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

2020-02-14程龙熊奎安滔商丹

戏剧之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程龙 熊奎 安滔 商丹

【摘 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乡村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表现形态。通过对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戏傩文化的考察后发现,道真傩戏傩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经历了由原生态到现代化的嬗变,成了以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范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傩戏傩文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12-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的走向提供了行动指南。201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自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成了乡村社会、政府部门、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论题,尤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最为突出。而以傩舞、傩戏、傩艺、傩俗为内容的傩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是乡村文化的代表。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东北部,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傩戏傩文化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道真傩戏傩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挑战与机遇共存,成就与困境同在。

文章将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傩戏傩文化为例,通过对县域内文家坝村、新生村的走访和调研,就现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道真傩戏傩文化的现实情况做出初步考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道真傩戏傩文化打下基础,并以此窥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傩文化的原生土壤:傩戏在乡村

傩文化产生于民间,厚植于乡村,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信仰。傩文化包含着傩戏、傩舞、傩祭、傩技等多种成分,内涵复杂,形式多样。傩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和表现形式是傩戏,它具有祭祀、表演、娱神和娱人等功能,原生态的傩戏只能在乡村看到,因为傩戏中的某些祭祀成分、唱词中的俚俗成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不能在城市舞台上完整呈现。在道真县三桥镇新生村红光小组,笔者实地观看和录制了一出阳戏,为详细了解傩戏在乡村社会的表现情况,现简要介绍相关事项,以便做出进一步分析。

(一)名称:酬还阳戏神愿一宗。

(二)时间、地点:2019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镇新生村红光小组×号。

(三)缘由及目的:事主李某的父亲嘴皮肿胀破裂,医治无效后死亡,在临死前向两兄弟说自己还有心愿未曾了结,加之李某的两个儿子都已接近40岁,至今未婚。腊月二十三正好是李某六十岁大寿,便借此机会还了其父亲的阳戏神愿,祈福纳吉。

(四)掌坛师:周仲伦,男,1968年生,道真县接龙村人,法名周觉河,师承其父周兴全(法名周本海),18岁请职,会唱阳戏、梓潼戏、做道场、煞铧、算八字、安香火等。

(五)坛场选择和布置:阳戏在事主家堂屋外院坝进行。坛场由主香案、三师香案和南门香案组成,悬挂或摆放着各个香案需要的神案、法器、衣物、文书、祭品等。

(六)程序:打闹台、申文发褋、申文搭桥、提戏、开坛、提上香童子、引马土地、二郎领牲、上领牲钱、灵官镇台、上灵官钱、破腹断怨、造船、上回熟钱、打唐二、勾愿、送神、招呼香火、扫火堂。

以上就是这出阳戏的大概事项,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傩戏在乡村的演出是繁冗复杂的,无论是时间与空间的选择,还是唱戏的具体过程,都很有讲究。经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出阳戏的仪式性最为突出,所占比重显而易见。就以坛场的选择为例,坛场是法事活动的主要空间,而“空间是仪式举行的地方, 是世俗世界中圣地的象征, 是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 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向神祭献的空间, 因而, 它是一个人神沟通、人神聚会的地方。”[2]阳戏的首选空间是在“堂屋”,当地人称为“桃屋”,以前这间屋子是没有封顶的,意为在此地开展祭祀活动可以通达天地神灵。掌坛师周先生說,“屋子里太小了,人又这么多,为了大家一起热闹一下,所以就在这个院坝进行,这里是正对‘桃屋的,也没有违背什么规矩,心诚就好了”。可见,“堂屋”在乡村是独具神圣气息的地方,它是傩事活动进行的主要空间,傩戏因此而增添了几分仪式感与祭祀性。

就其戏剧性而言,乃是以法师扮演神灵的方式进行表演,他们借用面具、画脸、胭脂水粉等乔装打扮,穿上特制的服装,从而完成由仪式向戏剧的过渡,其间依然透露出一份崇敬神仙的味道,但戏剧已然占据主导位置。在唱戏的过程中,开坛仙姐、杨二郎、大小先锋、土地等角色相继出场,各种插科打诨,引得乡民阵阵欢笑。比如《引马土地》一节就是法师头裹红布,戴土地面具,穿黄色褶子,右手拄拐杖出场,与坛班其余法师相互问答,模式多是扮演土地的法师故意出错,其余法师来纠正,然后再唱。这些傩戏艺人还会与围坐着的乡民进行亲密互动,吸引观众的眼球,其舞台性和神秘性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于无形,表演者与乡民的联系因而得以强化,这是傩戏作为“戏”的重要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傩戏在乡村社会兼具仪式性和戏剧性,且仪式性更为突出”的结论。正如学者所言,祭祀观念与戏剧观念交融以数千年来的农业性社会为前提,故而民间祭礼中的戏剧元素往往表现为祭祀与戏剧交叉的相对混沌现象。[3]这充分体现了傩戏融合祭祀的、戏剧的、民族的等多种成分,具有娱神、娱人、祈福纳吉的功能。傩文化的本体是一种巫文化,可一经少数民族吸收转换,其民族性特征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道真傩戏傩文化正是这种吸收再转换模式下的产物,它代表着仡佬族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和精神信仰,饱含了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思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道真傩戏傩文化虽然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一些内涵性特征,但却不会从根本上丧失乡村本色,因为傩文化的原生土壤是在乡村。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脱离了“原生”二字,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生存危机。为此,道真仡佬族傩戏傩文化在乡村的发展不仅要保持现状,使之不再衰退,还要让它更加活跃于乡村,形成永葆傩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傩文化的现代化转向:傩戏的舞台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空巢化问题日益严峻,乡村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傩文化在乡村的呈现次数和传承规模已经大不如从前,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日趋衰退,处于坚守与变迁的重要节点。随之而来的是,傩文化等乡村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新的时代面孔。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乡土社会信仰文化和社会礼俗,傩文化被当地的乡民社会顽强坚守,但当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开发利用的时候,它又具有一系列的发展,也极具现代性特征。[4]所谓现代性特征,就是傩文化在现代化转向的过程中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傩戏的舞台化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体现。

具体而言,道真仡佬族傩戏的“舞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乡村地区搭台表演的傩戏,这种“台”也是舞台,且呈现面貌较为完整,但观众大多局限于附近的村民。二是政府举办的活动或者是学者开展调研时,邀请民间艺人进行的表演,这种舞台具有特定的观众,且剧目多经删减。三是由旅游公司聘请傩戏艺人在旅游景点展开的表演。这里所说的傩戏舞台化,主要就是针对后两种情况而言的,在这样的“舞台”之上,既有原生态的传承,但更多的是带有时代特色的转变。在大谦镇文家坝村的中国傩城,每天上午九点半开城仪式后,都会有傩戏艺人表演“山王祈福”仪式,笔者在详细观察后与傩戏艺人,也是傩戏坛班的掌坛法师左朝元先生进行了交流。据他所说,真正的“山王祈福”仪式其实有九个环节:安师、开坛、搭桥、立楼、出土地、迎五猖、迎山王、灵官镇台、造船,所需人数8人左右,时长至少两个小时,其目的在于祈求山王降临,赐福给信众。由此可见,在傩城所表演的“山王祈福”仪式是极其简化的,其人物、服装、过程、舞步、音乐等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这是仅就外在的变化而言的。若从内在的角度进行分析,舞台化的“山王祈福”仪式与在乡村进行的祈福仪式则有着一些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傩戏本身含有戏剧的成分以及祈求人们平安幸福的功能价值,这是傩戏之所以能够搬上商业化的舞台而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应看到,舞台化的“山王祈福”仪式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生存语境,“戏”的部分更加浓烈,“傩”的部分大幅缩减,乡土社会所含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片段式的、零碎式的、分裂式的呈现,但消灾纳吉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关于傩文化的现代化转向这一话题,不同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傩戏艺人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愿意自己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傩戏被“舞台化”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可受困于经济因素,他们只能尽力在这种舞台化的过程中去保留一些原始成分,以体现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对神灵先祖的崇敬。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种现代化的表演,是自己所能接受的人物和角色,同时也能从中看到一些民族文化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有许多人都把舞台化的傩戏视作了解傩文化的窗口,将其完全等同于傩戏傩文化,从而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当认识到,舞台上的民俗表演只能说是对生活部分还原或近似呈现,很难真正还原所表演的真实生活,更无法还原表演背后所指向的那种地方性知识和传统。[5]可无论站在何种角度去看待傩戏的舞台化,都不能否认它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对傩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时代化的艺术创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傩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乡村振兴的典型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是达成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以乡村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道真傩戏傩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代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作为旅游资源,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范式。

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多种多样,而最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则是“文化+旅游”的扶贫开发模式。地处道真北部的大谦镇文家坝村不仅毗邻重庆,交通便利,仡佬族人口更是占该地区总人口的90%以上,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文家坝村共2300余人,在开发傩文化之前,外出人口在65%以上,留守人口依靠种烤烟、蔬菜为生,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自2016年“中国傩城”开业至今,98%以上的村民都已选择返乡就业,主要从事园林绿化、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村民的年收入增加了两倍,走上了家门口前的脱贫致富路。当然,傩文化的开发,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避免了因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还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增强了乡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为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式的互动,乡村文化在作为旅游资源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也使得其更加活跃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保護与传承视域中。在“中国傩城”建成前,政府或学者的目的大多在于挖掘可用的民族文化,为实现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傩文化本身并没有进入大众传播的领域,就连当地的人们也很少知道道真傩文化的存在。可近两年,随着傩城影响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傩文化逐渐得到了民众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傩文化充满了好奇,傩文化与傩城成了当地群众热议的话题。而对于傩文化的研究来说,本地的学者或其他高校的学者纷纷来到道真调研,开启了道真傩戏傩文化研究的新篇章,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了智慧与力量。这就是说,道真在将傩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傩文化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乡村文化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道真傩戏傩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就其内涵而言,仪式性在乡村社会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而经过舞台化的傩戏则失去了仪式性的特征;就其外延而言,适应了现代化转向的傩戏傩文化,具有了新的表现形态,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手。所以,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因素,这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1.

[2]杨兰,张业强.岑巩的喜傩神仪式及仪式象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50-56.

[3]周华斌.祭祀、仪礼、戏剧的学理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32(02):15-19+105.

[4]罗芳艳. 坚守与变迁:沿河土家族傩文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5]曾澜.从乡村戏台到城镇舞台:江西傩艺人身份的艺术人类学考察[J].戏曲艺术,2016,37(02):48-54.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道真仡佬族傩文化研究”{贵大国创字2018(039)}。

作者简介:程 龙(1997-),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学。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