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
2020-02-14盖晓丽
盖晓丽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2)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代谢发生紊乱[1],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的病理状态[2],以腹性肥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度、高尿酸、脂肪肝等为主要表现[3],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医无代谢综合征的病名[4],多根据其临床表现,如形体肥胖、多饮多食、倦怠疲乏、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归为“消渴”“眩晕”“胸痹”等范畴论治。目前MS的中医治疗方法日益增多,但多或重于肾,或重于脾,或从肝治,或重痰浊瘀血等[5]。笔者认为MS的多种代谢障碍皆是由于三焦气化功能障碍所致,因此从脾论治、从肾论治、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侧重于三焦气化障碍中某一环节,均不够全面。笔者基于三焦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气化作用,认为三焦气化失常是MS发生的基本病机,以通利三焦为针灸治疗大法,治疗时选取相应背俞穴,配合任脉脏腑募穴,从整体调治MS,为针灸治疗MS提供了新思路,现探讨如下。
1 三焦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三焦为六腑之一,因与五脏没有直接表里关系,又被称为“孤府”。由于现代医学至今没有在人体找到其对应器官,关于三焦的具体解剖定位一直众说纷纭[6]。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形质可言,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一般认为以膈肌以上的胸部,主要包括心肺两脏,为上焦;膈肌以下,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为中焦;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为下焦[7]。
关于三焦的生理功能,首先在《难经·六十六难》有明确的论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三焦是人体下焦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与元气的运行关系密切,“通行三气”中的“三气”指的是上焦的宗气、中焦的营气和卫气,所以三焦是人体一身之气通行的道路。另外三焦的生理功能还包括参与人体水液代谢,是津液代谢的通路,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人体正常的津液代谢过程离不开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肾的协同作用,三焦是津液得以正常生成、运行、输布、排泄的重要通路,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这种协调平衡作用即为“三焦气化”。
2 三焦气化障碍是MS的病机关键
《素问·经脉别论》论述了津液代谢的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在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胃、脾、肺、膀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在水液代谢中起到运化、转输的重要作用,诸脏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人体正常水液代谢而不变生他病。同时《素问·经脉别论》还叙述了饮食水谷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此言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一方面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调达作用,以濡养全身筋脉[8],另一方面食入于胃以后,奉心化赤,变化为血,经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布散于各脏腑与皮毛。可见在饮食物的代谢过程中,胃、肝、肺、心均参与其中,并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MS具有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等多种代谢障碍,属于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对全身多个脏器均造成持久、广泛的伤害,不是某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单一脏器病变,而是涉及上、中、下三焦多个脏腑[9],所以三焦气化障碍是MS的病机关键。三焦气化功能异常,气血不循常道,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吸收,变生痰湿、浊脂、瘀血。痰湿滞留肌肤则发形体肥胖;浊脂充斥血脉,则成血脂异常[10]、高血黏度;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易成胸痹;瘀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11];病久及阴,阴虚内热,变生消渴[12]。
3 针灸治疗以通利三焦为大法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为顺,因此通利三焦法是治疗各种代谢紊乱的主要治法。陈杰[13]发现以温通三焦为原则,针刺膻中、中脘、天枢、关元、支沟、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治疗MS,能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有效协同缓解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笔者针灸治疗MS选穴以胸腹部俞募配穴为主,选取参与饮食水谷代谢的重要脏腑(肝、肺、心、脾、肾)的背俞穴,如肝俞、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配伍腹部任脉脏腑募穴,如膻中、关元、中脘等穴。
3.1 背俞穴
3.1.1 肺俞、心俞(上焦) 此二穴为上焦心肺两脏的背俞穴。肺俞穴可治疗肺部疾患,肺主治节,又可助心行血,推动气血运行;心俞内通于心,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小肠、肝、胃、胆、肺、脾、肾等多个脏腑相关。上焦心肺两脏与宗气密切相关,MS患者上焦不能发挥“如雾”的生理功能,临床可症见胸闷、头昏欲睡、心肌供血不足、颈动脉斑块等[14],是故针刺肺俞、心俞两穴能宽胸理气,活血化瘀,可有效调节上焦宗气的生成,恢复MS患者“上焦如雾”的生理功能。有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可在心俞、肺俞等背俞穴刮痧后出现色质紫暗的痧点,或有颜色黑紫的浮络,故倡导根据MS患者的基础体质选择相应腧穴,如痰湿体质者针刺肺俞可畅达肺气,瘀血体质者针刺心俞以推动血行[15]。
3.1.2 脾俞、胃俞、肝俞(中焦) MS患者中焦不能发挥“如沤”的功能,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水湿不化或痰浊内生等,临床可见形体肥胖,尤其以腰腹部肥胖为主,易发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14],可选取脾俞、胃俞二穴,以健脾和胃,利湿消滞。脾与胃相表里,脾俞与胃俞有协同治疗作用,故常配合使用。研究发现针刺糖尿病大鼠的“胰俞”“脾俞”“肾俞”穴,可减轻糖尿病大鼠胰腺的损伤,防治糖尿病大鼠肝脏的病变[16],针刺“脾俞”穴还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17]。
肝主疏泄,可调达人体一身之气机,又能促进气血畅行和脾胃运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功能至关重要,故选取肝俞穴可以畅达一身之气,疏肝利胆理气。研究表明,MS发病以中老年多见,高血脂、高血压均与情绪关系密切,紧张、焦虑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导致血压和血胆固醇含量升高[18]5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肝俞穴对消化道功能有一定影响[19],可促进肠功能正常化,舒张奥狄氏括约肌,降低胆管内压力[20];针刺肝俞对血糖、血胆固醇也有调整作用,使耐糖曲线高者下降,低者升高,对胆固醇高者下降明显,而对正常机体胆固醇影响不大。
3.1.3 肾俞(下焦) 下焦“如渎”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肾与膀胱,两者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参与生成和排出尿液。肾气亏虚,失于固摄,精微从尿液外排,是消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MS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关系密切,肾藏精,肾精所化之元气推动和调节人体各脏腑功能。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异常可增加MS的危险性,说明MS的发生具有遗传因素[18]54。肾俞穴是温壮肾阳、补虚培元之要穴,可广泛用于肾脏疾患,以及与肾相关的其他脏腑如肺、脾、肝、心的病症。正如《备急千金要方》云:“消渴小便数,灸肾俞二处三十壮”,《扁鹊心书》云:“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研究证明针刺肾俞穴对于出现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可使尿蛋白显著减少或消失[21]。
3.2 募穴
3.2.1 膻中(上焦) 一方面,膻中为心包募穴,心包作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灵枢·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素问·刺法论》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另一方面,膻中又为气会,指胸中宗气汇聚于此穴,又为气之海(《灵枢·海论》),《医经理解》云:“膻中,两乳之中,气所回旋处也,故又名上气海……下气海,生气之海,上气海,宗气之海。”可见膻中穴与上焦心肺二脏及宗气关系密切,饮食水谷所化营卫之气与自然界清气通过心肺的功能合为宗气,藏于膻中。经络学说中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故膻中与行一身气化的三焦有关。《难经》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故治疗上焦心肺诸病常选取膻中穴以益气通脉,调气活血。
3.2.2 中脘(中焦) 《灵枢·卫气失常》云:“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所谓纵腹垂腴就相当于中心性肥胖,是MS的重要体征和诊断依据。《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可见MS的主要矛盾是吸收的营养物质滞留体内,不能有效转化,主要是中焦的化生障碍。中脘穴为胃募穴,位于胃脘中央,是胃腑之气汇聚之处,同时中脘穴还是腑会,是六腑之气的汇聚之所,《针灸大成》有云“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可见中脘与小肠、三焦、胃、任脉均有经脉联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六腑皆禀气于胃,故中焦脾胃疾患甚至三焦病、六腑病均可针刺中脘穴以升清降浊,健脾和胃,通降六腑,畅达三焦。
3.2.3 关元(下焦)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达于五脏六腑,元气不足是MS发病的根本原因。关元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又名丹田穴,此处为元气之所出,通行三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另外关元穴又为小肠募穴,是小肠腑气积聚之处,穴下为膀胱、子宫,故下焦病多选取此穴,以大补元气、温补肾阳,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有医者经研究提出针灸调治MS首先应鼓舞元气,可选取下焦关元、肾俞等腧穴,从而鼓舞肾间动气,促进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14]。
4 结语
《黄帝素问直解》云:“治脏者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此言治五脏病者选取后背之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两者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标幽赋》云:“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治疗同一脏腑病时常将背俞穴与募穴配合应用,称为俞募配穴法,两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对脏腑病疗效颇著。综上所述,MS属全身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性疾病,三焦气化不利是其发病关键,故以通利三焦为治疗大法,针灸临床选穴以胸腹部俞募配穴为主,选取参与水谷代谢的重要脏腑背俞穴与相应募穴配伍,这为针灸临床整体调治各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