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绣元素在建水紫陶刻填工艺中的应用
2020-02-14熊家兰王坤茜祁晓君叶冬和
熊家兰 王坤茜 祁晓君 叶冬和
【摘 要】云南省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艺术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彝绣元素合理地应用于建水紫陶的装饰中,将使得建水紫陶更具云南特色民族艺术风格,从而大大提高云南省非遗手工艺品的艺术感。因而,通过非遗的跨界融合,将云南彝族刺绣元素运用到云南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中,充分展示了云南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彝绣;建水紫陶;刻填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109-02
一、云南彝族刺绣元素的解析
彝族刺绣于2008 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刺绣也因不同支系的生活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魅力。彝绣作为传统的手艺及艺术文化载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彝族刺绣色彩、纹样、针法的精彩使得彝族服饰也可以成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彝人通过象征性的纹样、鲜明的色彩特征、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的运用,美化服饰,装点生活。
(一)彝绣的色彩
彝绣的色彩主要为刺绣底布、配线两个部分,彝绣的底布常见颜色运用有黑色、绿色、红色、白色、蓝色。绣线的色彩较为丰富,色彩搭配绚丽夺目,最为常见的马缨花的底布常为黑色、蓝色和绿色,绣线主要以大红色为主,红色绣线用来绣制花瓣,而蓝色、黄色、绿色、玫红色的绣线用来作为点缀。色彩在民族文化中还有符号象征意义,红色是彝绣中运用最多是颜色,如马缨花、山茶花、石榴花的常见纹样都是红色。彝族崇尚火,红色美好寓意来自于火崇拜,是在彝族文化中红色象征着热情勇敢的彝族人过着红红火火的日子,不同的色彩体现出彝人对美的体会以及彝人民热情、勇敢的民族特征。
(二)彝绣的纹样
彝族刺绣的装饰题材主要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文字纹样。彝绣纹样构成形式主要有独立纹样、二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等多种形式。彝族刺绣纹样众多,因彝族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植物题材中最为典型特征的是马缨花图案,动物题材以鸟兽鱼虫较常见,还有表现自然景观的题材,如日月星辰、田野道路等,另外还是表现生活劳作的场景和人物的题材。同时,在纹样中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期盼和图案符号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题材中常常表现出图案设计精美,构图完整饱满,色彩鲜明的艺术特色。
(三)彝绣的针法
彝族里常用一句话形容彝家姑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缝布鞋”。刺绣手工技艺是彝族女子必备的一种技能,彝族刺绣针法主要分为花口锁边、平绣、挑花绣、贴补绣和锁花绣等,其中花口锁边在每个彝绣作品中都能看,绣出的花纹立体饱满,色彩跳跃。平针绣整齐工整是刺绣最基本的针法。通常根据不同纹样的形状变化可选择直纹绣和斜纹绣;十字挑花绣通过不同颜色的经纬纹路的交叉变化制作,整体具有抽象的几何风格特征。锁绣多用于绣片边缘锁边装饰,能将绣好的绣片固定住也具有增强立体感的装饰作用。貼花绣是彝绣中最有立体感的工艺,不同贴布相叠或拼接成美丽的新纹样。
二、建水紫陶刻填工艺特征
云南建水紫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特质与“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传统工艺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刻填工艺是建水紫陶的传统装饰艺术的核心技艺,以刀代笔将书法、绘画刻填于紫陶胚体。传统的刻填工艺题材多为书法绘画,刻填工艺主要有阳刻或阴刻,刻填的面积小能够保证坯体的完整度,但是在近年的装饰艺术中工艺水平提升大面积的刻填工艺出现在紫陶坯体上,建水紫陶也因装饰技术发展而趋于精致化和精品化。
(一)刻填工艺——刻
刻坯的精髓在于“以刀带笔”,手拿细致刀口锋利的刻填刀要如刚劲有力的毛笔,刻坯的刀法如同文人写作的笔法,注重于书法字体的神韵,也注重于绘画题材的精细表现。刻坯之前根据潮湿胚体的造型选取合适的装饰题材进行绘制。刻坯用刀而不显露刀迹,用刀时,注重于手握刻填刀的运力的变化掌握线条的粗细,关键在于控制手的力度掌握坯体凹下去的深浅度。
(二)刻填工艺——填
刻填工艺中刻出坯体的图案后进行填彩泥,建水紫陶近年的装饰中出现了一种需要经过多次复刻再填彩泥的工艺称为彩填,彩填工艺的技术难度大,熟练的制作者才能很好的掌握在反复刻填过程中坯体的干湿程度,彩填除了造型上突破传统单刻装饰手法,色彩的处理上层次丰富色彩效果亮丽。将彩泥嵌入刻出的槽内并将彩泥随着坯体的弧度抹平压紧实。
三、彝绣元素在建水紫陶刻填工艺应用途径
云南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建水紫陶和少数民族装饰题材的融入增加了云南多姿的民族风情。彝绣色彩浓艳,配色大胆,给人明朗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紫陶改变建水紫陶“文人陶”的固定印象,是从“文人陶”到“民族陶”的大跳跃。将传统手工艺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获得了新的视觉效果。笔者在前期的实践中选取了彝族动物装饰题材中的“双鸳”进行设计装饰于紫陶坯体上,在色彩处理上表现彝绣色彩的绚丽,并作出一定的原有色彩的改变使得色调统一,将彝绣的装饰题材、色彩、肌理表现在紫陶壶体上。
(一)彝绣的色彩在刻填中的运用
色彩是彝绣艺术象征符号美的灵魂。黝黑的紫陶胚体加以彝绣丰富的色彩作为装饰,增加了“民族陶”多姿的民族风情。彝绣运用到建水紫陶刻填装饰中色彩上搭配在传达彝族色彩属性和特征印象下,应具有更加新颖的颜色,形成更为与建水紫陶搭配的彝族文化装饰艺术。巧妙地利用了刻填彩泥中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色相中的明度、纯度、强度和冷暖对比等手法进行色彩的调和。彝绣色彩对比度高,色彩的饱和度高,需要进行色彩的整体调和,减少色彩对比度比较高的色彩比例,在其中增加主色调的不同互补色的比例,在运用中,在紫陶刻好的胚体上填图案时彩泥需要进行调和再进行填泥工艺。在选取的彝绣图案上进行色彩小面积的改变从而不改变彝绣的原有属性,在彝绣中最为常见的对比度为红色和绿色,例如在刻填题材为马缨花彝绣时,刻填中保留彝绣的原真性,红色马缨花的印象是不可变的,所以大面积的运用红色彩泥进行刻填,同时在彩泥的调和中分为几个不同的色彩梯度,表现彝绣的立体感。在色彩上如果是对比强烈的红色和绿色,可以将绿色饱和度降低或用其他颜色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