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应用注意事项及快速激发针感技巧
2020-02-14孟祥刚姚晶晶杜宇征
张 强,孟祥刚,姚晶晶,范 晶,赵 琦,杜宇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于1972 年创立的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大法,该针法以“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中风病的总病机,选取阴经和督脉经穴为主,并配以规范化的量学手法[1-2]。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治疗单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杜宇征教授于临床中继承并发扬了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注重针刺手法的强弱刺激、针刺得气的速度快慢与针刺疗效之间的关系,强调快速激发针感,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现从醒脑开窍针法与传统针法的区别角度,浅谈杜宇征教授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注意事项与快速激发针感技巧。
1 辨病论治,重科学性
石学敏院士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总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多种致病因素损伤脑神则神智昏迷,神气不能布散于四肢百骸则肢体失用。醒脑开窍针法与传统中风针法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醒神”二字。传统针法多以中经络、中脏腑(闭证、脱证)论治中风病,仅在中脏腑闭证时应用诸如水沟、十二井穴等穴位启闭开窍,其余阶段并无醒神作用[3]。而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神”指的是广义的神,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不单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状态,“醒神”也并不单指恢复中风患者的意识,也指恢复其肢体功能[4]。醒脑开窍针法打破这一常规,辨病论治,无论中经络、中脏腑,还是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可应用[5]。
醒脑开窍针刺法分为“大醒脑”与“小醒脑”两个处方,二者主穴虽异,但均建立在“醒神”的原则之上。从醒神的强度来说,“大醒脑”要强于“小醒脑”[6]。二者的使用要视患者的不同时期和病情而定。
就中风病的不同时期而言,醒脑开窍针刺法适用于中风病的各个时期并强调分期论治。中风病急性期的患者多有神志障碍,窍闭神匿,当以醒神为先。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首当应用“大醒脑”进行针刺治疗。急性期3 d 后,若患者病情轻浅,窍闭神伤、窍闭神呆、窍闭神躁,肢体运动较好,则可改用“小醒脑”。对于无神志障碍的中风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可用“小醒脑”进行针刺治疗。就中风病的病情(神志障碍与肢体运动)而言,只要是没有系统接受过此针法的患者,前3 d 当使用“大醒脑”。3 d 之后,两套针法的使用要视患者的病情而定,若3 d 之后,患者意识已复,但主动运动未现,则可两个处方交替使用。若3 d 之后意识已复,主动运动出现,则可单独用“小醒脑”继续治疗。
2 汇通中西,重顺序性
醒脑开窍针法与传统针法的区别之二在于针刺选穴的特异性与针刺穴位的顺序性。与传统针法的“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辨经+辨证配穴原则,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针刺顺序不同,醒脑开窍针法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取阴经和督脉穴,先疏郁、继醒神、再培正,针刺顺序为先刺内关、继刺人中及三阴交[7]。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心气,运气血。先针内关可畅达胸中气机,使郁闭于内的气血得以疏散。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可保护心脏,改善心输出量,增加脑供血,延长脑细胞缺血的耐受时间[8]。针内关后郁闭得去,气血已行,然“神匿”无“导气”于肢体经络官窍之力,故继针水沟醒脑神,开清窍,使神气布散于肢体经络与诸官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水沟可刺激面部脑血管舒张中枢-蝶腭神经节,激活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舒张微血管,缓解脑血管痉挛以便更好地接纳针刺内关后增加的脑部供血,起到兴奋脑神经元,保护脑细胞的作用[9]。再针三阴交以培正复元,生气血津髓供脑神使用,增强脑损伤部位同侧及对侧部分功能区的平均信号强度,使中枢神经进行信息整合[3],调节人体机能,故而针刺顺序不可错置。
3 手法量学,重规范性
“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其他针刺法的不同之处之三在于其量学手法,即得气的规范化。醒脑开窍针法以较强的窜、动、抽针感为特色,组穴中的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需要患者肢体“窜动”3 次。《针灸大成》云:“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杜宇征教授认为,针刺效果的高低与得气快慢、针刺后针感的表现和强弱密切相关。得气越快,针感越强,效果越佳。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杜宇征教授快速激发针感技巧。
4 速得针感,重疗效性
4.1 练针与持针手法 练针,练针包括练指力、练指感两个方面。指力是指感获得的前提,指感又是获得针感的必要条件。指力可通过扎针包的方式提升,指感则需要医者意与指合,指与针合,意力同练。最重要的是要将心放在指上。意、指、针的合一要通过练针、持针、进针、行针的方式去实现。持针,持针要轻。杜宇征教授要求拇、示二指轻捏针体,以提高指腹的敏感度,将针当做刺手的一部分,是持针手指体察穴下经气的延长线。
4.2 进针与行针手法 进针,进针要快,发力方向要与皮肤垂直,针尖距皮肤1 cm,如此方能使针尖透皮的速度达到最快,使针先立于皮部,无痛进针。行针,行针要稳,姿势要正,恰如持毛笔一般,沉肩,悬肘,垂腕,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以腕带手。行提插手法时拇、示二指基本不动,轻持针柄,提插动作是以腕部的带动而实现,即手指用力轻为辅,手腕用力重为主,用力方向与针体纵轴方向一致,如此才能更好地体察穴下经气变化。《标幽赋》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若针下轻、滑、慢、松,则必须先将针尖提至皮下(针尖未提至皮下而行提插手法时,针身只是在人体内弯曲,但针尖所在方向是不变的),沿着经络或神经走行相垂直方向逐渐变换角度提插,每个角度分浅、中、深3 次寻气,最终形成一个呈180°扇形扫刺平面,重、沉、涩、紧之处即是针感所在。
如此练针、持针、进针、行针,则穴下经气强弱可通过持针二指所感应,从而达到“人穴合一”,意、指、针合一的状态,进而巧妙、快速、少痛的激发得气针感,做到手下有感,心中有根,气速效速之效果。杜宇征教授认为,醒脑开窍针法针感虽强,但获得针感的操作却应柔和,一是减轻患者痛苦,避免针下组织损伤,二是轻柔而更显美观(针刺是一门技艺),三是医者可练好指感以体察针下经气的变化,从而更快的获得针感。
4.3 注意医患体位 醒脑开窍的量学手法还暗含了患者与医者的体位(手、腕、肘的配合,押、刺手的配合等)。中风患者的功能位摆放不但有益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也与针感的获得息息相关。例如尺泽,术者押手需轻提患者手腕,使其屈肘成120°直刺提插寻找针感。此处的屈肘120°则是最容易获得针感的角度。临证之时,往往有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刺激而喊叫产生“假得气”的现象[10]。押手轻提手腕时,术者可客观感受到的患肢抽动及抽动次数,这相对于询问患者是否产生过电、蚁行、窜动感更为客观。又如委中需使患者取仰卧位,若患者右下肢不遂,则术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左手握住患肢脚踝使患肢抬高45°,左肘顶住患肢膝关节使下肢绷直,医者弯腰抬头取穴。若患者左下肢不遂,则术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左手扳住患肢脚踝,将自身的髋关节顶住患肢使下肢绷直取穴。待得练针日久,意、指、针合,则可弱化患者的肢体摆放,杜宇征教授就经常演示委中“闭目行针”,人针合一之境可见一斑。
5 小结
研究证实,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措施,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趋势且安全性好[11-13]。临证之时,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应用的时机越早越好,且急性期疗效优于恢复期[14-17]。醒脑开窍针刺法之所以在诸多中风病针法中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理论内涵、选穴配伍、量学手法密不可分。然而在临证中,患者的体质差异、病情轻重、兼次证不同、耐受度不同,临床疗效也大有不同。如何将醒脑开窍针刺法传承好、发展好、创新好,从而使更多人获益,是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