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足石刻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意义
2020-02-14郑宇
郑宇
摘 要:大足石刻造像精美,内涵丰富,蕴含了丰富的孝文化内容,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作用。为此应该努力发掘大足石刻孝文化当代价值和现实魅力,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强大动力。
关键词:大足石刻;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大足石刻形式精美,内涵丰富,不仅是一座规模宏大、技法精湛的石窟艺术宝库,更是一座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宝库,它们宣扬的文化除了佛教教义外,更有儒家、道家的伦常哲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情感,其中孝文化是大足石刻宣扬的核心思想之一。深入研究挖掘大足石刻的孝文化,不仅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批判继承,也有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根基,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莫大助力。
1 大足石刻孝文化概述
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之一,俗话说“万千道义,慈孝为先”。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孝文化就是由此而引申出来的个人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等种种观念和行为。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中源远流长,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孝道文化始于五帝时期,成熟于周朝,全面强化于汉代,至宋代理学大兴之后,传统的孝论证哲理化、施教通俗化、义务规范化,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儒、佛、道三家,弘扬孝道结成了空前大同盟,致使孝道家喻户晓[1]。儒、佛、道三教融合,并且各自都造有大量关于孝的经典,如儒家的《孝经》、道教的《文昌孝经》、佛教的《大方便佛报恩经》等[2]。
大足石刻造像历史悠久,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绵延至明清甚至民国。造像的内容更是丰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思想文化及造像,在大足石刻造像中都有体现。孝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在大足石刻中更是有独特的地位,“在石刻中处处可见孝文化的踪迹”[3],除了宣扬孝道的思想,在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看到民众在自身生活中恪守并遵循孝道的图文[4]。如宝顶石窟建造者赵智凤,“奉母最孝”,建造宝顶石窟就有“刻石追孝”的原因[5]。在北山、石门山、佛儿岩、佛安桥等石窟中,大多龛像镌造者是为父母亲人祈福、祈求健康等原因而营造,宝顶山石窟则将孝文化推向极致[6]。
2 大足石刻中代表性的孝文化龛窟造像
大足石刻中孝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主要代表作品有北山《古文孝经碑》、宝顶《父母恩重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等。
古文孝经碑位于北山长廊北段之首,编为第103号,刻于南宋。碑文刻于六块石面之上,计66行,满行28字,全文共有1819字,今尚存1617字。北山石刻中发现的古文孝经碑文,堪称一大奇迹,使湮没800余年的二十二章的《古文孝经》重现于世,为治经学者提供了珍贵史料。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杨家骆、顾颉刚等专家考察北山时,认为此古文孝经碑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虽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主张全社会都必须尽力遵从,但他并不提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碑文中刻有“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文中的“争”与“诤”相通,即“直言诤谏”之意。天子、诸侯、大夫如果有敢于直言诤谏的大臣,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亡掉国家,破其家庭;作为百姓,如果有直言相劝的朋友,就不会丧失美誉;作为父亲,如果有直言相争的子女,就不会干出不合道义的事情。
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龛《父母恩重经变相》,极为生动地刻画了十组形象逼真的画面,展现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父母恩重经变相》以中间一对夫妇“投佛祈求嗣息”拉开序幕,左右各展开五组形象逼真的雕像,描述父母对子女的种种慈爱和恩德,分别为“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不尽恩”“洗濯不尽恩”“伪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如“怀胎守护恩”,刻画的是一位“转动亦难”的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位侍女端着保胎药在旁边侍候她,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推干就湿恩”刻画的是孩子晚上尿床了,母亲正支起身子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然后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表現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伪造恶业恩”刻画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让儿女沾杀生的罪名……整龛造像表现的每一幅画面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充满了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歌颂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
宝顶山大佛湾第17号龛《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刻画的是释迦佛孝养父母的十二个本行和本生故事(释迦牟尼的前生事迹为佛本身故事,生平事迹为本行故事)。右壁为本生故事,刻有“释迦佛因行孝证三十二孝”“释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为药”“释迦因地鹦鹉行孝”“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佛因地修行舍身饲虎”。以“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为例,讲的是佛祖释迦前生为国家太子,因王国发生叛乱,国王与王后带着太子逃跑,半路上所带的干粮吃完,三人饥饿难忍,国王想杀王后来与太子分食,太子不依,表示愿在自己身上每日割下三斤肉来供养父母,并立下誓愿,如若心诚,刀伤马上平复,不然伤口溃烂而死。由于太子孝心至诚,所以他手臂上的伤马上就复原了,使三人平安渡过了难关。左壁为本行故事,刻有“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释迦因地剜肉”“释迦佛因地为晱子行孝”“释迦亲探父王病”“释迦因地修行舍身求法”“大孝释迦佛亲抬父王棺”。如“大孝释迦佛亲抬父王棺”讲的是净饭王逝世入棺,当时要求抬棺的很多,但释迦为劝众生行孝,亲自为父王抬棺,并以香木火焚之,收骨建塔供养,以尽人子之道。
3 大足石刻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意义
大足石刻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最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必然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深度影响,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养料。
大足石刻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一直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是一个公民对国家尽忠、对工作尽责、对社会感恩的思想道德基石。一个人若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不愿意报答,甚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所以孝道是由孝敬父母、抚爱子女开始,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到全社会尊老爱幼,由爱父母推及到爱天下人的父母,进而爱祖国,爱人民,把对亲人的爱心化为对他人的爱、对职业的爱、对国家社会的爱乃至对万物的爱,致使强烈的家庭道德责任感到社会上就转化为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
大足石刻孝文化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和要求。而孝则是从家庭的血缘关系泛化出来的一种广泛的行为准则,它不仅涵盖了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这两种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包括了人們修身立世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大足石刻研究院编.大足学研究文库: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13.
[2]胡良学.大足石刻孝文化研究[C]//.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编.2005年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4][5]李小强.崖壁上的世俗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12.
[6]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大足石刻铭文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