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2020-02-14张仲进
张仲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的内涵出现深层次的更新。在素质教育愈演愈烈的推进中,学校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最初重视成绩到现在关注人的成长,而养成教育恰好是教导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武都区三仓九年制学校为例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武都区三仓九年制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引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是学生有效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其都应发挥自身的教育责任,采取多样的方式,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有效指导。
一、积极引导,合理要求,提升学习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看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准则,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监督。老师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在行为细微之处加以规范训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文明行为规范知识,尤其是语文老师要在传统礼仪中提取精华向学生加以解释并要求学生学习和遵守,同时例举日常生活的有關例子,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加生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现阶段农村小学多以留守孩子为主/漫慢演变成了半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吃中午饭已成为常态,所以在同学们一块吃食堂时,老师就可以在一边提醒学生们要食不言,午睡时寝不语,吃饭之前要洗手,同学之间相互礼让,量入为出,不能浪费粮食,要响应光盘行动,吃完饭了要自己动手洗碗碟餐具,洗耍完毕要摆放整齐等等。老师多加倡导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讲究卫生的意识。
二、重方法,培养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未完全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再加上,认知能力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育学生,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一步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根基。随着小学生活拉开帷幕,学生的活动形式由原来的玩耍变成了学习,在低年级的小学课堂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坐得住,坚持40分钟的课堂学习,就要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其次,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不用言语伤害他们,不体罚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言谈举止间引导学生的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融入丰富的资源内容,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增强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时代性,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同时,教师要了解国际形势,积极吸收国际交往中的文明礼仪准则及要求,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三、加强校园活动开展,促进文明习惯养成
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光靠响亮的口号是不能有效实现的。教师可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和懂得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效引导学生自我批评和教育,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自我约束和规范。例如,开展文明行为评比活动,评选学期的”文明之星“,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发展文明广播宣传的平台,如通过广播站、宣传墙及黑板报进行文明行为的传播,打造一个浓郁的文明氛围培养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此外,班级会、班队会都是建立文明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开展班级和校园活动,可以把校园、班级事件,乃至社会现象以文明主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感悟文明的教育的真正意义,切实地达到文明行为教育的实效。
四、家校联系,督促家长辅助工作
(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行为习惯
学校和学生的代课老师与学生家长在私底下进行交流沟通时除了学生学习,成长,心里以及在校表现的有关方面,还要和他们就孩子从小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逬行交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扮演者无足轻重的角色,对此身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最亲近接触最为频繁的老师,父母必须在为孩子树立榜样的这一层面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落实在实处,耐心教育孩子,循循善诱,不要觉得麻烦没有必要。孩子光荣得体,骄傲的永远是父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与素养,树立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活动的时候,立足孩子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对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其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且其乐于模仿。此时,家长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文明用语、文明行为等,为孩子做出道德的榜样,使孩子在模仿中,自主接受,自主践行良好行为。
(二)协调一致地引导学生养成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家庭教育的参与者较多,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要想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需要积极沟通,协调一致,按照统一的方式对孩子实施教育。比如,祖辈过分溺爱孩子,就算孩子行为错误,其也不会纠正,放任自流。而父母则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此时,如果双方不加沟通,不仅可以使家庭教育流于形式,还会造成家庭矛盾。因此,家庭成员需要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协商一致,积极地与孩子沟通,从正确的角度入手,对其加以引导,帮助其建立良好行为意识,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需不断探索有效路径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育。只有切实地加强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有机结合,进行三位一体化教育,才能使文明德育教育真正地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大明.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187-188.
[2] 宋晓蔚.小学生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2):39.
[3] 宋永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27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