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0-02-14桂伟
桂伟
(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湖北 黄冈 438000)
0 引言
作为临床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结肠癌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疾病早期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将陆续出现腹痛、水肿等症状[1-2]。早发现、早治疗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CT扫描在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明确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与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所选取的患者全部符合临床上关于结肠癌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67例,女3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76±7.33)岁。
1.2 方法。1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接受CT检查,本次检查所用CT来自东芝公司,型号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在扫描开始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基本事项,确保其能够充分配合检查,以此确保检查结果的有效性[3-4]。完成上述宣教之后,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结肠癌术前CT扫描,要求所有患者禁食2天,术前1天清洗胃肠。其次,扫描时,辅助患者呈仰卧位等待检查,利用螺旋CT进行初次平扫,将层厚设置为1.0 mm,电压和电流分别设置为20 kV、140 mA/s;参数设置完毕后,从患者的膈顶开始扫描,依次向下至坐骨结节水平处,分别完成连续扫描、间隔扫描和重叠扫描;在扫描过程中,对于部分需要接受薄层扫描的患者,将层厚重新设置为0.5 mm,然后进行常规平扫。最后,平扫完成以后,对患者进行二次加强扫描,此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在其静脉血管当中输入50-100 mL的水溶性含碘对比剂,对于部分直肠癌的患者,在CT增强扫描开始之前,还应当将1500 mL的温开水加入到患者的直肠内;对于部分乙状结肠癌的患者,在CT增强扫描开始之前,还应当将2000 mL以上的温开水加入到患者的直肠内。完成上述操作后,从患者的膈顶开始一直到骨结节水平处分别进行连续扫描、间隔扫描和重叠扫描[5-6]。上述所有扫描完成后,以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为依据开展手术,对患者保持随访,6个月后进行CT复诊,各项CT检查流程与初次扫描一致。
1.3 观察指标。参考结肠癌病理分期,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疾病程度作以下分类:若患者肠管壁厚度正常,仅肠腔发现息肉样病变或肿块,则为Ⅰ期;若患者肠管壁厚度增加,肠腔发现未向肠壁外蔓延的肿块,则为Ⅱ期;若患者肠管、肠腔壁厚度增加,肠腔肿块出现无远处转移的向周围组织脏器蔓延、局部淋巴浸润现象,则为Ⅲ期;若患者肠管、肠腔壁厚度增加,出现远处转移,则为Ⅳ期[7-8]。CT诊断标准如下:①患者淋巴结增多或转移,周围组织受累;②肠侧壁向肠腔方向突出且存在结节状;③肠壁增厚,肠腔存在不规则性的狭窄部位;④肠腔闭塞或变窄,伴随局部黏膜增厚;⑤肠腔中黏膜减少或完全消失;⑥肠黏膜皱襞增厚或中断[9-10]。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照CT检查结果,计算术前、术后CT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CT检查符合率。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术前CT检查的总符合率为93.00%,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术前CT检查符合率[n(%)]
2.2 术后CT检查符合率。术后6个月,病理检查显示共19例患者复发现象,CT确诊18例,诊断符合率为94.74%,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对于结肠癌患者而言,利用CT进行术前、术后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X线断层能够较为清晰的将患者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显示出来,进一步的,通过将得到的数据域正常部位之间的X线衰减值进行计算的方式,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11-12]。与此同时,在利用CT进行强扫的过程中,所用的造影剂还能够准确的判断不同部位的病变情况,这对于医疗人员掌握患者疾病特征、确定手术方案和康复方案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3]。
表2 术后CT检查符合率[n(%)]
本次研究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数据显示,术前CT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93.00%、术后CT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94.74%。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结肠癌患者而言,利用CT开展术前、术后诊断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的,其能够较为准确的对患者疾病进行分型和判断,这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康复指导均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