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专家王琦论“道地药材,遵古炮制”
2020-02-15李群张会敏戴雪梅
李群,张会敏,戴雪梅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王琦研究员先后在河北临漳、安阳和郑州就读小学、中学和大学期间,曾经看到过有的中药店门口前写着“地道药材,遵古炮制”八个字,颇为醒目。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同仁堂中药厂进行毕业实习时,在一个生产车间的墙上,用毛笔写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中国首届中药系本科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原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从事中药炮制科研工作,在济南的街上仍经常看到一些中药店门口两边墙上写有“道地药材,遵古炮制”。近些年,济南很多药店、中医门诊部也在店内外写有上述题字,还有诸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恪信戒欺,优不二价”“国药精品,质优价真”等牌匾。这些醒目的大字都彰显中药店生产经营的行训和行规,理念和追求,传播着中医药传统文化。但是时代在变迁,随着道地药材品质与产地自然因素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再一味强调“道地药材、遵古炮制”,王琦研究员认为既不准确,更不符合现实了。
1 道地药材
1.1 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域划分,“地”是指区域。
王琦研究员认为中药材的产地分为主产地、次主产地和非主产地。道地(地道)药材系指历史记载的并公认的、真正有名产地出产的药材,一般出自主产地,具有产量多、规格全、质量优、品质佳、药性好、疗效高等优势。“道地”讲究特定的产地、明确的采收期和考究的加工炮制方法,从而使药材品质更佳、疗效更好。
古代中医药论著记载的药材,大多在药名前冠以产地简称,如云三七、云茯苓、云木香、川乌头、川黄连、川黄柏、浙贝母、湘枳壳、怀山药、辽细辛、广藿香、藏红花、高丽参等,旨在突出“道地”之意,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产地对药材质量的重要性。
韩邦兴等[1]认为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1]。
谢宗万认为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较佳、疗效好,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2]。
目前中国的中药材多达1万余种,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药材有400~500种,而道地药材虽不足200种,但其用量却达到了总量的80%[3]。
1.2 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 王琦研究员认为道地药材来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是古人在对中药材质量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而形成的独特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所收载的药材多以“地名+药材名”的形式出现,地名涉及“秦”“吴”“巴”“蜀”等古国名,如阿胶、巴豆、蜀椒、秦椒、吴茱萸等。其中的阿胶的“阿”指现在山东省的东阿县,传统被认为质量最好,“巴”和“吴”指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地区,是巴豆与吴茱萸的道地产区。秦皮、秦艽、秦椒等药材皆以“秦”字开头,为古秦地出产药材的代表[4-5]。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的记载,说明了药材产地的重要意义[6]。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载方112首,涉及80余种中药,是医方中最早应用道地药材较多的医学专著之一,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有阿胶、代赭石、巴豆、蜀漆等[7]。
《名医别录》已经开始标注药材的产地,有的还注明何种土壤生长为佳,如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8]。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说明药材品质与环境相关。书中以“第一”“最胜”“为佳”“为良”等记述了40多种常用药材产地,记载了当时道地药材的生产、流通和鉴别经验,在本草学上第一次明确了道地与非道地药材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是目前确定道地药材的最早依据之一[9]。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药出州土”, 曰“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强调“用药必依土地”,并按当时的一级行政区划(道)列出133州药材出产名单[10]。
我国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中曰:“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说明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外在因素[11]。尚有 “今出当归,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的记载,宕州即现在甘肃省的宕昌和岷县一带,书中孔志约序中也明确指出:“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这里的“本土”即是指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环境[8,12]。
宋《本草图经》中144处、约250种药材冠以地名,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等,图文并茂记载了当时道地药材的产区、形态、野生或栽培、加工、鉴别等[13]。
《本草衍义·序例》曰:“凡用药必须择州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经过宋代发展, “以地冠名”的道地药材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命名文化,其中如宣州黄连、宣州木瓜、华州细辛等药材沿用至今[14]。
明《本草品汇精要》中很多药材项下专列“地”项,甚至“道地”项,以突出这些药材的“道地”产区[15]。
明《本草蒙筌》曰“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药灵,视斯益信”[16]。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调药》中有“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的句子, 这是“道地药材”这一专有名词首次出现[17]。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性从地变,质与物迁 ”,说明了药材产地选择的重要性,书中还详细论述了药材的产地与质量间的关系,并在每味药材项下对产地有论述,如麦冬“浙中来者甚良”,薄荷“多以苏州为胜”[18]。
清代以来,很多本草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乘雅半偈》《本草求原》《本草纲目拾遗》等,以及民国时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正义》《增订伪药条辨》《药物出产辨》《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等都非常重视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近代,涌现了一大批经营道地药材的百年老号,为道地药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19]。
从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和实践中,对道地药材的认识和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逐渐形成了对道地药材的共识,这些认识和经验多散载于多部本草、方书和中医药专著中,并成为中医药独有的特色之一。
1.3 道地药材的产地变迁与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既有高山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和平原,使全国各地有不同植物药材的分布,且种类各具特色,各省都有各自特产的道地药材品种,如“四大怀药”“浙八味”等[20]。
道地药材在漫长的历史形成与发展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从雏形到发展再发展的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3]。
王琦研究员认为,随着历代开疆破土,其行政区域也随之变迁和重新划分,同时受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南北气候、资源分布、人类活动范围以及战乱、资源利用等对道地产区分布的主要因素的影响,道地药材的产地发生迁移就成了必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后成立林场,种植的药材面临阳光差,水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如犀角、虎骨等不能入药,道地的药材也在减产、受限,进口药材的引进也受限,故而近现代以来中药材逐渐演变为人工栽培为主,自然野生为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号召的“南药北移,野生变家种”以来,产地品质异化,对于经营单位而言又是多渠道进货,药价左右经营效益,致使药材和饮片质量参差不齐。
如甘草历史记载的产区以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最为集中,随时代变迁,甘草道地产区有东移之势,到了宋代,陕西、山西出现府州甘草、汾州甘草。明代,山西仍是甘草主产区。受疆域演变的影响,至清代,甘草产地已经逐渐向北、东方向延伸至内蒙古、东北一带,而这一带已成为甘草的主产区。新疆产甘草史载虽少,但因其资源丰富,已逐渐成为商品甘草的主产区之一[21]。
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历史上安徽、江浙一带所产短萼黄连习称 “宣连”,也曾作为道地药材[22]。《增订伪药条辨》记载“石柱厅种出者曰味连”。《本草纲目》记载“唯以雅州、眉州者为良”。雅连因野生资源匮乏,通过多年的栽培,栽培品已经逐渐取代野生品。《本经逢原》首次将“云南水连”作为道地药材。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安徽宣州的宣连渐渐消失,而重庆石柱的味连、四川洪雅的雅连和云南怒江的云连成为道地药材[23]。
又如白芍历来以安徽亳州、杭州、四川为道地产区,亳白芍主产于安徽亳县(今亳州)、涡阳,杭白芍主产于浙江建德、临安,川白主产于四川中江。其主要成分芍药苷的含量,亳白芍、川白芍优于杭白芍,山东曹县产的白芍虽无名气,但芍药苷的含量竟然高达1.95%,提示该地有可能成为新的道地产区[2]。
枇杷叶古代本草著作未指明道地产地,福建是产地之一。近代,枇杷叶主产地在江苏及广东,20世纪50年代起,福建莆田枇杷叶产量大、市场占有率高,成为枇杷叶的主产区及新兴道地产区[24]。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同种药材,产地不同,其活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药效的差异。从现代研究的角度看,某些传统的道地产区的药材,其质量有的优于非道地产区,但也有的低于非道地产区,并不与传统的记载完全一致。因此,王琦研究员认为如果以传统对道地药材的认知来指导现代的道地药材的种植,难免有失偏颇。
2 遵古炮制
王琦研究员认为“遵古炮制”即是遵守、按照、执行、坚持和传承古代中药学家创立制定的炮制方法、操作技术及其目的、作用和理论等传统经验,有根有据的历史性和正确性,强调药材饮片质优,经营自信,提高声誉和效益。
2.1 历史情况 过去的饮片商家一般前店后厂,炮制和常用的简单制剂都是自己完成,中药厂以前都有前处理车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逐步撤销,公私合营后各地药材站都成立了炮制加工组,后来逐渐演变成中药饮片厂,如上海一个区一个,天津一个,济南一个。随着中药饮片厂逐渐增加,生产量逐渐增大,生产出的饮片除满足自己使用外,还作为商品在饮片市场流动。中、西医医院最初也有药材加工炮制,现在除个别医院的仅剩蒸煮等少量加工外,大部分医院近些年已经取消了中药饮片炮制室。目前由于各医院和药店等商家进货渠道不一,有些过分追求价格便宜,难以保证采购的饮片质量。同时生产工艺、工具也与以前不一致,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手工作坊操作的形式加工、炮制饮片,更难以达到遵古炮制的要求。
2.2 遵古炮制面临的问题 中药炮制内容、方法、作用、目的、要求、理论、应用散载在古代医界的方书、本草及炮制专著等文献中,如医界的《伤寒论》(汉)、《千金方》《千金翼方》(唐),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宋)、《普济方》(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炮制专著如《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
古代炮制方法都是根据临床应用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大量多次的试用、改进、完善、丰富等逐步形成的,从医药著作看有很多的记载,古代中药炮制方法有演变,制法有不同,制法不一致、不统一,甚至一味药有多种炮制方法,目的、作用和技术也有差异,如半夏有姜制(姜浸、姜煮、姜煨、姜泡等)、药汁制(矾姜制、姜萝卜制、姜甘草制、法制半夏等)70余种炮制方法,川草乌也有黑豆制(煮、炒、蒸)、酒制(浸、炒、煮等)等数十种方法,香附曾有炒制、蒸制、制炭、酒制、药汁制、醋制等数十种炮制方法,目前仅剩醋炙法。杜仲炮制古书最早记载为“切断丝”,之后改用“炒断丝”,为断丝则越炒越过至成炭,故有杜仲炭之称,而杜仲并非用于止血,仍为补肝肾、强腰膝之要药,故有杜仲盐制之法,《中国药典》现规定炒至易断丝即可。又如棕榈,历代从不生用,采用烧、炒、煅、制炭,用于多种出血症。
由此可见中药饮片历代没有统一的制法,目前所谓的“遵古炮制”应该遵谁的?遵哪一朝代的?应该按哪一种制法和要求炮制饮片?因此,王琦研究员认为在当今时代再笼统讲“遵古炮制”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3 小结
3.1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特殊商品,从历史情况看,古代人少,用药少,自然野生多,人工种植少,故而临床上要求用道地药材是现实的。但随着历史变迁和发展,人口逐渐增多,临床用量加大,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已经满足不了临床所需。
道地药材品质与产地自然因素(该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质、物种等)以及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古代对道地药材的记载和认定,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医家所在的区域以及药材生长的野生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疆域的变迁,道地药材的产区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长期的生物进化、生态适应中,中药的数量、种类、质量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形成了适应各自生态地理环境条件的原植物物种,如川黄柏、关黄柏都是黄柏,与中医作用相关的都是小檗碱,但两者含量相差悬殊,从外形看,川黄柏厚,有栓皮,关黄柏黄、薄。现在以吕梁山及黄河为界,以南者为川黄柏,而主产于东北地区为关黄柏[25]。又如当归,甘肃的岷县、武都、文县等地自古为当归的道地产区,其中以岷县所产的“岷归”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岷山山脉因山前、山后的地理位置、气候及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导致药材的区别很大。产在山后岷县的当归,主根肥大而长,支根少而粗壮,内外质地油润,气清香,确为当归中的上乘佳品;产于山前的武都、文县一带的当归,因土层较薄,腐质土少,气温较高,所产当归主根较短,支根多而细,油性较差,故当地有“前山腿子后山王”之说。
同时由于土壤农药残留,灌溉用水污染,重金属超标,以及种子资源、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今对道地药材的认定,即要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又要结合现代药材质量的研究,同时在人工栽培过程加强种质资源的优选,加强GAP规范化种植,严格控制农药用量,采收专人把关,产地加工标准规范,流通市场严加监管,才能确保产出的药材质量。药材的道地不道地、如今的道地与古代的道地是否一致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道地药材”并不是原始和传统的同义词,我们提倡道地但不拘泥于道地,唯有药材的质量才是第一位的。
3.2 关于“遵古炮制”。现代的中药店和饮片生产企业已不是过去那种“前店后厂”作坊式手工加工生产经营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发展为由中药饮片厂依据《中药炮制规范》和《中国药典》的规定和要求、质量和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提供医院应用和中药店销售,而今的中药店自己早已不再进行中药炮制,只是成批进货,零售卖出中药饮片、中成药及保健食品等。
因此王琦研究员认为如今的中药店和饮片企业题写的“道地药材,遵古炮制”既不准确,更不符合现实。“道地药材,遵古炮制”仅是一种商业形式的广告,它重视、强调了经营的药材是优质的,提倡遵循传统的炮制技术和方法,说明自古以来的中医药从业者,对中药材和中药炮制尤为重视,把中药质量放在首位。但若无优质中药材作原料,不可能炮制出质优的饮片,饮片加工和生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和中药炮制,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