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骏应用藿香正气散化裁治验3则

2020-02-14胡梦妮

江苏中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紫苏叶藿香陈皮

胡梦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1)

指导:马 骏

马骏教授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功效,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笔者侍诊于侧,见马师用此方化裁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妊娠恶阻等病,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急性胃肠炎

张某,男,50岁。2017年6月5日初诊。

患者自诉进食海鲜及啤酒等食物后出现胃脘部隐痛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日达五六次。呕吐物初为酸腐味,伴有未消化食物,后为清水状,无明显异味。大便呈稀水样,有少许泡沫,里急后重,无黏液脓血便,小便量少。服用诺氟沙星胶囊后腹泻较前减轻,但仍有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舌淡苔白微厚腻,脉细滑。诊断:急性胃肠炎。辨证:饮食内伤,脾胃失和。治法:燥湿行气,健脾和中。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

藿香20 g(后下),半夏10 g,厚朴15 g,紫苏叶10 g(后下),大腹皮10 g,茯苓20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白芷15 g,桔梗10 g,白头翁15 g,薏苡仁30 g,白蔻仁15 g(后下),党参15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6月9日):患者诉纳差、腹胀,已无恶心呕吐、腹痛不适。前方加炒山楂25 g、麸神曲20 g、炒麦芽20 g,续服4剂后愈。

按:急性胃肠炎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饮食不洁、过食生冷之物易伤脾胃,脾失运化,精微不布,水谷停滞,混杂于内,胃气上逆则呕吐,浊气下降则泄泻。清浊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各行其道,故大便稀水样,小便量少。治以燥湿行气、健脾和中,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芳香化湿、燥湿以健脾;半夏、厚朴、紫苏叶、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寓“气行则湿化”之意,其中紫苏叶芳香行气止呕力强,大腹皮宽中利水效优,四者相合使气机舒畅,湿有出路;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伍以陈皮加强燥湿醒脾之效;白芷、桔梗宣通肺气,分消湿邪;白头翁清热解毒止泻;加用大量薏苡仁利水渗湿以实大便,使湿从小便而解;白蔻仁燥湿温中以散寒湿之气;党参甘温益胃以扶正;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燥湿行气、健脾和中之功。气机通调舒畅,寒湿自除,则呕吐腹痛自止。二诊时考虑患者既往吐泻伤脾,脾胃之气有待开化,则加炒山楂、麸神曲、炒麦芽等物以资健脾和中,化滞开胃。脾胃中气已建,湿邪已除,诸症自愈。凡饮食不洁引起的腹痛吐泻病,可选用本方化裁治疗。

2 湿疹

吴某,男,28岁。2017年7月10日就诊。

患者自诉湿疹反复发作4年余。湿疹以少腹部及侧腹部为主,发病迅速,瘙痒难耐,夜间加剧。抓挠后出现红色丘疹,大片突起于皮肤,局部伴有透明或淡黄色水液渗出。日久表面尚有褐色色素沉着,缠绵反复,经久难愈。曾服用氯雷他定片及外用肤康王药膏涂擦治疗,效果不佳。舌红苔黄腻,脉微滑数。诊断:湿疹。辨证:外感风邪,内有湿热。治法: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

藿香20 g(后下),紫苏叶12 g(后下),茯苓15 g,陈皮10 g,桔梗10 g,黄柏10 g,连翘10 g,金银花15 g,地肤子10 g(包煎),蛇床子15 g(包煎),白鲜皮10 g,蝉蜕10 g,赤芍10 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饮食清淡。

二诊(7月17日):患者诉瘙痒明显改善,色素沉着较前缓解。舌淡红苔微黄,脉微滑。续服原方10剂,留药渣局部熏洗患处,后色素沉着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湿疹属于中医学“湿疮”“黄水疮”范畴,其致病邪气多为风湿热。风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易侵袭肌表;湿为阴邪,重浊黏腻;热为阳邪,易破血妄行;三者相搏,阴阳交错,外溢肌肤,内伤血脉,可见皮肤瘙痒,局部出现红疹,灼热。破溃后水液渗出,日久愈合不及出现色素沉着。营卫不调,腠理不固,循行失常,故身痒夜甚。风盛者发病迅速,皮疹泛发,瘙痒剧烈;湿盛者缠绵难愈,皮损肥厚有渗出,色泽晦暗;热盛者皮损鲜红,肿胀剧烈,渗出较多。该患者外受风邪,内有湿热,舌脉为之佐证。治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去除方中苦温助热伤阴之厚朴、大腹皮、半夏,选用藿香、紫苏叶芳香辟秽行气化湿;茯苓健脾益气,且防黄柏苦寒伤中;桔梗、陈皮调畅气机,水湿可祛,湿邪得化;更有姜枣调和营卫,顾护肌表,抵御外邪;黄柏、连翘、金银花清热燥湿,败毒消肿;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祛风杀虫止痒。湿疹所发少腹及侧腹部为足厥阴肝经循行区域,责之久病多耗伤阴血,肝血亏虚,经脉失养,故以疏风散肝透疹之蝉蜕,凉血活血养肝之赤芍,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之灭”之意。诸药合用,风邪外散,湿热内清,湿疹自除。凡外有风邪、内有湿热之皮肤病用此方疗效较好。

3 妊娠恶阻

李某,女,27岁。2017年4月7日就诊。

患者自诉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自觉口中黏腻,偶感倦怠乏力。现停经3月余,半月前出现胃脘部恶心不适,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呕吐物多为饮食物或清水痰涎。自觉午后胸膈满闷,口中淡腻,心慌气短,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微滑。HCG(+),B超确诊为宫内早孕。诊断:妊娠恶阻。辨证: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

藿香10 g(后下),姜半夏6 g,紫苏叶10 g(后下),茯苓15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薏苡仁20 g,白蔻仁12 g(后下),砂仁15 g,竹茹15 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6 g。5剂,水煎服。每次只服一二口,1剂可分十余次服完。可续服2~5剂,病愈者不必尽剂。

二诊(4月14日):患者诉服用2剂后,呕吐减轻,续服3剂后呕吐即止,诸症得愈。

按:妇女妊娠期出现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是妊娠早期的常见症状。患者素有痰饮水湿凝聚,孕后经血聚集以养胎,气血亏虚,痰湿更甚。冲脉之气挟痰上逆犯胃,胃气不和作呕;脾虚失于温运,湿浊停聚中焦,日久凝液成痰,故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呕吐清水痰涎;脾虚湿困,清阳不升,故见胸膈满闷、心慌气短、头晕目眩;舌苔脉象均是体内痰湿内停的表现。应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主,辅以调补胎元,故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去原方中辛温香燥的白芷、桔梗,利水伤阴的大腹皮,减少藿香的用量,降低其疏散风寒之力,取其化湿和中之效;姜半夏尤宜治疗痰饮阻于中焦以致胃失和降之呕吐,与竹茹相伍止呕力彰;紫苏叶芳香轻宣,取其“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之效;茯苓、炒白术、大枣、甘草健脾补中,固护胎元。同时予三仁汤中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等宣畅三焦,陈皮理气调中,痰湿分消而去。方中姜半夏量不可过大,一方面考虑其为有毒之品,过用易伤及胎儿,另一方面恐其过于辛燥而伤胃阴。全方补泻兼施,共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胃和,胎安,呕止,诸症治愈。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所引起妊娠呕恶,此方疗效显著。

4 讨论

明代医家吴琨曾在《医方考》一书中曰:“四时不正之气,不在表而在里,皆由中气不足者受之,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芳香利气之品以正里。”藿香正气散为千古名方,方中藿香、紫苏叶、陈皮、白芷皆疏表药也,表疏足以正不正之气于外;半夏、茯苓、厚朴、桔梗、大腹皮、炒白术、炙甘草皆调中药也,中调足以正不正之气于内;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和中达表。全方内外畅达,邪逆潜消。此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行,旨在用芳香化湿之品燥湿醒脾,调畅气机,脾升胃降,纳运得利,中气得建,正气得固,中气建则外邪自除,正气盛则病邪自退。上述医案虽然属于不同疾病,但其病机均是湿浊闭阻中焦脾胃,马师抓住“湿”这一致病特点,以燥湿健脾为主要治法,辅以散寒、清热、补虚等药物进行加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概而言之,凡湿邪阻于中焦脾胃所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疾病呈现季节性,伴有舌淡苔白腻、脉滑等特点,可辨证使用藿香正气散化裁治疗。

猜你喜欢

紫苏叶藿香陈皮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夏天宜与紫苏常相伴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紫苏叶的营养价值及其产品加工研究进展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孕妇可以用紫苏叶 泡脚吗?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治副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