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
2020-02-14杨峻炜孟令凯刘华一
杨峻炜,孟令凯,刘华一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病死率排第三位[1],因此胃癌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有积极意义。从正常组织到胃癌,一般会经过慢性胃炎、萎缩、胃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和异型增生若干阶段,最终发展成胃癌。其中,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异型增生和GIM 因容易发生癌变的,被认为是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2]。PLGC 是正常组织向癌变组织转化的关键拐点,如何阻断这一过程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点。西医对PLGC 主要以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和内镜下检测随访为主,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有其独特优势,可延缓肿瘤的发生[3]。刘华一教授是天津市名中医,治疗PLGC 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PLGC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闷、胀满、嘈杂等症,病位在胃,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凡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畅都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发生病变。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乏源,正气亏虚;升降失常,胃气壅滞,则食积不化,痰湿丛生,浸淫胃络,发为瘀毒。临床上PLGC 患者老年人居多,且病程较长,普遍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伴有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等血瘀表现。因此,刘华一教授指出,PLGC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病性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亏虚,标实则有气滞、食积、痰湿、瘀毒之别,又可相兼为患,临床需仔细鉴别。PLGC 是病理组织学概念,患者病变轻重和病程长短各异,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亦有不同的表现。早期,以萎缩和炎症为主,可伴有或不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脾胃正气尚可,多为气滞,血瘀不明显;中期,常见中度萎缩和肠化伴或不伴异型增生,脾胃虚弱加重,气血亏虚,兼见痰浊、湿热、血瘀等证;后期,可有重度萎缩及肠化伴异形增生,正气亏虚,气阴耗伤,瘀血阻络。病变呈现由实转虚、由气及血、由轻渐重的传变路径。
2 诊疗经验
2.1 扶正祛瘀的基本治则 PLGC 的基本病机为气虚夹瘀,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瘀毒邪气留滞为标,故扶正与祛瘀为治疗的两条主线,临床上根据邪正盛衰和疾病发展阶段各有侧重,分期论治。
疾病早期,临床以脾胃气滞为主,症见胃脘痞满或胀痛,消化不良,嗳气,便溏,苔薄白,脉濡或缓。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消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疾病中期,临床以气血亏虚为主,症见胃脘痞闷,隐痛绵绵,纳少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温中补虚,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四物汤加减。疾病后期,临床以瘀血阻络为主,症见胃脘刺痛,痛处不移,夜间加重,嘈杂反酸,饥不欲食,舌质紫黯,瘀斑瘀点,脉细涩。治宜健脾养胃,化瘀解毒,方用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并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等药物。
2.2 合方运用,治疗兼证 PLGC 由于病程较长,往往病情比较复杂,除气虚夹瘀的基本表现外亦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型,临床上各种证型常相兼出现,需要经过详细问诊,结合舌象脉象加以甄别,在扶正祛瘀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兼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2.1 寒热错杂证 症见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红苔黄,脉细,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以散结除痞,和胃降逆。若脘腹胀满,气机不畅者,加用厚朴、枳壳、大腹皮。有食积者,酌加炒麦芽、炒神曲、山楂、莱菔子等消食化积药。
2.2.2 脾胃湿热证 症见胃脘痞胀,胃脘灼痛,口苦口臭,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用藿朴夏苓汤芳香化浊,清热渗湿。嗳腐吞酸者加用左金丸;大便不爽者加苍术、白术;恶心呕吐者加石菖蒲、竹茹、生姜。
2.2.3 脾胃虚寒证 症见胃脘胀满或隐痛,畏寒喜暖,食少纳呆,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用小建中汤温阳健脾。脾肾阳虚,完谷不化者合用四神丸温肾健脾止泻;畏寒明显者,加炮附子、干姜等。
2.2.4 肝郁犯胃证 症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吞酸,心烦易怒,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理气。气郁化火者用丹栀逍遥散清泻肝火;胃气上逆,呃逆频作者用旋覆代赭汤降逆下气;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
2.2.5 胃阴不足证 症见胃脘灼痛或隐痛,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难下,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象细数或虚数,方以益胃汤养阴和胃。口干唇燥甚者,加石斛、天花粉滋养胃阴;潮热盗汗者,则用女贞子、旱莲草以滋阴清热。
2.3 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诱导的胃炎被认为是引起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的最重要风险因素[4]。对于PLGC患者,应当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证实感染者应予以根治。根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意见[5],首选疗程为14 d 的铋剂四联(PPI+铋剂 +2 种抗菌药物)方案,刘华一教授在使用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提高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效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并且能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一般认为,HP 可归属于“湿热邪气”范畴[6],据刘华一教授临床用药经验,采用清热化湿、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蒲公英、苦地丁、金银花等,可促进HP 转阴,亦可选用荆花胃康胶丸[7]、摩罗丹[8]、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具有抗菌作用的中成药。
2.4 治胃重视通调大便 刘华一教授治疗脾胃疾病,非常重视患者的排便情况,认为脾胃疾病可采用通调大便的方法,攻其有形,以散其无形。PLGC 患者脾胃正气不足,不可妄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攻下峻剂,以免戕伐正气,应详查虚实,谨慎用药。对因脾虚推动无力而致的排便困难,常重用生白术以运脾调气,通腑降浊;湿邪困脾所致大便黏滞、排便不爽者,加苍术、砂仁、白扁豆等健脾化湿之品;阴虚津亏者,用生地黄、麦冬、百合等滋阴润燥;大便秘结者,用酒大黄、火麻仁、郁李仁润下通便。
2.5 以平为期,顾护胃气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道出了脾胃为元气之所出,为人体后天之本。张仲景创立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之法,强调脾胃在气机升降中的重要作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为“补土派”之发端。刘华一教授遵前人思想,在临床治疗中重视顾护脾胃之气。对脾胃虚损病人,多以党参、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扁豆等轻柔之品平补胃气,并加理气健脾消食之陈皮、莱菔子、炒麦芽等佐助药物运化,补而不滞,则无滋腻碍胃之虞。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升降失调是脾胃病变的关键环节,壅滞之气不仅导致气机失调,同时会与食积、瘀血、痰饮、水湿等有形实邪相抟结。对脾胃受邪者,慎用攻伐,可以通过调畅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相因,则邪去正安,常用陈皮、枳壳、木香、苏梗、乌药、香附、柿蒂等行气药。
2.6 防治结合,综合干预 刘华一教授临床中非常重视内镜及病理检查,胃镜活检结果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不仅是诊断和监测 PLGC 的重要手段,也是正确评价中医疗效的客观指标。有研究显示[9],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应1 年左右随访1 次,伴有异型增生者建议缩短至6 个月左右随访1 次。刘华一教授指出,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阴阳失调,与饮食、居处、情绪等息息相关。正如《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因此治疗疾病,不应局限于药物一种方法,应当多管齐下,在生活方式及情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指导患者依据中医理论养生防病。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73 岁,2018 年10 月23 日初诊。患者诉胃脘痛3 年有余,近1 月来加重。刻下症见:胃脘刺痛,夜间加重,两胁刺痛,偶嗳气反酸,气短乏力,纳呆食少,寐差,大便量少,小便调。舌紫黯,少苔,脉细涩。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示:慢性胃炎,胃黏膜重度萎缩,腺体中度肠化伴轻度异型增生。中医诊断:胃痛,气阴两虚夹瘀证。药用:丹参30 g,砂仁10 g,生白术30 g,党参15 g,麦冬20 g,石斛20 g,五味子10 g,川芎2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5 g,当归20 g,延胡索20 g,川楝子10 g。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并嘱患者节饮食,勿过劳,避风寒。1个月后复诊,患者胃痛及胁痛减轻,纳食增加,仍寐差,不易入眠,二便调,舌脉如前。予前方去川楝子、延胡索,加香橼15 g,佛手15 g,合欢花10 g,夜交藤15 g,香附15 g。再次复诊患者诸症好转,寐亦佳。依前法随症加减,调理半年后,患者复查内镜示:慢性胃炎,胃黏膜轻度萎缩,偶见肠化。
按:本案患者以胃脘刺痛、夜间加重为主要症状,属瘀血停胃之证,同时伴气短乏力、纳呆少食,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的表现,内镜及病理提示萎缩程度较重,且伴有肠化及异型增生,结合舌脉,辨证为气阴两虚夹瘀之证。方中丹参、川芎、赤芍、当归活血养血;桃仁、红花化瘀通络;砂仁、生白术、党参健脾养胃,化湿行气;麦冬、五味子、石斛益胃生津;延胡索、川楝子疏肝气止痛;二诊以香橼、佛手疏肝和胃理气;合欢花、夜交藤安神助眠;香附活血理气。刘华一教授活血化瘀与养血补血结合,配合补气健脾和滋阴养胃药物,取得了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