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建议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辅修双学位为例

2020-02-15王鸿蕴李炯然李瑞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管理学

王鸿蕴,李炯然,陈 超,张 勇,李瑞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着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科学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端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意义。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要求,极大程度激发了社会对于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中医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让中医药专业学生在夯实中医药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能力、方法,初步建立管理学思维模式,并通过一定的实践能力训练与提升,最终成为中医药行业顶尖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我国目前的20余所中医药大学以及地方中医药院校普遍设立了管理类专业,探索“中医+管理”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办学基础具备,培养路径容易构建,因此,本文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中医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具体建议。

1 “中医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行业与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逐渐显现,一方面,既懂医疗又懂管理的中医药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对一般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医药专业背景,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具备医疗卫生管理、健康产业管理等大健康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管理学思维在专业工作中不断反思、提升和总结。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大使命,在新形势下,应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全面培养,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瞄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中医药人才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在认识到复合型人才缺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培养时机和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尽管学习管理学知识有助于增强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帮助其实现工作中的高效沟通和对医改政策的精准把握,但学生在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很难抽离出时间和心思学习管理学知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是面临着职称晋升和业务能力提升的巨大压力,医护人员依旧很难在工作中抽离出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因此,在学生临床实践任务相对较轻的本科阶段灌输管理学知识,不仅学习时间充裕,保障了学习效果,也有助于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理论的同时,了解管理学科的思维模式,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增加就业优势,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3 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管理水平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对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医疗卫生机构院长提出了管理能力要求。目前,我国最缺少的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化医院院长[1],院长多为医疗专家,系统的管理知识不足,在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把握发展方向、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现代化管理等问题方面存在瓶颈。实施“中医药+管理”人才的培养,能从根本上为中医药人才的全面发展、长久发展奠定基础,让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系统掌握关于科室管理、人才培养、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医院建设作出新贡献,培养更多管理能力强的医院院长,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能力的普遍提升和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2 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特点

2.1 辅修双学位教育授课时间灵活

为了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辅修双学位机会,高校在开设辅修双学位教育时,一般将课程安排在周末或者暑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线上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了高校的青睐。辅修双学位教育通过课前课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课上集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以及开展管理实践,既避免与主修专业教学安排冲突,让学生灵活根据自身情况掌握学习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以共享理念整合高校教学资源

辅修双学位教育目前基本表现为三种教学模式,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本区域多校资源共享以及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2]。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辅修双学位,都在共享理念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减少重复性建设,从专业主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到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与过度也较为容易。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比,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高校的师资力量优势[3]。

2.3 满足学生更广泛的学习需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671位中医药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中,有明确意向修读管理学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占60%,且大多数学生对于辅修双学位教育也持支持态度。学生修读目的多样,希望通过双学位课程的学习构建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学生占比41.46%、希望增加个人就业优势的占比47.43%,其余选择个人对管理学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想在管理领域深造等的学生占比11.11%。可见,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有一定的学习需求,也希望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多获得一个辅修学位,为未来的就业加分。

3 中医药专业开展管理学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17年开始探索管理学辅修双学位教育,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和工商管理(医药企业和创新创业管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致力于培养医药卫生领域“中医药+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以辅修双学位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方法选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好、视野宽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辅修双学位教育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3.1 打破学年学分制限制,探索教学改革

在学分管理方面,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学生以自然班为教学单位进行学习,一般不允许跨年级学习,同时明确规定了修业年限,学习弹性不大,而完全学分制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完全学分制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随后教育部多次会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与传统学分制相比,学分制核心在于学习年限的灵活性以及选课的自由性。管理学辅修双学位结合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理念,打破学年学分制限制,规定学生只要在主修专业毕业前,修读完成双学位专业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其他培养要求即可被授予学位,这也给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辅修双学位的选择空间,为激励更多学生辅修双学位提供了可能。

3.2 周末及假期时间上课,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

双学位学习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受主修专业安排的影响,学生整体空闲的时间有限,为了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双学位教育安排在周末及假期授课。在授课形式上,为了保障授课质量,同时调节学生因长时间集中听课带来压力,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度,双学位教育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采用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借助多元化教学工具“翻转课堂”。比如医院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学、医药企业管理和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借助医院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集中开展沙盘模拟实战训练,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实际感受医院和企业各方面活动和经营运作流程,全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再比如医院信息管理课程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慕课课程和自己录制的微课或SPOC课程作为面授内容的补充和强化,良好的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3.3 注重知识应用,试点非标准化考核方式

辅修双学位教育与主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作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形成管理学思维、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双学位教育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大胆改革,鼓励教师采用非标准化的考核模式,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形成性考核理念。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课程最终成绩以知识点测试、学习报告和综合考核模块构成。知识点测试是每节课程以小测试的形式进行课堂“前测”和“后测”,考察和反馈学习效果;学习报告要求学生线上学习部分撰写学习日记,不断反思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能力,综合考核部分着重以“案例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等形式全面考核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这样的考核形式,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

4 开展管理学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

4.1 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成本成倍增高

辅修双学位教育一般是跨学院、跨专业开展的,在课程性质设定、课程时间安排、学分及修读制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实践表明,这些特殊性会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容易产生很多教学管理低效率环节,牵扯教学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沟通成本高。比如我校以双学位教育为契机探索学分制管理,但长久的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重修、缓修、学分的认定和抵免等环节被严重限制,教学系统灵活性很难有效支撑学分制改革的思路,管理成本高。

4.2 主辅修安排衔接不畅,学生学习安排冲突

经过两年的辅修双学位教育探索,尽管辅修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在论证初期经过中医药行业和管理行业专家的双重把关,课程体系相对完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主辅修课程教学安排衔接和管理上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由于辅修双学位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分散,而医药类专业学生又经常出现非“统一化的”学习安排,比如:跟师、跟诊、实验操作以及主修专业的临时安排等,都会导致周末无法上课的情况。在教学培养的后期,缺乏集中时间也会导致学生很难完成辅修双学位的实践教学、实习安排、论文写作等,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畅都会造成安排的不合理性甚至冲突,而这些均不是学生主观原因造成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满意度和认可度。

4.3 对辅修双学位教育定位不清,学生存在混学位心理

辅修双学位教育一般定位于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平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但在实际报名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跟风”心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很难处理好与主修专业之间的关系。办学两年来,每年约有10%~15%的学生选择中途放弃,在继续坚持学习的学生中,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抱有混学分、混学位的心理。

5 完善双学位教育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5.1 结合双学位教育特点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议双学位教育开办时,教学主管部门应掌握双学位教育的管理特点,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充分了解开办学院制定的双学位教育培养计划,分析辅修双学位教育与主修教育的差异和在管理方式上的区别,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丰富管理职能。同时,理顺教学主管部门和各学院之间的职责划分,在前期课程性质设定、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补免修管理以及后期的学分认证、学位资格审核、毕业资格审核等方面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流程,缓解双学位教育为教学管理人员带来额外工作压力,避免办学过程中增加沟通成本、造成改革惰性。

5.2 培养方案设置和安排与主修专业合理衔接

双学位教育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不仅大大拓宽了医学类人才的培养途径,极大地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且对塑造医学生管理和人文素养、满足社会对医学类人才多元化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5]。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前期充分梳理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周末需要完成的主修专业教学环节,必要时与主修专业的开办学院沟通,适当统一主修专业周末及节假日的教学安排,为学生辅修专业的培养留出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良好提供顺畅的学习保障。

5.3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

辅修双学位学生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差异化明显,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跨学科学习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因此,要加强对于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并结合双学位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的把控。教师要可通过形成性课程考核方案,通过大作业、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等学习形式,有效全面的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同时,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及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授课时间安排、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等方面的建议,在指标设计时,既要兼顾传统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又要考虑学生对于双学位教育与主修教育不同之处的学习感受,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辅修双学位的意义,避免学生无法适应双学位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反馈渠道缺乏的情况下,与学生期望背道而驰。

5.4 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辅修双学位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还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和学院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双学位教育的全过程管理涉及学校和学院层面多个部门,学校和教务处应在顶层涉及的角度统筹管理,制定管理办法,从而理顺招生报名、缴费、教室协调、学籍管理、学位授予以及数据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整体要求和归口部门。一般来说,双学位开办学院负责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实习安排、论文组织以及课时计算等;授课教师负责课程设计、改革、考核以及成绩录入等。只有自上而下明确各自的职能,并通过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对管理流程和模式进行规范,建立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才能让双学位教育顺畅进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学生全方位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辅修双学位管理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医学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