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博物馆藏三件汉代熏炉
2020-02-14王雪饶胜
王雪 饶胜
摘 要:熏炉在汉代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型优美,形制多样,是汉代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有西汉鹤龟铜熏炉、西汉铜熏炉、汉灰陶博山炉三件汉代熏炉,它们形制各异,是汉代熏炉样式的缩影,展现了汉代熏香活动的兴盛。
关键词:汉代;熏炉;香薰;博山炉
中国很早就有香薰的习惯,先民们无意中发现香草、香木燃烧后会产生大量香气,有驱虫、净化空气的作用。伴随着香薰活动的产生及发展,用于香薰的器具也应运而生。目前确认最早的熏炉出现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逐渐流行,在汉代达到了高潮。熏炉在汉代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型优美,形制多样,是汉代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1 馆藏三件汉代熏炉的介绍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三件汉代熏炉形制各异,是汉代熏炉样式的缩影,展现了汉代熏香活动的兴盛。
西汉鹤龟铜熏炉(图1),原名鹤龟顶铜博山炉,出土于新乡市西关,1958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国家二级文物。通高19.5厘米,其中博山高7.9厘米,盘径16.8厘米,重量905克,青铜材质,器物表面呈粉状锈。这鼎西汉鹤龟铜熏炉造型别致巧妙,体型轻巧,由炉盖、台、柱、座、盘五部分组成。炉盖呈半球状,中间雕刻镂空花纹,顶部有一圆形烟孔,炉台为圆形,有一突出曲形柄把。炉盖与炉台相连接,可以向上掀起。炉台底部有一鹤形柱,仙鹤腿部粗长,站立在龟背部,仙鹤双翅平展,尾部后翘并有羽毛饰,尾羽略高于双翅。底座为龟形,龟头部上仰,仿佛在仰视仙鹤与博山,龟四脚突出,背部饰有纹饰。底盘为浅折腹,敞口,平折沿,平底。
西汉铜熏炉(图2),国家三级文物,征集购买,重329克,高8.5厘米,直径11厘米。熏炉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盖呈半球形,略微有些变形,盖顶部有一半圆形提扭连接四个花瓣形造型,被镂空半圆形包裹着,花瓣造型中间有圆形出孔,下部有规则形镂空纹饰,炉盖与炉身连接,炉盖可以自由掀起。炉身腹部较深,较为光滑饰有一条弦纹,炉身接三足支撑,足部上粗下细,整体重心较低。
汉灰陶博山炉(图3),国家二级文物,旧藏。此熏炉完整,整体厚重,由盖、台、柄、盘四部分组成。博山炉通高20.5厘米,其中博山高9.3厘米,博山口径12.1厘米,炉高11.2厘米,底盘径19厘米,底径1.7厘米。炉盖呈博山形,凸起山形纹饰间有树形图案,其间分布数个出烟孔。炉台近半球形,子母口,母口内敛,深弧腹,腹上部饰凸起弦纹,炉台底部有一柱状柄与底盘铆合在一起。盘底为浅折腹,敞口,平底。
2 汉代主要香薰器具的类型
目前发现最早的香薰器物是1996年陕西周原遗址齐家村东壕灰坑里出土的单鋬多孔陶罐,这件陶罐经专家多方面考证,确定是一件薰器[1]。两汉时期熏炉发展迅速,西汉早期的熏炉以陶制为主,由战国延续而来,通体饰有三角纹、条纹等简单纹饰,盖上为三角形烟孔,流行于陕西、河南、江苏、湖南等地。西汉中期熏炉形制多样,熏炉盖面多为半球形,炉身扁圆,炉柱变高,镂孔有几何纹、云纹和博山造型装饰,装饰由平面向立体转变[2]。西汉中期,国力强盛,加上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圈足形熏炉逐渐没落,博山形熏炉开始流行并被广泛应用。博山炉主要流行于广州、湖南、湖北、江苏、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到了西汉晚期,其使用地域也扩大到了甘肃、内蒙等地。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描述博山炉说:“炉象海中博山,下有槃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3]博山炉因其山形盖而得名,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炉盖、炉身、炉柱、炉座,有的博山炉还带有盘。炉身呈半圆形,上面有盖呈圆锥形,大多数博山炉是在圆盘上放一个承接炉身的直柄,工匠们用他们高超的技法在博山炉的炉盖上表现出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等形状。东汉时期社会动荡,熏炉形制没有太大变化,早期仍以博山形熏炉为主,少量圈足形熏炉。至东汉中晚期,熏炉种类和造型基本不变,带有承盘的熏炉和博山炉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器形。
除此之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异形熏炉,如禽鸟形熏炉,炉身为鸭形、猛禽形、凤鸟形,或者鸟形柱、人形柱熏炉,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这鼎西汉鹤龟铜熏炉就是鸟形柱熏炉。除此之外,还有高柄熏炉、双层熏炉等异形熏炉。
3 汉代香薰活动的发展与功用
香薰的起源时间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尚书》记载:“上圣焚百宝香,天真皇人焚千和香,黄帝以沉榆蓂荚为香。三皇宝齐香珠法,其法杂而末之,色色至细,然后丛聚杵之三万,缄以银器,载蒸载和,豆分而丸之,珠贯而曝之,旦日此香焚之,上彻诸天,盖以沉香为宗,薰陆副之也。”[4]可见三皇时期已有焚香活动。在秦朝始皇帝热衷神仙丹药,焚香这一通达神灵的方式逐渐流行。至汉代,文献中关于香薰活动的记载颇为丰富,两汉时期的香薰活动已到达一个高潮。
汉代香料来源的扩展也是汉代香薰活动兴起的重要原因。因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产自非洲和西域的各种香料如檀香、龙涎香、甲香、沉香、乳香、百合香、郁金香等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运到了中原地区。域外的香料大部分都是树脂型的,与中国传统的香草相比,树脂型的香料不仅气味香浓,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树脂型香料与中国传统香料不同的是树脂型香料需要充分燃烧,把香料放在炉内熏烧,一丝丝青烟从熏炉盖上的孔隙中徐徐飘出,烟雾缭绕,就好像在仙境一般。
香薰在西漢早期主要是宫廷贵族从事的活动,上至祭祀、典仪,下至贵族、官员的日常生活,皆有焚香。汉武帝时期,香料成为外邦进贡的主要物品,香料也成为宫廷贵族争相追捧重要物品。《博物志》中记载:“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干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鸾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5]到了西汉晚期,香薰活动由宫廷贵族逐渐扩展到中层官僚地主和官员之中,“尚书郎入直台中,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指使从直。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以从入台中给使护衣”[6]。
香薰被看做是通达神灵的媒介,在祭祀中使用普遍。神仙思想在西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香料在香炉中缓慢燃烧,烟雾缭绕,与神仙的腾云驾雾展开无限联想,成为仙道信仰的代表。香薰还被作为保养仪容、增加风度的重要途径,文人雅士以焚香为风雅,焚香既是贵族、官员们附庸风雅的谈资,也是嫔妃献媚攀比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香薰还用来熏衣、沐浴,还有防治虫害、驱除病疫等功用。■
参考文献
[1]袁秋云.汉代青铜博山炉的兴与衰[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7.
[2]杨波.汉代熏炉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M].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5](晋)张华.博物志全译[M].祝鸿杰,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宋)洪刍.生活与博物丛书·器物珍玩篇之·香谱(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