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0-02-14朱瑜
朱瑜
(临汾市中心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神经功能的缺损是脑卒中发病后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首要因素,尽管医学研究的深入促使脑卒中内科疗法日益规范、完善,但对已伴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仍需康复专科的介入,以康复疗法纠正神经功能的缺损和障碍[1]。然而,临床学者对何时开展脑卒中康复疗法仍存在争议,本院秉持超早期康复指导理念开展针对性康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结合对照研究将超早期康复疗法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平行对照研究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170例脑卒中患者展开临床研究,采用单双号随机数字表分组法依次纳入研究组(n=85)和常规组(n=85)。研究组男女分别有57例、28例,年龄为52-71岁,中位数为64岁,其中29例脑出血、56例脑梗死;常规组男女分别有55例、30例,年龄为52-72岁,中位数为64岁,其中28例脑出血、57例脑梗死;以独立样本分析发对两组上述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均衡性较强(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行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病情并接受脑卒中规范内科治疗。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在脑卒中发病7-14 d后为患者进行功能评估,针对患者存在的症状如肩-手综合征、上肢屈曲挛缩、髋关节外展外旋等进行康复治疗,指导患者练习在坐位、立位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并逐步开展步行训练,由床旁小范围行走、床边拄拐行走至上下楼梯练习;对症实施针灸疗法,以生物肌电反馈疗法刺激肌肉组织,借助脑超声波将诱发运动功能障碍的丘脑神经元杀灭;若患者病情稳定申请出院,应在出院后按期回院接受康复治疗并在家庭环境中开展康复训练。治疗半年后对疗效进行评价。
1.2.2 研究组:在患者病情持续48 h保持平稳,则开展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期患者,肢体需进行科学摆放,一般为良肢摆位;手动协助患者在卧床期进行肢体被动伸展、弯曲等动作练习,待患者可下床后陪护一侧进行行走练习;定期借助脑超声波将诱发运动功能障碍的丘脑神经元杀灭,避免神经功能继续受损,以肌电生物反馈仪对肌肉进行电刺激,恢复肌肉的张弛能力,重建患肢肌肉运动功能;配合头针和体针对患侧、健侧脊背穴实施针灸,恢复肢体的主动运动传导。待患者病情好转即主动肌肌张力增强,则可运用针灸疗法抑制肌肉痉挛,配合阴阳经穴,对原拮抗肌进行针刺,力求生物力学的平衡[2]。对亚急性期患者需要强化软瘫肢体的功能治疗,侧重床边、床上活动,通过规范的站立、起坐等动作练习增强肢体能力,同时按照相同的方案实施脑超声波、针灸、肌电生物反馈等治疗。在治疗期间注重患者自我照护以及家属病人照护能力的提升,通过床旁示范使其掌握肢体功能训练的康复要领,在回归家庭后亦可继续高质量完成康复计划。治疗半年后对疗效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分别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评定表、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组入院之初即治疗前、治疗半年后的肌力恢复情况、肢体功能、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进行测评。其中肌力恢复由差至优依次计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达到Ⅳ级及以上视为恢复优良;其余指标得分愈高提示相应功能愈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计分指标。不同治疗方案实施前,两组FMA、ADL、BI指数评分相差无几(P>0.05),治疗半年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各指标得分均有所增加,组间同指标比较研究组均处于较高水平(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计分指标统计
2.2 对比两组Brunnstrom分级。不同治疗方案实施前,两组Brunnstrom分级集中于Ⅰ-Ⅲ级,治疗半年后,两组分级情况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恢复优良率达到85.88%(73/85),明显高于常规组61.18%(52/85)(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Brunnstrom分级统计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康复医学科的快速发展,康复疗法在临床各领域的渗透愈发广泛,因神经功能缺损致残的脑卒中患者对康复疗法的需求较为迫切,接受康复治疗和干预已成为患者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3]。传统观点在患者发病后的7-14 d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但康复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持续48h保持平稳即原发病得到控制、排除进行性加重风险后便可开展超早期康复训练治疗,通过早期的康复治疗扼制神经功能继续受损,并对已损伤的神经功能进行修复,以期达到优化康复效果的目的。本院在患者发病48h后开展超早期康复治疗,对症实施肢体训练、脑超声波、针灸、肌电生物反馈等治疗,成效显著。本研究数据提示,治疗半年后,两组FMA、ADL、BI指数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增幅更大,且研究组肌力恢复效果更佳(P<0.05)。由此表明,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控制,肢体功能障碍的纠正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对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其预后多有裨益,建议大规模应用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