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模式探讨
2020-02-14赖芷菲
赖芷菲
摘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阅读与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较为显著,大多时候是将范文的阅读作为语言素材积累的过程,为写而读;或者将范文的创意、修辞、章法简单地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2]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视阅读技能训练的材料而忽视对语言知识学习;写作教学中重视写作知识和写作文体忽视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重视模仿记忆等外部刺激忽视思维因素等内在因素;重视书面语言忽视口语表达;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师生情感交流;重视范文内容讲解忽视描述情境创设等问题突出。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讨
许多学生畏惧阅读与作文这是事实,许多学生阅读无感、作文空洞、言之无序也是事实。中学生学业繁重,阅读与写作时间有限,当务之急是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閱读和作文能力。因此,以课文为范本,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文本内容为素材,将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教师要科学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成为作文教学的双翼,注重积累,加强训练,以课文教作文,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
一、以课文教作文,以阅读促写作
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也担负着更重要的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也是是叶老整个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是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凭借。凭借什么?这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据此,如果能立足教材,依托阅读,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从而举一反三形成自己语文能力,那么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让习作与阅读同行,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以多种形式来读,特别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分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法,注重背诵,积累词汇,为写作创造条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抓住训练点,设计好各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习得的写作规律,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
“阅读是是输入,作文是输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筛选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并把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把对文本的见解感悟写出来,如此整个阅读教学才算完成。我们需要科学性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注重积累,加强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以深入“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在阅读中尤其是课文解读分层出发,进行简单的模仿,提高学生对于阅读自主性和基本兴趣在阅读中注重搜集写作素材等,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二、以疑激思,以思激写,促进个性化写作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发现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充分调动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得出答案,即阅读中感悟:领悟文本的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思索文章的表现手法、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所感悟的运用于语言表达运用实践中即写作上。如此,更有利于学生领会文本主旨,得以不断形成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写作,应适时适当的增加写作训练。要注重个性化的写作实践活动,凸显写作本体意义,个性化写作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个人对所面对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三、支持多元解读,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4]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知识、实践经历和生活体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角度存在个性化差异。正所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延续千古而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一代一代解读者不断地与之融合。”由于读者的所处时代、阅历、情感意向、知识水平、品德素养等的不同,才使得解读个性化,富有创造性,这就达到了迦达默尔所言的“视界融合”,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5]
多元解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交流,并不是毫无限制的随意解读,而应在尊重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合理的解读,应向学生明确尊重作者尊重作品,解读须回到作品本身。因此,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既要积极地鼓励、支持学生的个性阅读、多元阐释,形成动态的语文课程,又要恰当引导,严谨、认真地尊重课本中的经典文本,及时对那些逆反的、无中生有的、歪曲的、错误的阅读和诠释进行纠偏。
参考文献
[1] 范艳梅.阅读提升写作写作深化阅读——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探索[J].语文知识.2017(11)
[2] 杨晓洲.高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3] 黄绪宽.用课文教作文以阅读促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8):45-47.
[4] 刘巧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两主体”论.http://www.docin.com/p-1357289055.html
[5] 黄福清.“多元解读”莫遭到误读.http://www.doc88.com/p-311794535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