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2020-02-14屈鹏程
屈鹏程
摘 要:博物馆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博物馆的职能也从起初单一的研究机构发展为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机构。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未成年人参观比例逐年上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受重视。如何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好社会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
1 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广泛的,不分年龄、职业、国籍、文化层次,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的人,都可以视为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机动性的特点。博物馆的教育是一个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在这些不同的教育对象里面,也包含了青少年群体。
我馆自2009年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在每年的参观总人数里,未成年的参观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018年10月数据统计,未成年的参观比例已接近总人数的40%。相信这样的数据比例在全国其他地区博物馆也同样存在。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之一。如何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好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 博物馆是学校教育补充和延伸
博物馆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面向的群体也是广泛的。博物馆利用自身的藏品资源并将其陈列展示,配合各种多媒体进行数字化展示,运用讲解员现场讲解、互动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参观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博物馆拥有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人群,通过直观、生动的展览,向人们传输各类文化知识或者是科学知识等。但是博物馆的教育结果也是开放式的,教育的结果并不稳定,我们无法预测或者是很难评断游客参观之后可获得多少知识。大多数外地游客也许参观过一次之后,很久之后才会第二次来馆参观。
学校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具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有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等。学校教育的人群处于一定的年龄阶段,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毕业。一般,一个学生大概要花费20年的时间在学校完成各类学习。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相对单一,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以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学成果以分数和升学率来检验。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学校要制订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教学计划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考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教育内容缺乏丰富性,教育手段也较为单一,以理性行为居多。虽然让广大青少年学到了文化知识,学到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并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历史文明、科学技术等知识的渴求。
3 如何将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累述,我们发现,博物馆与学校在教育的手段、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普及知识。站在这个出发点,博物馆可通过与学校开展各种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一来达到了教育目的,二来也充分补充了学校教育,馆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3.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馆校沟通,制订教育方案
博物馆的固定陈列以及临时展览等,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是学校教育里没有的,也是无法替代的。博物馆首先要利用好自身的各类资源,把展览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第一把利剑,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编制适合学生的讲解词,设计适合学生的互动体验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就需要我们与学校进行深入的沟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求的知识类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不同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社会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博物馆要深入到每个学校进行沟通,明确学校想要什么,我们能给予什么,安排好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间等。同时,可以邀请老师参与到教育活动的策划、设计中。老师是最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群,他们往往更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邀请老师参与设计,博物馆可更好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年龄差异以及个体性格特点等,设计出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参观博物馆,参与不同的互动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学内容的不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考分析能力等。且博物馆教育的一部分知识还可以作为课本知识的延伸,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
3.2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打造可移动博物馆
虽然博物馆有专业的陈列、精美的展览、有趣的互动,但博物馆的陈列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换句话来说,观众第一次来和第二次来看到的内容是相同的。对大型博物馆来说,展厅多,陈列内容多,展线长,即便是来了很多次,也不会完全地了解展览的全部内容。对于喜欢研究的人来说,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多次去博物馆参观学习。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是在节假日自发来博物馆参观,或者是被父母带来参观,或者是学校组织来博物馆参观,参观的频率并不高。我们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进馆参观或者如何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博物馆,这是摆在大多数博物馆眼前的棘手问题。因此,在做好精品展览的同时,我们应该设计更多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实现博物馆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以洛川县博物馆的现实情况来举例。
洛川县博物馆是一个小型的综合博物馆,以民俗陈列为主,也有历史文物展览。整个博物馆展厅面积只有800多平方米,民俗展区的展厅最小的才十几平方米。一个单独的展厅,同时容纳的游客最多不超过30人。为了弥补游客容纳量的不足,我们采取了走出去的策略。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与多个学校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先后成为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随州師范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与本县的各类中小学也签订了多个馆校合作协议,今年被评为延安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虽然我们的陈列展览经过了数次提升,增加了视频展示、互动体验等内容,但是从学校反馈的意见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展厅小,最小的展厅仅12平方米,能容纳的人数最多30人,非常拥挤。其次,展厅少。洛川的传统民间习俗带有浓厚的牧猎文化余韵,同时兼具中原汉族的特色,可谓是百花齐放,内容丰富。民俗展区现有的6个展厅也仅仅展出其了冰山一角,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多次讨论。既然我们无法接待这么多游客,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走出去举办活动呢?博物馆的院子小,学校的院子大啊!一时间,这个困扰我们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怎么开展活动、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的问题。经过多次深入基层,走进中小学校,与校长进行沟通,与老师进行交谈,与学生进行对话后,我们开始尝试制订适合当地学校的社会教育活动计划。自2009年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先后走进了全县三十几所学校,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依托“5.18”国际博物馆日、自然与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等,我们开展了“博物馆进校园暨小小讲解员实践活动”“非遗与我同行互动体验主题活动”“传统文化校园行活动”“一带一路新舞台、文化遗产活起来皮影戏主题活动”“博物馆宣讲小分队走进课堂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之端午节、中秋节主题活动”等多场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通过讲解员示范讲解,学生参与讲解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热爱博物馆的热情;有的是通过工作人员的现场示范和现场教学,让学生们参与到皮影戏的表演中来,从而对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的是通过播放视频、现场示范、动手操作等方式,将我县优秀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及;有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参与风筝、香包的制作,来体验不一样的传统节日。这些活动的成功策划实施,为博物馆带来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广大学校的热烈欢迎。
综上所述,博物馆要想成为文化互动的平台,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博物馆自身的展览资源,一个是不同类别的参观群体,一个是搭建平台的纽带桥梁。针对占比较高的青少年人,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进校园活动。这已经成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博物馆自身软硬件配置,深化馆校合作,建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搭建文化互动平台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博物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