述,结合我校近年来对MBBS学生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针对MBBS学生开展“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做出变革,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化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