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语言策略
2020-02-14李季春郭轶伦
李季春 郭轶伦
摘 要:语言策略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在师幼互动中强调师幼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现实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时仍存在有关语言方面的问题,为改进活动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良好的语言策略应是规范、童趣的语言,积极的引导和建议性语言、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提问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依托孩子的经验和兴趣展开主题话题、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交流方能促进师幼互动,也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认真倾听和积极回应是师幼互动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善于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和把握他们的兴趣点,共同生成有效的活动。除了满足幼儿需要,促进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基础上的适宜发展,我们更注重的是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兴趣的持续性发展,激发他们的潜在的兴趣点。
关键词:集体活动;师幼互动;语言策略
一、引言
积极有效的语言策略能有效促进师幼互动。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给幼儿创造和谐、平等的语言环境,促进了幼儿语言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概念
(一)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单独的一节“课”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的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生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及交流。它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发生的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三)语言策略
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
三、师幼互动的语言策略的意义
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幼互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提问而言,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既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疑问,是师幼间、同伴问相互“抛接球”的过程。在幼儿园的各个教学活动中,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的衔接、贯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引导都离不开语言策略。语言策略的运用使得互动的质量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就间接的实现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幼儿语言的发展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幼儿期是幼儿语言的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语言策略的运用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讲究语言策略的趣味性、情感性、形象性、激励性、启发性等,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拉了师幼的距离,增进了师幼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不标准
语言是师幼沟通交往的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教育部明文规定幼儿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在幼儿园里发现很多老师都不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标准。有的老师虽然通过了国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教学生活中还是不注意。幼儿听不懂老师所语,谈何时有互动?有时幼儿或因某个字或词没有听清楚而理解错误了。还有的老师请幼儿回答问题,叫名字都叫不准确,不仅影响了教学,也对幼儿心理造成了伤害。再次,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一旦幼儿学会了一个错误的发音,以后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纠正。因此,集体活动中教师说普通话是实现良好是有互动的基本的条件。
(二)语言干涩,缺乏情感
这里所说的语言干涩是指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语言不够形象生动。缺乏了情感。比如在老师给幼儿们讲《小象笨笨》的时候说道狐狸们要割小象笨笨的牙齿时,渲染那种紧张的气氛。老师应该首先全心投入故事情节之中,才能带动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幼儿不觉间为小象担心。这样故事才会有吸引力,使更多幼儿加入其中,才会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吸引幼儿参与更多的活动。
(三)威胁的语言
在幼儿园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话“你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 ** 老师那而去”或 “不听话,把你送到到隔壁班”等等这类威胁恐吓的话语。教师运用这样一些话来恐吓幼儿,强迫他们乖顺,迫使他们参与活动。其实这些威胁话语的运用反而降低了互动效果。因为这些话会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会使幼儿感到紧张,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不利于师幼互动,不仅如此还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简单随意地评价
幼儿需要鼓励和表扬,这是对幼儿的认可和肯定,可以使幼儿拥有自信。鼓励和表扬的话有很多,但在幼儿园里我总是听到几句出现频率很高的评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一天下来老师几乎对所有的幼儿都说了一遍。鼓励和表扬的确可以帮幼儿树立信心。但时间长了,教师的评语就贬值了,孩子们自然会对这几句老套的评语失去兴趣。因此老师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表扬。表扬的具体些。师幼之间的互动会更加有效,对幼儿的成长最有意义。
(五)提问存在不平等。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应该享有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但实际教学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喜欢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其实有相当多的幼儿能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問题,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参与,究其原因,多是“不想说”或“怕说错”。
(六)过分教师恪守完美的“教学设计”
有的教师能较有前瞻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环节中却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谢绝与幼儿的互动,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如在一节语言活动中,老师出示实物问孩子:“小朋友们想不想和红薯一起做游戏?”有的幼儿说“想”,有的则说“不想”。答案不一致,这显然是个问题。老师不会在意幼儿的回答,而是继续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得到幼儿的准确回答。可还没让他们仔细想清楚,或答不出教师希望的答案。老师就说出了答案。这反映了互动中教师把握了教学的主动权,幼儿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作用于教师或同伴却根本不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
五、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语言策略
(一)规范化的语言
前一章节叙述了普通话不过关对师幼互动产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标准规范化的语言环境。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应该想清楚该怎么说合适。特别是话中出现一些难念的字音。只有想清楚,才能说清楚,幼儿才能听明白。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都应注意,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只要我们练好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也脱口而出了。
(二)富有童趣的语言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欢具有童趣性的语言。既然是“童趣”性语言,那自然是幼儿易接受的了。它包含语言的形象生动、简洁明确、浅显易懂。如教画《小绵羊吃青草》时,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把握住小羊的外形特点,教师把小绵羊的造型概括为:“它有一头时髦的卷发,眼睛黑黑的像小黑豆,还长了两个小小的犄角……”孩子们听着都笑了,边画还边念:“小黑豆、卷头发、小小的犄角……真可爱!”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是为画而画,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
(三)积极的引导和建议性语言
在前面章节讨论的问题中,许多老师有威胁的话语让幼儿按照老师的意愿做事。这里可以用积极的指令和建议来达到相同的目的,而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老师提出的问题七嘴八舌地讨论,在参与各种活动时显得很活跃,很好动。我们可以预留给孩子讨论的时间,在讨论完了以后孩子和老师的互动反而更加积极有效。比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拿玩具出去玩,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向前。这些现象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怎么做才不会挤?”这样孩子自己制定出规则,更加愿意遵守,这样被动说教为一次有效的是有互动。显然,这些积极的引导和建议比那些消极的命令更加有效更加有利于师幼互动。
(四)适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是必要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得到大人的肯定。大人的表扬和鼓励将会促使幼儿更积极地投入到活动当中。鼓励表扬也是要看时机的。不能动不动时不时就表扬。一般来说在幼儿完成某个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老是应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但也不要随口说些老套的表扬或鼓励的话。“你真聪明”,“你真棒”,有时听得孩子一头雾水。这些空洞模糊的评语给人感觉不真心,没创意,有点像是敷衍。表扬和鼓励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当老师问:“图上还有什么?”幼儿们回答不出来,这时有一个孩子举手回答了出来。老师表扬说:“你观察的真仔细”。这种表扬很及时,也很有针对性。老师适时的表扬与鼓励再加上一些辅助性亲切、爱抚的表情与动作,就是给幼儿增加信心和力量,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有利与互动。
(五)提问要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又有一定挑战性。如一段时间里,大班孩子热衷于比较“男孩厉害还是女孩厉害”,私下里经常争执不休。利用這一契机,用“男孩棒还是女孩棒”的问题,我们将私下争执变成了公开辩论。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在这类活动中,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引发了孩子积极有效的思考。
(六)依托孩子的经验和兴趣展开主题话题
师幼互动中,我们遇到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师动幼不动”,老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又唱又跳又演又说,孩子却无动于衷。这种场面是每个老师都不愿看见也害怕遇见的,其实,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当幼儿对教师预设课程没有兴趣时,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说有一个《鱼牛》故事说的就是小鱼因为自己的经验局限,当青蛙向他描述牛的时候,他想像出来的却是一头鱼牛,所以在集体活动中老师提问的语言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的经验之上,这就需要老师多观察孩子,了解是基础,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话题与互动就更容易深入。
(七)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交流
教师的“教”不是从上而下的灌输,而是一种哺育与滋养,教师在活动中是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更是孩子的同伴,师生共同探索和活动,使幼儿能够更轻松、更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话题自然就来了,产生的互动自然不会少。幼儿的“学”不是一种被迫的吸收和吞咽,而是一种研究和创造,如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开展的是主题活动,教师根据孩子的意愿确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发展水平,共同确立主题,并根据《指南》目标和孩子有兴趣的话题以及要探究的问题一起编制网络图,制定出了主题活动的总目标。从主题网络的设计,主题活动的展开和实施,到主题活动的总结,我们始终和孩子在一起,让幼儿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人。这样的师幼互动促进了幼儿主动探究学习,产生的互动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
六、总结
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语言策略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现实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普通话水平不过关;语言缺乏情感;简单随意地评价、过分教师恪守完美的“教学设计”等。良好的语言策略应是规范、童趣的语言,积极的引导和建议性语言、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提问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依托孩子的经验和兴趣展开主题话题、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交流方能促进师幼互动。教师语言策略的运用往往是一个教育观念的反映。要想形成良好的语言策略,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提高语言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掌握准确的教育策略。教师运用时才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表达,并不是刻意的“对号入座”。总之,良好的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时而点拨、时而沉默、时而设疑、时而鼓励,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经验的扩大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
参考文献
[1] 全国幼师工作协会组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44-246
[2] 奉化市第二实验幼儿园.邢爱芬《谈师幼互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