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话语和建设重点
2020-02-14孙照红
孙照红
〔摘要〕词频分析法是研究党的文献的重要范式和方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是解读党的政治建设的权威文献和透视党的政治建设的绝佳窗口。对其进行词频分析的结果显示,坚持并改善党的政治领导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精髓和要义,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是改善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路径;净化政治生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应久久为功并举全国之力,同时坚持“生态”思维、协同推进;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指南,应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并坚决同违背、歪曲、否定党的政治路线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党的建设;政治建设;词频分析;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1-0065-10
政治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专门部署,一方面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的根本性和统领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紧迫性。《意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是当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研究、解读党的政治建设的权威文本。词频分析法作为挖掘文本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能够较为直观、客观、科学、高效地分析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因此,本文通过词频分析这一新视角对《意见》内容进行学习、解读和分析,探究党的政治建设的要素和重点。
一、问题的提出和词频分析法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具有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针对党内存在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等问题和倾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据统计,“政治”一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52次,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94次,提升率高达80%。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1〕这是对党的政治建设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和重大创新,同时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新时代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
随后,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现有成果看,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以及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结构框架、历程和经验、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实践路径等。但是,由于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要求的多样性和工作的复杂性,致使在概念上、内涵上、结构上产生了多种理解和认识,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也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途径和方式。如韩强教授认为,“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政治立场、理论指导、政治方向和道路、党的全面领导和团结统一、纪律和制度保障、党的执政能力、政治目标等七个基本方面” 〔2〕;许耀桐教授认为,党的政治建设包括政治领导、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理想、政治根基、政治生态、政治风险、政治本色、政治能力和政治纪律等10个基本要点〔3〕等等。显然,理论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要素和主要内容存在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党的政治高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强调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这就给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结构和路径带来了困难。那么,党的政治建设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有没有主次和轻重缓急之分呢?如果有,哪些内容是主要内容和重点、哪些是次要内容和非重点?或者说,哪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中心内容、哪些是延伸性或边缘性内容?
要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更科学、更准确、更合理的回答,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党的领导人的活动轨迹和重要讲话、新聞报道、党代会的政治报告、重大的中央全会决定、党内法规等资料和文献。特别是党的文献,不仅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是党执政理念的承载形式和外显形式。通过党的文献,党的执政理念得以向社会公开宣示和传播。因此,党的文献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政治文件,往往由指定的部门专门负责、由专门组建的写作小组来撰写,写作过程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和打磨,甚至十几、几十易其稿。起草过程还常经过党内高层的多次讨论研究、反复修改,最后定稿也常常是由党的领袖在重要会议上正式宣读。正是基于这种权威性、严谨性、严肃性,党的政治文件往往被视为党的价值观、执政理念、理论主张、行动方略的集中体现。《意见》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政治文件,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结构科学、用语考究,因此也理应成为透视党的政治建设的绝佳窗口。
词是文献的最基本构成单位,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词构成的。仅就《意见》文本而言,与“政治”搭配的词,如政治立场、政治站位、政治责任、政治职责、政治能力、政治本领、政治根基、政治基础、政治隐患等高达80多种,这些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的政治话语、政治概念和范畴一方面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体系,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考虑党的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对政治建设做片面理解,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另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复杂性和范畴、话语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党的政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比如,这些政治“热词”在党的政治建设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从宏观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怎样从如此多样的话语体系和范畴中抓住重点和主要方面以及如何从这些主要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只有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才能真正把党的政治建设落细落实。
词频指的是词语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次数,它能够折射出文献撰写者对于这一词汇所内蕴的现象或问题的重视程度。如果某个词汇在这个文献中反复多次出现,说明该词汇所代表、反映的现象或问题引起了撰写者的重视,这一词汇便是该文献的关键词、主题词;相反,如果出现次数较少或根本没有出现,说明这些问题没有引起撰写者的关注,不是该文献的主题、关键或重点。词频分析法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它以文献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词语作为文本分析的基本单位,通过文本挖掘、数据统计并分析这些能够揭示文献核心内容的高频关键词或主题词来研究和考查该文献研究的热点、重点和发展动向。《意见》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专门文献。以《意见》文本作为词频分析的对象,以高频词作为整体把握党的政治建设要素和重点的重要依据,不仅是对《意见》的深入学习,也能够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本文具体的研究步骤为,首先,用词频分析软件快捷地提取出《意见》文本的高频词、核心词,生成词云图。这一步能够粗略地分析出文本本身的词频状况。其次,人工过滤、去除词频分析软件中分析出的没有价值的干扰词汇,整合相关词汇。词频分析软件虽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而且,社会科学研究本身是相当复杂的,不能完全用程序化的手段和机械化的机器、工具来替代。因此,在运用词频分析技术和工具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分析,对相关词汇进行删除、聚集、归类、合并等工作,做到技术层面的定量研究和理论层面的定性研究相结合以优势互补。本文主要采取统计与“政治”相搭配的词语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的方法提取出真正意义上的高频词。再次,对高频词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清晰地勾勒出需要重点关注和解读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领域。最后,对高频词分别进行深度分析,探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多维实践路径和侧重点。
二、《意见》的词频分析
《意见》共9573个字,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的,即“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4〕第二、三、四、五部分分别就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四个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部署。第六部分提出了“强化组织实施”的措施。从整体上看,文件是一个总—分—总的結构。《意见》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如果用词频统计方法对《意见》文本进行词频计量的话,我们会发现,“政治”“领导”和“建设”三个词的词频位列前三。其中,“政治”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共226次,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的重视。“领导”和“建设”分别以61次、55次的高频率名列第二和第三,表明党的“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建设”强调的是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这个检索结果符合党的政治建设的实际,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词频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详见表1:《意见》词条词频表)。统计结果同时告诉我们,词频软件毕竟只是一个工具,有可能出现机械断词的现象,比如把“政治生”作为一个词来检索。如果进一步进行人工检索和分析,我们会发现,“政治生”的完整的词汇形式是“政治生活”或“政治生态”。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手动检索和人工分析的必要性。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意见》的关键词条,我们可以以词云图(文字云)的形式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视觉化展现。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党的政治建设,因此有必要对与“政治”一词密切相关的词语进行进一步统计和分析。《意见》中出现的226个“政治”中,前后没有搭配、单独出现的有3个,其它223个则是与其它字、词组合或搭配起来组成新的词条,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词条称为“政治+”词条,这样的词条共有85个(参见表2:“政治+”词条词频表)。从这些词组的词长或者字数来看,有三字词(如政治上、讲政治、政治性)、四字词(如政治建设、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五字词(如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免疫力)、六字词(如政治规范体系)、七字词(如中共中央政治局)等。其中,四字词词条最多,多达70多个。
从词类来看,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中,名词是使用频率较高、词条数量较多的词类,如政治纪律、政治属性、政治生态、政治路线、政治仪式、政治生日等。除了名词之外,动词和形容词则相对较少,如政治动员、讲政治等是动词,“政治上的两面人”中的“政治上”则是形容词。
从使用频次来看,有高频词、中频词和低频词。我们可以把文件中使用频次在5次(包括5次)以上的词条称为高频词、出现2-4次的词条称为中频词、仅出现1次的称为低频词。在高频词中,政治建设出现36次;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路线、政治能力、政治纪律分别出现13、10、8、8、7次,而政治领导、政治功能、政治属性、政治标准、政治上、讲政治、政治性等7个词条都是出现5次。在中频词中,出现4次的词条有2个,出现3次的词条有7个,出现2次的词条有14个。其它49个词条则是只出现1次的低频词(具体见“政治+”词条词频表)。
可见,高频词共有13个,其词条数量仅占词条总数的15.3%,但高频词的使用频率却高达52.5%。中频词共有23个,占词条总数的27.1%,中频词的使用频次占25.6%。低频词数量非常多,共有49个词条,占词条总数的57.6%,显然已超过半数,但使用频率占比却只有21.9%。
三、基于词频分析的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领域
从“政治+”词条看,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路径多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是,党的政治建设不是无所不包的大箩筐,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用力或平均用力,结果必然是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深入。同时,理解党的政治建设,也不能毫无根据地夸大或者压低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这样容易犯主观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由于高频词能够客观、科学地体现《意见》的内容和重点,因此高频词值得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
在“政治+”词条中,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路线、政治能力、政治纪律、政治领导等是围绕政治建设这一中心词产生的高频“热词”,而政治生活、政治纪律可以与政治生态合并探讨,这也符合《意见》的内容和逻辑。因此,要真正使党的政治建设从务虚走向务实,就要抓住政治领导、政治生态、政治路线、政治能力等四个方面,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一)坚持并改善党的政治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意见》中“领导”一词以61次的高频率位居第二,仅次于“政治”这一最为核心的词汇。进一步梳理会发现,与领导搭配起来使用的词有很多,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领导、领导方式、领导体制等(具体可见表3:“领导+”词条词频表)。其中,党的领导、领导干部、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政治领导、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机关等的出现频次依次是14、10、7、6、5、3、3、2次,其它词条则只出现1次。如果做更深入的分析,党的领导是一个宏观的表述,领导干部则是一个更为具体的主体层面,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领导、政治领导都是党的领导的内涵和要求,三个词的词频总数高达18次。
1.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包含两层要义,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党的领导的成功经验,也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的重要标尺。从《意见》文本看,“集中统一领导”多是和“党中央权威”连在一起使用的。党中央是党的大脑和中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并且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如果没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然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中央一套、地方一套等问题。因此,“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5〕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在《意见》中,“习近平”以12次的高频次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6〕党的领袖“是党的核心人物,主持全党的领导工作……是一个政党领导核心的核心。”〔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确立了习近平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实现了领袖意义、政党意义和国家意义上的核心的有机统一体”,“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導,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8〕。
二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呼唤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9〕这一豪迈的历史目标和历史进程,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是统揽“四个伟大”的保障,党的政治领导也要在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的伟业中得到生动、有力的展现。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取得伟大斗争的不断胜利、推进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如何实现“全面领导”?“全面领导”重在“全面”,即全覆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范围的全覆盖,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话讲就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其中,“党政军民学”指的是领域,“东西南北中”指的是地域,“领导一切”即把党的领导范围覆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各个地域、各个方面。无论是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还是在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工作中,党都是坐镇中军帐的“帅”,都要发挥“领导”作用。
2.改善党的政治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必须改善党的政治领导。改善党的政治领导不是要削弱党的政治领导,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因此,《意见》不仅强调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同时也提出了“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11〕以改善党的政治领导的任务和要求。《意见》文本的词频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领导+”词条中,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各出现了3次。同时,《意见》中与领导体制、领导方式语义相近的词还有领导制度、领导方法等。
第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体制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有关组织方式、组织结构、领导制度等的总称。党的领导体制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和完善。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对党的领导体制中存在的与新的时代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是党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改变党的领导虚化和弱化问题、跳出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的自觉选择。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要加强相关制度的配套和协同。《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12〕的任务,其实质是强调党的领导体制及相关配套制度的体系化建设,目的就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全覆盖,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第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不仅需要制度保障,而且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以“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13〕。党的政治领导、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并不是指对所有细枝末节事项的具体领导,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程序和途径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领域、各地域、各方面。从这一意义上讲,党的政治领导、集中统一领导、全面领导涉及的不仅是党的领导内容问题,还有领导方式问题。
党的政治领导不是抽象的意念,而是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是一门高深的政治艺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14〕二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来说就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15〕。“方向”“大局”“政策”“改革”是领导的内容,“把”“谋”“定”“促”是领导的方式方法。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更容易得到认同和服从,从而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现象的发生。四要坚持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基本的领导方法。群众路线从领导和决策上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加以具体化和现实化。新时代贯彻群众路线,既要一如既往地重视调查研究,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开拓新途径、新方法,如网上群众路线等。五要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来自于人民的信任和委托,党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法治思维,用法治方法保障人民权利、化解利益矛盾、破解改革难题、谋划发展大计、维护社会稳定。
(二)净化政治生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
“政治生态就是政治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整体状态。”〔16〕政治生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和整体,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意见》本身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蕴,并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17〕简短的一句话,点明了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原则、路径和目标等,同时透射出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生态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特征和要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18〕。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而且,党的执政是长期执政,党的领导是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这种双重政治定位是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它政党的不同之处。对于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来讲,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至关重要。但是,串案窝案的不断曝光,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不良影响,权权、权钱、权色交易以及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现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我革命的精神为前提的,是党敢于刀刃向内的表现,是重新审视问题、重新巩固优势、重新建立政治自信、重新树立政治权威、重新锻造党组织和淬炼党员干部的过程,目的就在于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同时也是为了回应和适应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
净化政治生态需久久为功、举全国之力。正如习近平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19〕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持续发力。同时,政治生态与每一个党员干部甚至每一个普通群众息息相关,治理和净化政治生态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20〕
净化政治生态需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净化政治生态,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其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1〕二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制度的篱笆扎得更紧、更密。三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促进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四要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五要坚决反对腐败,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六要探索建立本地区本部门政治生态评价体系,以实际行动对基层“非生态”的政治现象进行净化和治理。只有通过协同治理,才能使政治生态达致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理想状态。
(三)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灯塔和指南
党的政治路线又称党的基本路线、总路线,是指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既定历史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科学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照耀党的各项工作的灯塔,是指导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根本指南。因此,科学制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方向正确、立场坚定,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新时代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要“坚决同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政治路线的言行作斗争。”〔22〕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也是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与“左”右两种错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全党必须倍加珍惜、坚决执行和捍卫这条来之不易的政治路线。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旗帜鲜明地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倾向,如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质疑、动摇、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
新时代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将党的政治路线与“14个坚持”基本方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五位一体”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对象、内容,“四个全面”强调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径和方法,“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是推进“14个坚持”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最可靠的保证。
新时代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的“不变”是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大前提和总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意味着解决矛盾的方向、途径、手段、机制都要相应发生变化,要求我们党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和“最大国情”的“不变”要求我们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从根本上讲,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按照党的性质来教育党员、锻造干部、建设党组织。《意见》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即“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23〕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并对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
“干部”一词在《意见》中共出现了37次,是《意见》中排名第四的高频词条。《意见》为什么如此重视和强调“干部”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因为,党员干部虽然是“少数”,但是“关键少数”,是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力量。党的政治建设能不能抓好,从根本上取决于党员干部能不能、会不会、善于不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政治能力不仅是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第一要求、核心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抓手。
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是由党的事业的艰巨性、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現状决定的。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和决胜阶段,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各种矛盾、风险、隐患之多前所未有,治国理政考验和挑战之大也前所未有。领导干部作为党的“脊梁”和社会主心骨,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能力,才不会被困难吓退、被挫折压倒,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问题还比较明显,有的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站位不高,有的把政治和经济、业务割裂开来,有的没有政治担当的底气,有的不敢对不良的政治风气“亮剑”,有的缺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有的甚至在政治上存在严重问题,比如习近平一再谈到的“政治上的两面人”〔24〕。
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发产生的,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或者职务的升迁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同时,政治能力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不断锻炼、培养的。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一是政治能力训练,如通过政治理论的武装、宗旨意识的培养、党性修养、政德教育等方式使党员干部补足政治信仰之“钙”、把正政治方向之“舵”、扎稳政治立场之“根”、 守住政治纪律之“底”。要按照新时代要求不断丰富政治能力训练的内容,使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跟得上时代、社会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二是政治实践历练。政治实践不仅是考验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大熔炉,而且是提高领导干部政治本领的大课堂、大舞台。政治实践既包括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也包括社会生活实践。党员干部要在严格的政治生活实践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在关键岗位和攻坚岗位上历练、在基层工作和艰苦环境中磨炼、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政治本领、积累政治经验、增长政治智慧。
〔参考文献〕
〔1〕〔5〕〔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韩强.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与结构[J].理论探讨,2018,(4).
〔3〕许耀桐.党的政治建设:起点、要点和着力点[N].青海日报,2018-11-26.
〔4〕〔11〕〔12〕〔15〕〔17〕〔21〕〔22〕〔23〕〔2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7〕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0-71.
〔8〕裴泽庆.深刻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五个维度[J].探索,2019,(2).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5.
〔16〕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5.
〔18〕〔19〕習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8,39-40.
〔20〕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责任编辑:朱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