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意义创生拓展教学宽度
2020-02-14倪胜军谢琼
倪胜军 谢琼
摘要:人脑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过程可以理解成是脑在寻找和创建意义的过程。受西方“科学主义”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也被“考试理性”所围绕,人的精神、情感和价值主张被逐渐剔除。通过课例试图从多角度促进学生创生意义,并根据意义创生的三个要素——相关性、情绪、背景和模式,提出促进意义生成的教学建议,即多感官教学、多思维工具、多回归生活。
关键词:意义创生;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1-0056-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1.016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话》一书中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反过来理解就是“人为什么不自杀?”或“人为什么要活着?”。人作为一种存在,对意义的追求是根本特征之一。而意义是非常个性化的,与个人的经历或经验有关,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所以在教学中应关照学习者的生活境遇、情感体验,在知识与实践的“交往”与“对话”中生成意义。然而,在科学理性及技术理性的社会背景影响下,学校教学更关注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而对学生的情感、欲望和个人的生活境遇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生意义,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为例,试图在课堂的动态、开放、多元中,凸显知识的生成、生活的丰富、意义的建构。
一、基于意义创生的教学设计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节课内容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过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如司徒华等从素养导向的角度对课堂引导性问题进行研究,陈学侃等从分类观建构促进认识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宋智慧从促进学科思维培养提升应变能力的角度进行设计,卢天宇从SOLO分类理论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及盐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概念之间关系的一堂课。在教学设计上,从创生意义的角度尽量关照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建立对“分类”在更大意义上的理解。基于上述理解,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举例能够说出“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物质的分类,并能够对概念间关系图形化表达;(3)理解“分类”的意义,并能够说出在不同层面的作用。具体教学设计见表1。
二、教学实施过程
1.生活中的“分类”(任务一)
[师]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生活中有哪些“分类”的现象呢?
[生]我看到学校的垃圾桶上对垃圾进行了“分类”。
[生]为了方便广大顾客挑选商品,超市划分了食品区、生鲜区、百货区等。
[生]为了方便广大读者找寻自己想要的书籍,图书馆工作人员将图书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区域。
[师]所以,其实大家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分类”。那我们的化学学科中是否也存在“分类”呢?
2.尝试对物质“分类”(任务三)
[师]请同学们分享你的分类标准。
[生]我按物質的状态分为固、液、气三类。
[生]我按颜色分为有色及无色两类。
[生]我按物质溶解性分为难溶、微溶、可溶、易溶四类。
[生]我按物质组成的种类分为纯净物、混合物两类。
[生]我按化合物中组成的差异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四类。
[生]我按物质的性质分为纯净物和可溶物两类。
[师]很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对于给定的相同物质,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说明看待事物有多种不同的角度。
3.“分类”的原则(任务四)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自己的分类标准与组内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是否所有物质都有归属?②是否一种物质只能归属于其中一类?
[生]我发现按我的标准,有些物质如O2、H2、C、Na等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没有地方放。
[生]我发现按我的标准有些物质如Na2C03、NaOH等物质既是纯净物也是可溶物,不知放哪一类合适。
[师]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大家说说看“分类”有哪些原则呢?
[生]我觉得每一种物质都应该有一个适合它的“地方”,一个都不能少!
[生]赞同,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一种物质适合它的“地方”有且只有一个,否则就乱了。
[师]说的很好,这就是MECE分类法,是MutuallyExclusive Collectivelv Exhaustive的简称,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地说就是“不重复、不遗漏”。大家以后利用“分类”解决问题时,可以对照MECE法检查是否合理。
[师]当然,就像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有各自不同的方言,但为了交流的便利,统一使用普通话。对物质“分类”的标准也很多,为了讨论和交流的方便,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从物质及元素组成的角度来对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不同概念问的关系表达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并画图]
[师]我来分享几幅图,请看屏幕(如图1—2)。
4.利用“分类”预测物质的性质(任务五)
[师]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物质必然有着相似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下面请同学们预测“锡”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生]从汉字偏旁来看,它应该属于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生]既然是金属应该有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它的活动性顺序排在氢之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不能用锡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
[生]估计可以与其它金属制成合金吧。
[师]这是我查阅资料得到的关于“锡”的性质,与同学们的判断基本一致。
(锡,是一种有银白色光泽的低熔点的金属,柔软,易弯曲,在常温下富有展性。熔点231.89℃,沸点2260°C……,和稀盐酸反应缓慢,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锡……)
5.学科内的“分类”(任务七)
[师]其实,我们不仅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你是否留意到其他有关“分类”知识的应用呢?请同学们回忆或翻阅教材并做好记录。
[生]我们依据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将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生]我们依据水中是否含有大量可溶性钙镁离子,将水分为硬水和软水。
[生]我们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把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生]我们在学习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时,将其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四大类。
[生]我们依据物质是否溶于水,将其形成的混合物分为溶液与浊液。
[师]非常好,相信大家知道了“分类”是理解学科知识的有效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发现和总结。
6.学科间的“分类”(任务八)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分类”是化学学科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那在其他学科中是否也存在“分类”的现象呢?
[生]运动会上按运动类型分,将体育比赛分为田赛和径赛。
[生]美术课上按工具材料分,绘画分为国画、油画、水彩画、工笔画等。
[生]历史课上按时间远近分,分为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
[生]语文课上按文学体裁分,分为小说、戏剧、诗歌及散文等。
[生]生物课上按生物的形态结构分,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数学课上按角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是否感受到“分类”原来无处不在啊!没错,“分类”背后的原理就是厘清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找到“关系”是学习的本质,因为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就是大脑神经元的激活与连接。
7.人类进化史上的“分类”(任务九)
[师]“分类”既然如此重要,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人类进化史上,“分类”对人类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生]“分类”可以让人类生活更加方便,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例如,人类把动物分为有危险和安全的,方便狩猎。又把食物分为有毒有害的和无毒无害的,方便食用,减少危险。
[生]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3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和牧业的劳动者,出现了专门的工匠和獨立的手工业者,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工种的分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专门的行业。
[生]分类对人类进化中的筛选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个例子,人类最原始的祖先是森林古猿,而由于环境的不同,森林古猿进化成了许多类别的猿。可最后,只有一种猿——智人,进化成了人类。而智人与别的猿猴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智人会分类,这就说明,分类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师]通过大家从更高的角度对“分类”讨论与分享,相信大家对“分类”的意义又更进一步了。看来“分类”的能力已经“写”进了人类的基因库中,利用这种能力增强了人类生存几率,也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所以今天的作业就是“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曾经利用‘分类解决过哪些问题?”,期待同学们的分享,这节课到此结束。
三、基于意义创生的教学建议
人脑是意义的建构者,所以学习的过程可以理解成是脑在寻找和创建意义的过程,而与意义创生有关的要素有三个:相关性、情绪、背景和模式。相关性,即把本无关联的碎片信息聚合,以凸显事物问的关系;情绪,即激发学习者积极或消极的学习体验和情绪反应;背景和模式,即若信息与学习者的个人生活经历相关,将促进意义建构。基于此,对促进意义创生的教学有以下几条建议:
1.多思维工具
学习的本质是形成“知识链”和“关系网”,而利用不同的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Mind-map)、思维地图(Thinking-map)、概念图(concept-map)等,能帮助学习者厘清事物或化学概念问的关系、找到相关性,利于意义的建构。
2.多感官教学
单一的信息传递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学习者某一信息输人通道的认知负荷,而同时其它信息通道的闲置而造成浪费,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采用多感官教学,学习者在视觉、听觉及触动觉中,不断调整身体与心理状态、激发情绪反应。
3.多回归生活
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师生所生活的世界,而学校教育归属于活生生的世界、人存在的世界,若教学时把彼此的视角更多地投向所生活的世界,将有利于激活学习者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模式,从而促进意义的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