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
2020-02-14迟源
迟 源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 121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师生间、教师间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师德是教师立身立业的基础,教师的师德师风良好才能成为优秀教师。师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即教师的职业作风。师德与师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高校教师要以德施教、立德树人,做好优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保障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双一流”是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完成高校育人工作的必备要素。因此,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造一支师德师风过硬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全力支持下,广大教师常年扎根于基层,勤恳工作、爱岗敬业、努力攻坚、甘于奉献,在行动中践行“立德树人”,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使得一些教师的思想出现与时代发展不平衡现象。
1.注重个人功利。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西方价值观中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到了一些政治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高校教师,致使他们没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转而过分看重个人名利,将个人利益排在集体利益之前,在工作中寻求所谓的捷径,为尽快取得成绩,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缺乏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对教学工作消极敷衍,没有将教书育人作为职业追求,而是把谋求个人利益作为主要目标。[3]这些教师虽为人师,但不能为人师表,影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2.缺乏敬业精神。高校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师岗位,才能在工作中迸发激情,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4]。当前,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个别高校的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不到位,教师队伍中没有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氛围,使得一些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清,对职业规划没有方向,对教育本职工作的内涵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导致他们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不安心工作,敷衍了事,无心钻研教学,教学态度不端正,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不新颖,没有创新性,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有的教师还将精力投入到其他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不大的第二职业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3.忽视育人使命。育人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和任务,高校教师在教书过程中需要履行职责和使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传授知识,又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和示范,要正确培养和引导高校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个别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育人意识淡薄,缺乏与时俱进精神,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依照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有些教师治学不严,对学生上课迟到、逃课等问题视而不见;有的教师忽视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敷衍了事,对待学生缺少课堂教学以外的关注,未将真情实感付出给学生,没有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
4.缺乏科研道德。科学严谨是科研的基本要求。一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职责不清,管理流于形式,导致部分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科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晋升更高的职称,获得更高的荣誉,并不注重课题研究的深度,不追求学术水平的前沿性,学术不严谨,浅尝辄止。有些教师在学术方面会出现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可能最开始还是刻苦努力开展研究的,但是遇到一些挫折就会退缩,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违反师德,违反学术道德去造假;个别教师学风浮躁,科研缺乏创新,学术敷衍,甚至剽窃、抄袭、篡改他人的学术成果,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的教师缺少诚信,为确保个人利益不受损失,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用或其他科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缺少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双一流”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培养高素质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高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明确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还应为人师表,传播正能量,用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成长进步,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打造,应以师德为先,引导教师牢记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以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做好教育工作。
2.构建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对于“双一流”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优秀人才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双一流”高校应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总任务,构建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符合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共同发展。二是“双一流”高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坚持以师德高尚的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个体人格魅力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可促进师德的养成。三是“双一流”高校应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相长、立德树人、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
3.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双一流”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识和合力。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利于高校凝聚教师的集体力量和智慧,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双一流”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从教师的个体发展转向教师群体共建,要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推进高校教师群体的建设,达到高校教师整体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双一流”高校的育人水平,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路径
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成因,结合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总体任务和目标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路径。
1.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道德行为产生于自觉自律,才真正具有道德意义。因此,“双一流”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促进教师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觉地学习、实践。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通过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构建师德师风学习环境氛围,引导高校教师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将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为师德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风尚。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自觉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对师德内在价值认同的同时,主动将师德规范化为外在行动的动力,明确自身加强师德修养是要为学生充当道德修养的镜子。
2.健全师德师风考评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双一流”高校要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建设的效果。通过加强“双一流”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结合实际构建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出台切合实际的奖惩机制,在师德师风问题上,多措并举、奖惩分明。一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的奖惩机制。二是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评价其年度考核时,也应评定为不合格等次。三是将师德考核结果应用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绩效考核及评奖评优等工作中,以考评结果促进“双一流”高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3.打造名师示范工程。“双一流”高校应深入发掘师德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重德养德的舆论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挖掘师德重大典型,选树一批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优秀一线教师等活动,打造名师示范工程。同时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师德宣传,注重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师德培育工作。一是建立名师信息库,搜集名师典型事迹,挖掘名家名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形象地展现高校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二是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期间,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名师名家典型事迹,营造重师德、创典型、铸师魂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典型带动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立。
4.构建监督防控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组建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或相关领导小组,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议及重大问题报告及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术团体、组织机构等在师德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立师德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师德信息动态,确保有效、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的发生,就师德失范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三是建立健全师德失范的惩处机制,以此提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效果,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环境氛围,促进我国“双一流”高校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培育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