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

2020-02-14李景治

党政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李景治

〔摘要〕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与领导干部制度意识薄弱有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必须强化制度尊崇意识,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存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和干部队伍的好坏。必须强化制度执行意识,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增强制度执行责任意识、制度执行效能意识、制度执行监督意识。必须强化制度创新意识, 提高制度创新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制度创新观,改进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必须强化制度安全意识,增强制度稳定意识,提升制度维护意识,加强制度竞争意识。

〔关键词〕领导干部;制度意识;十九届四中全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1-0005-0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管理干部,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一整套制度。但干部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制度意识薄弱,不遵守乃至破坏制度的问题突出。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1〕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就要强化制度尊崇意识、制度执行意识、制度创新意识、制度安全意识。

一、 强化制度尊崇意识

意识是一种思想、思维和观念,它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意识又指导和决定人的行为。制度意识,就是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努力发挥制度作用的思想、思维和观念。强化制度尊崇意识,就是大力提高对制度地位、作用和执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根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2〕各级领导干部,应从这样的历史高度和理论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地位、作用及其贯彻执行的必要性,看到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存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以及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

第一,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存亡。社会主义制度是伴随着十月革命胜利首先在俄国建立起来的。正是由于坚持这一制度,苏联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但苏联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却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具体制度和治理体系没有及时完善,距离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列宁时期一些好的方针政策和做法没有上升为党和国家必须遵循的制度。斯大林时期改变了列宁时期一些好的方针政策和做法,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存在不少问题。苏联在斯大林之后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改革没有完善党和国家重要制度,未果而终。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最终导致亡党亡国。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存亡。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但其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要实现现代化。这无疑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制度和制度改革意识。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对制度和制度建设重视不够,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规范和约束不强。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两个错误倾向。一是,重视人治,轻视法治。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牢固树立起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工作中往往不顾制度规定、法律规范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个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在决策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建国以来形成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完善,而且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极左”错误削弱。“文革”时期,这些制度无法贯彻执行,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和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二是,重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作用,轻视制度功能。方针政策和制度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南。重视并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完全必要、决不能动摇的。制度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党和国家活动的根本依據。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应遵循制度进行。但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却忽视乃至违反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领导本地工作中,往往重视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不重视具体制度的建立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党中央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此,党章和宪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不断提高对制度和制度建设的认识,不断发展完善党和国家各项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新时代,习近平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从历史的、现实的和理论的高度,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二,制度建设直接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制度意识,就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和民主集中制等重要制度。〔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强化制度意识,就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和领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大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确保国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要坚持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冲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实行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紧紧依靠人民治理国家,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显著优势,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决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显著优势。

强化制度意识,必须加强对我国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创立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应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相关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健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三,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干部队伍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党章和党内法规,既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依据,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建設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制度完善有效,干部队伍建设就比较好。反之,干部队伍建设就比较差,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尊崇、遵守干部制度,积极促进干部制度的发展完善。

强化制度意识,就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任用和监督检查制度。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思想教育工作和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制度,力求各级领导干部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要重视干部的考核任用制度,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严格用人标准。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坚持监督检查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二、 强化制度执行意识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7〕再好的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也形同虚设。制度执行好坏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树立制度执行意识,是否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制度具有统一性,而各地贯彻落实的结果又具有多样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执行制度的力度、措施、方式方法存在差距。同样的制度,贯彻落实到位、措施有力、方式方法得当,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必须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即提高遵守制度自觉性,增强制度执行责任意识、提升执行制度效能意识、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意识。

第一,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制度首先得到尊重和遵守,才能得到贯彻执行。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遵守制度,是依据制度进行自我约束;执行制度,是运用制度推进工作。自觉遵守制度,是坚决执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不遵守制度就谈不上执行制度。强化制度执行意识,必须强化自觉遵守制度的意识。要自觉遵守制度,就要有制度自信。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各种制度中处于关键环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我国政治制度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政治制度的权威,自觉遵守政治制度。要自觉遵守宪法,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意识。任何领导干部都不能以权压法,不能因为有权而违反和破坏制度。

党章和党规党纪是中国共产党的纪律规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员干部来说,强化遵守制度意识,首先应当强化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的意识。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纪律也是一种制度。纪律体现为制度,通过制度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是纪律,也是制度,是通过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和作风。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管理干部,要靠严明纪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各项制度。首先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重要的是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第二,增强制度执行责任意识。《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8〕执行制度就是推动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制度自上而下、畅通无阻、落地生根、产生应有的效能。执行制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执行全党全国性制度和中央制定的各项规章。其中包括宪法和各项法律、党章和各项党内法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二是,执行本地区制定的制度。其中包括地方立法和地方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地方决策是全国性制度与本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的措施。地方决策立足于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直接决定本地发展状况。因此,决策执行至关重要,强化制度执行意识,必须增强决策执行意识。即要树立坚决贯彻落实领导班子决策和各项决议的意识。这是政令畅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也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决策都要遵照民主集中制。决策本身就应当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结果。决策要广泛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實行正确集中,少数服从多数,重要问题要实行票决。决策执行要实行正确集中。领导班子所有成员都要齐心努力推进决策的贯彻落实。决策形成中,容许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保留不同意见,但是一旦形成决议,大家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不能随意发表涣散人心的个人意见,更不能以持有不同意见为由拒不执行决策或故意拖延。要推进决策执行,必须“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9〕形成完善的执行程序。决策执行要实现制度化、机制化和程序化。

第三,提升制度执行效能意识。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使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产生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效能。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制度执行效能意识,在促进制度落地生根、产生实际效果上下功夫。要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各项制度都能在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发挥最好的作用。要使制度能够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的改善,能够规范各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能够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廉政勤政。

要保证制度执行、决策执行的顺畅高效,必须克服阻碍执行的各种障碍。要扫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深入实际,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着力解决问题 ,只满足开会传达文件,用文件落实文件。形式主义执行制度只做表面文章,形式搞得轰轰烈烈,具体措施不到位。为了保证制度执行、决策执行的顺畅高效,《决定》强调要“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10〕做选择,就是进行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制度就执行,对自己不利、和自己想法不一致制度就不执行。搞变通,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制度在执行中变相走样。打折扣,就是执行不全面、不彻底、不到位,只执行一部分和执行到一定程度。这些问题不解决,制度执行就会阻力重重,难以落实到位。

第四,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意识。“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制度执行必不可少的环节。〔11〕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意识。要强化自上而下对制度执行的组织监督意识。其中包括中央和上级党委的监督、上级纪委和监察机关的监督意识。监督的重点是,宪法、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项重要制度,以及党章、党内法规,是否得到遵守和贯彻落实。监督的形式,主要是中央和上级组织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开展政治巡视和巡察等。要强化改进自下而上民主监督意识。其中包括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其前提是,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让党员和群众了解情况,有言可发、有意见可提。要强化同级相互监督的意识。其中包括各级党代会对同级全委会的监督,各级全委会对同级常委会的监督、各级人大对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之间的相互监督。监督的重点是,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是否重视和执行制度。要强化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意识,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形成合力。

三、 强化制度创新意识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不需要完善、改革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但其具体制度、具体体制机制、具体规范程序,则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就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但具体治理制度、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则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发展完善,既要坚持、继承,又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制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党和国家根本制度的落实,中央路线和方针政策贯彻执行,都需要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简单固守制度,机械贯彻方针政策,肯定会使制度和方针政策脱离实际,难以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创新意识和“改革创新本领”。〔12〕而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前提,是强化制度创新意识。具有制度创新意识,才能实现制度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创新意识,需要提高制度创新责任意识,树立正确制度创新观,改进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

第一,提高制度创新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制度自信,带头遵守制度,并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党集中统一领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干部是制度创新的生力军,在制度创新中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工作的创新,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创新的基础。他们要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要承担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创新的重任。他们要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进行决策。只有决策创新,本地区的工作和制度建设才能有所创新。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和制度建设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领导干部的制度创新意识。相关领导干部创新意识强,其领导的地区、部门、单位的工作就出色、制度建设就富有成果。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制度创新意识,锤炼制度创新本领。

第二,树立正确的制度创新观。制度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项重要制度,坚持发展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制度创新离不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指南,制度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制度化成果。脱离科学理论指导,制度创新就会迷失方向。制度创新可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和他国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照搬他国制度模式,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多党制等政治体制。照搬不是创新,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制度创新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要力戒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制度创新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坚持基本理论,又灵活運用理论,既坚持根本制度,又创新具体制度。教条主义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机械地执行各项具体制度,必然影响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保守,习惯走封闭僵化老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他们只满足于上情下达和坚守制度,而不愿意甚至反对改革创新。他们认为,任何制度创新都要担责任、冒风险。结果,在其领导的地区、部门或单位,长期缺乏生机活力,乃至死水一潭。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制度创新乏善可陈。显然,这些领导干部如不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势必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因此,“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

制度创新,要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我们主张的制度创新,是在坚持这一原则基础上,具体制度、具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而具体制度、具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有轻重缓急,不能齐头并进、眉毛胡子一把抓。制度创新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所谓“急需”的制度,就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制度,有些是填空白、补短板性质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总体稳定、可延续,但它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其具体制度就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这种发展完善往往成为急需的制度创新。如果具体制度不能得到及时发展完善,就可能影响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制度创新,还要抓紧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美好生活,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更广,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更高。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美好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对党和国家工作、对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这些制度创新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所必备的。实现制度创新,必须牢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14〕。

第三,改进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强化制度创新意识,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制度创新观,而且要坚持科学方式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但思想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制度创新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世界发展大势。善于从世界发展潮流和大势中寻找自身发展的机遇和制度创新的需要。制度创新,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本地特色,又要考虑国际交流需要。要善于把握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两个大局,积极促进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的相互融合。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具体制度创新积极参与相关项目,以带动本地发展,促进各方互利合作、共享共赢。要及时了解全国各地制度创新情况,努力借鉴其中好的经验和制度。

制度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要有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制度创新,应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宗旨,以创新具体制度、体制机制为目标。制度创新,要坚持调查研究。既继承优良传统,经常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直接了解第一手资料,又善于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方式方法,准确、系统把握民情民意民诉。

制度创新,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员是党的主体,他们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和聪明才智。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中总结带有规律性、制度性的经验。同时,各地区、部门及其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和行之有效的具体规章。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上升为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北京市街道改革完善服务居民的体制机制,形成“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两大创新机制。市委总结、推广了这一好经验。市人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这两大创新机制立法。实践经验是制度创新的基础,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建立、发展、完善的根本经验。

制度创新,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制度创新结果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好还是不好、是低效能还是高效能,谁说了算?是相关领导干部,还是上级领导机关。他们的看法和结论很重要,但不是最终的,最终要看实践的结果。任何制度创新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创新制度就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就可以贯彻执行。凡是没有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制度创新,必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此类制度创新,也要慎重。凡确实不行的,要及时废止,不必因顾及相关领导干部的政绩和颜面而迟疑拖延。凡是主流、主体是好的,只是枝节存在问题,仍有保留价值的,可以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继续贯彻执行。制度创新是严肃认真的大事,无论继续坚持,还是决定废止,都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朝令夕改、一任领导一套制度。

四、 强化制度安全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安全也面临着国内外多种挑战。各级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强化制度安全意识。强化制度安全意识,就是增强制度稳定意识、制度维护意识和制度竞争意识。

第一,增强制度稳定意识。稳定是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实现稳定,才能保障安全,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就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又是制度稳定、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的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根本保障。制度稳定,国家和社会就稳定,而制度不稳定、乃至改变,必将亡党亡国。制度充满生机活力,党和国家事业就兴旺发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制度稳定意识。

要保障制度稳定,首先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有铁的纪律、有强大组织体系的部队,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目标。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和协调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全面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稳定。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搞不好,党就不稳定。党不稳定,制度就难以稳定。

其次,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稳定的基础是,制度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扬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广大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要正确处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所造成的矛盾,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的决胜之年。随着其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将进一步化解,国家制度也将进一步稳定。要以实现社会和谐为努力方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进一步完善调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体制,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分歧,防止冲突。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健全防止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要时刻警惕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因素的滋生蔓延。要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及各种极端势力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稳定。

第二,提高制度维护意识。主权国家无疑要维护国家独立,同时也要维护制度独立。制度独立,是指任何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社会制度,都有权通过各种合法手段维护这种政治社会制度,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政治社会制度强加于他国。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认定,国家主权和国家独立不受侵犯。制度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制度主权和制度独立,像国家主权和国家独立一样,应当不受侵犯。我们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独立,也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维护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但不可否认,一些领导干部捍卫国家主权、独立的意识很强,而维护制度主权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在增强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意识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增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

西方国家历来把社会主义制度看作是对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威胁,不仅千方百计地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不遗余力地丑化、妖魔化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经验证明,用武装干涉的办法侵犯社会主义国家,进而改变其社会主义制度,难度越来越大。于是西方国家改用和平演变的方法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即通过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移动通信、各种基金会、志愿者组织,输出西方价值观念、丑化和妖魔化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组织非法游行示威乃至暴乱,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核心是改变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和平演变在前苏东国家得手了,从此,它就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典型范式和主导战略。当然,对中国的战略也有变化,即它们把重点放在新疆和香港等问题上。新疆、香港问题说明:西方国家不仅肆意干涉我国内政,而且妄图改变我国政治社会制度;实现制度安全,必须增强制度维护意识。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意识,而且要增强制度维护意识。当前,增强制度维护意识,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加强制度竞争意识。自苏俄建立后,世界上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局面。并存中,既有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博弈,也有两种政治制度的竞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谁更有优越性和竞争力,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资本主义遭遇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的猖獗,深刻暴露了其内外矛盾和弊端。而苏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以及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和竞争力。人们往往用“东风压倒西风”来形容这种国际力量对比态势。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惜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坚持与时俱进、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影响了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这无疑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伟大成就。然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依然存在,苏东剧变的消极影响还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临资本主义制度的多方面挑战还存在。我们必须增强制度竞争意识,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之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彰显更好的优越性、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要把日常工作和增强制度的优越性和竞争力密切联系起来,站在制度竞争的高度搞好各项工作。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率先垂范。

〔参考文献〕

〔1〕〔2〕〔5〕〔7〕〔8〕〔9〕〔10〕〔11〕〔12〕〔13〕〔1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9.42,2-3,1-2,42,42-43,42,43,43,9,43,4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6〕习近平.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9-25.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领导干部在金融审计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艺术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