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梭菌性肠炎的综合防治技术
2020-02-14杨帆
杨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总站 830000)
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 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也被称为猪坏死性肠炎。 又由于7 日龄的仔猪最易感染本病,因此俗称仔猪红痢。 本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肠坏死等特点,以出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1 病原学
C 型产气荚膜梭菌又被称为C 型魏氏梭菌, 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菌[1],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本病原菌呈卵圆形,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有荚膜,不运动,厌氧,可形成芽孢,因此在90℃30min 或100℃5min 条件下才可以彻底杀死本病原菌。本病原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致死毒素,其中C 型菌株可产生α 和β 毒素,引起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且以仔猪红痢最为常见。
2 流行特点
1~3 日龄初生仔猪是本病原菌的主要侵袭对象, 病死率一般为20%~70%。 C 型魏氏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人畜肠道、饮用水或空气的尘埃中,是肠道的常在菌之一。 由于气候、饲料、环境等因素改变,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本病的发生。 新生仔猪由于消化道特别是胃肠道生理机能不完善, 吮吸被污染的奶头或接触污染物感染魏氏梭菌, 则病原菌经消化道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诱发本病的毒素[2]。 猪梭菌性肠炎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较为多发,潜伏期一般是短则数小时,长则1~2d。
3 临床症状
本病依据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大部分的猪只呈最急性或急性经过。 最急性的患病猪只死前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仔猪出生后几个小时内突然发病,整个后躯被血样粪便污染,精神委顿,病猪极度衰弱和消瘦,往往当天或第2d 即死亡。 急性型病程为3~4d,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略微升高,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稀粪,呈红色或红褐色,皮肤无弹性,日益消瘦,一般3d 内就因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 亚急性型病程稍缓为5~7d,病初精神萎靡,排米粥状黄色软粪,后呈清水样内含坏死组织碎片,往往一周内死亡。 慢性型病程通常超过一周,病猪多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排黄灰色黏糊状粪便,且生长发育受阻,经过几周后即死亡,偶有不死者多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空肠是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病变肠段肠壁呈深红色。病变肠段剖检后肉眼可见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出血, 肠内容物中有小气泡,且为暗红色液状,肠系膜淋巴结呈深红色。 肾皮质部有点状出血,整个肾为灰白色,胃黏膜有出血点并出现脱落现象,膀胱黏膜也有点状出血。 心肌苍白,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肿大,胆汁充盈,胆囊肿大。
5 实验室诊断
本病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取疑似患病的猪只小肠脱落黏膜为病料,涂片,滴加生理盐水,镜检,可观察到两端钝圆,有荚膜的大杆菌。 将小肠脱落黏膜置于80℃,水浴加热30min 后无菌接种于肉肝胃膜汤中,于37℃条件下培养4h,汤中开始冒有小气泡,继续培养18h 后,汤中出现大量气泡且肉肝胃膜汤变混浊,颜色由橙色变黄。 若要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肠毒素试验。 无菌采集刚死亡病猪空肠内容物,按1∶1 比例加无菌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3OOOr/min 离心30min,取上清液进行无菌过滤,将滤液静脉注射于5 只健康的体重相当的小鼠。 对照组小鼠则注射上述滤液与C 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的混合液。 如果出现第一组小鼠迅速死亡,而对照组小鼠正常,则确诊为猪梭菌性肠炎。
6 综合防治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怀孕母猪进行两次C 型魏氏梭菌类毒素疫苗的注射, 第一次在分娩前一个月,第二次在分娩前半个月左右,剂量为5~10mL,即可促使其分泌的初乳中含有抗体, 确保新生仔猪通过哺乳获得抗体以免发病。 若未给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则在仔猪出生后若发现有患病的仔猪,则立即对全部仔猪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血清,每千克体重3mL。 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干净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定期进行消毒,尤其是做好产房的卫生,可用生石灰消毒以杀灭病原。 同时母猪生产前对其奶头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可添加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D 于饲料中, 有助于预防本病。 此外,可采用药物预防本病,仔猪吃奶前后3d 口服氨苄青霉素片,可有效预防本病。
由于本病病死率高,病程短,往往一旦发病来不及治疗则死亡,因此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主要以预防为主。 紧急发病的猪要立即口服抗生素如氯霉素,每日2~3 次,病程稍缓的可用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仔猪未吃初乳前,口服青霉素、链霉素各每千克体重10 万IU,疗效较好。 此外,也可腹腔或皮下注射1∶1 混合的1.5%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日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