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防控策略
2020-02-14张一然
张 临,张一然,胡 爽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113122)
猪口蹄疫是一种分布广、 国际间传播的流行性传染病,对于多年未发病且未接种疫苗的地区,一旦发生口蹄疫,传播速度极快,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口蹄疫的流行不仅会对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声誉,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因此,应重视对猪口蹄疫的防控,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治策略,从而预防口蹄疫的流行暴发。
1 症状以及流行病学特点
猪口蹄疫的潜伏期约为2~3d,少部分猪会在1d 内发病,病情较慢的猪会在2 周左右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平均病程约为10d。 疾病早期猪的症状表现为抑郁、发热、长时间卧地等,特征性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泡、溃疡,破裂后形成瘢痕。 仔猪感染后可能会出现胃肠炎、心肌炎等症状,且必然会发病,死亡率高,约为80%。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共有7 个,其中O 型是危害最严重的血清型,其次为A 型,各个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 口蹄疫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对猪的健康影响较大,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口蹄疫主要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 近年来研究显示空气也是口蹄疫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传播距离高达60km。
易感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损伤后的皮肤均可能引发感染,传染源较多,主要为潜伏期感染以及发病动物,即使动物康复后,往往也会带毒2~3 个月。 不同年龄的动物疾病发生率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年幼的动物更容易发病且死亡率较高。
2 防控措施
目前,当猪养殖场发现有猪口蹄疫后,一般采取扑杀措施,严谨治疗,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避免猪口蹄疫的传播,但会导致养殖户蒙受巨大的损失。 随着我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加强, 在检测、检疫、净化、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猪口蹄疫这类传染病应遵循防控结合的原则。
2.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猪口蹄疫和其他病毒相比有所区别,不会长期存在于健康猪体内,主要通过外界传播感染,因此杜绝外界传染源是预防口蹄疫的关键内容, 尤其是猪与产品的运输车辆应维持与猪场的安全距离,在春秋季高发季节,应停止后备母猪、公猪的引进,减少猪场参观人员,运输车辆在入场前必须接受严格的消毒措施。
2.2 重视消毒工作
根据口蹄疫病毒的特点,消毒剂中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物质能有效溶解蛋白质、水解蛋白以及核酸,破坏酶系统,能有效消灭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的高度传染性是疾病危害的主要方面,应当加强对牲畜及产品移动的控制,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发生大规模疫情。 一旦发生猪口蹄疫,应当立即将病猪、同群猪以及可能感染的猪扑杀,并通过深埋、焚烧等方式预防病毒的传染。 对于受到污染的猪舍、物品等,应进行全面消毒,从而消除传染源。
2.3 完善科学免疫程序
我国《2010 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提出猪口蹄疫是猪3 大强制免疫计划之首, 要求对所有猪进行O 型口蹄疫强制免疫。 规模化猪场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猪口蹄疫的最有效手段,能对易感动物进行相应的保护,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避免口蹄疫流行的目的。 接种疫苗时应根据猪的发育期以及疫苗的类型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等是否与说明书一致,观察是否为真空包装。在选择疫苗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口蹄疫病毒类型相匹配的疫苗,并及时接种,接种的方法、剂量应遵循说明书。
2.4 规范猪群饲养管理
在日常猪饲养的过程中,应重视对饲养的管理,合理搭配猪饲料,加强猪群营养,提高猪的免疫力以及对口蹄疫病毒的抵抗性。 饲养过程中严禁在疫点、疫区或附近市场购买牲畜或产品,避免造成口蹄疫的流行。 另一方面,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维持猪圈的温度,并提供干净、充足的水。 此外,还需要对猪圈以及猪运动区域进行消毒。
2.5 口蹄疫发生后的控制措施
当猪场出现口蹄疫或发生类似口蹄疫的疫情时, 应严格遵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向上级通报,并通过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检疫、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及时控制疫情,并向周围地区通报,避免疫情的传播。
总的来说,猪口蹄疫是较严重的疫病之一,对猪的正常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会对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猪场相关人员应当重视对猪口蹄疫的防治,树立正确的防治理念,规范免疫接种,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定期对猪场内外进行消毒。 在疫情容易发生的季节,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策略,避免猪口蹄疫的流行与暴发,保证猪场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