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温筋针”治疗经筋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2020-02-13郝峻彭娟赵楠

江西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卫气经筋针法

★ 郝峻 彭娟 赵楠

(1.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 武汉 430019;2.武汉市江岸区金桥中医诊所 武汉 430014;3.武汉市东西湖区福芸堂中医门诊部 武汉 430040)

针灸临床中所治疗的痛证多为筋性疾病。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20 多年来集中研究经筋理论及其治法,研创了“筋针”疗法,并结合10余年的临床使用不断优化,成为一套较完善的以无感、安全、速效为特点的经筋疾病治法[1]。2018 年笔者有幸随刘农虞教授学习筋针疗法,受益匪浅,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观察发现“重针轻灸”的现象在医院中普遍存在。同样,筋针的针刺治疗与TDP 神灯或电针仪配合使用较多,与艾灸合用甚少。笔者受到《内经》中“燔针”概念的启发,结合艾灸提助卫气的功效,临证中遇到单纯筋针针刺效果不佳时配合灸法,将灸法与筋针结合,舒筋止痛增效明显。

1 筋针疗法与温筋针

“筋针”疗法是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以《灵枢·经筋》中“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为治则,应用定制的“筋针”针具,浅刺皮下筋膜层,宣导体表卫气,舒畅调达经筋,适用于经筋病治疗的一种特殊针法[2]。其“筋穴”定位取穴方法不同于传统比量取穴,是结合人体经筋循行走向,找寻痛点、筋结点,按压舒缓点为法来选取筋穴。其特点可概括为:操作简便、起效快速、疼痛刺激小、病人接受度高。笔者在临床中如遇患者有肌肉牵拉疼痛、紧张挛缩感、活动度受限等症状时多使用此法,与普通毫针刺法相比,更为安全见效,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更好。“温筋针”可解释为“具有温热效应的筋针”,是对筋针疗法的拓展和补充,是笔者改良传统温针灸手法,将其应用于经筋病治疗中的新手段。

2 温筋针与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亦称“温针”,其名称在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即在穴位针刺之后,取适量艾绒裹团或截取一段艾条点燃后插于针柄上,使针刺联合艾灸温通效应产生复合作用。研究发现温针灸法不仅具有温通经脉、舒筋活络、祛除寒湿之功,如遇风寒外邪入内,病程较长久郁属热者,也能“以热引热、透热外出”,可对人体机能状态进行双相调节[3]。

由于筋针刺法多采用平刺,针尖在人体皮下筋膜中推进,针体与皮肤夹角较小,某些部位几乎与皮肤平行。因此,不能采用将艾条置于针柄的方法进行温针灸。笔者进行改良,不拘泥于传统方法,转而将艾条点燃后垂直放于砭石艾灸罐中,待燃烧充分后扣置于筋针针刺部位之上,使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作用于整个筋针针刺区域。相较于传统温针灸,因为砭石艾灸罐中有隔灰纱网,掉落的艾灰不易烫伤患者皮肤,同时也更容易适时调整灸治的温度和角度,艾灸的热量不仅从针柄传导,针体和整个针刺区域都可以吸收热能,并且艾灸在相对集中的罐体空间内燃烧,其产生的化学挥发物和热辐射效果更为集中。故这种将灸法与筋针治疗相配合的方式更为适宜,称为温筋针法。

3 案例与思考

案例一:靳某,女,27 岁。2018 年9 月初诊。发病前日傍晚与朋友在外游玩,曾喝冷饮,并在长江边吹风受寒。回家后感胃脘部不适,有转筋绞痛之感,当晚自行热敷,效果不佳。因其有备孕计划,不愿服用药物,遂希望非药物治疗。检查:胃脘部轻触有紧张感,无呕吐反胃症状,足阳明经筋、任脉沿胃脘部循行部位有数个压痛点。因其畏惧传统针刺酸胀感,且症状表现为紧张挛缩感,故而采用筋针治疗。治疗方法:循筋找痛点、紧张点,在上脘穴附近寻得最强痛点,从其上方进针,针尖朝向肚脐。两侧梁门穴附近寻得筋结紧张点,取筋针从紧张点附近进针,针头朝向胃脘部。留针15min后,患者告之疼痛感未明显减轻。考虑病人曾饮冷水,受秋夜凉风,故而加用温筋针法。将灸罐置于上脘穴附近痛点,调整合适温度,30min 后取针取灸。治疗结束后病人欣喜告之,不适感已去大半。嘱其勿食生冷不消化食物,明日继续治疗。第二次治疗后,疼痛挛缩感基本消失,可正常饮食。

案例二:沙某,男,32 岁。2018 年12 月初诊。数日前曾患风寒感冒,现左侧头部耳后区域疼痛,头部左右转动时颈椎左侧有牵扯感,遂前来就诊。检查: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沿颈椎循行部位有明显压痛点,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治疗方法:循筋寻找筋结点、压痛点,在左侧天柱穴附近压痛点取筋针向痛点针刺。另在左侧风池穴旁(近安眠穴)触有明显条索状筋结,按压时患者有舒缓感,故加刺1 根,针尖朝向耳后疼痛区域。留针10min 后,患者告知其疼痛缓解约两成,效果不够显著。考虑患者曾外感风寒之邪,加用温筋针法一试。将艾条置于砭石灸罐中,扣于其舒缓点进针处,调整合适温度。约15min 后,病人告之其疼痛感减轻约五成,继续治疗15min 后结束。此时患者自述疼痛消缓已有六成,但仍有轻微胀痛感。相同方法继续治疗2 次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除,嘱其勿劳累受寒,注意休息可痊愈。

按:以上2 则案例,都是在单纯筋针治疗效果欠佳时,采用温筋针法,针灸同用,使通筋止痛、舒筋活血效果增强,疗效显著提升。笔者认为,温针灸法配合筋针治疗可以起到叠加效果,针对经筋病,特别是外感风寒之邪者尤为突出。

4 机理探析

4.1 卫气与经筋病关联对于卫气的描述,《灵枢·邪客》释义为:“卫气性慓疾,布于机体四肢分肉皮肤之间,且在体表循环运行而不休。”张介宾提出:“卫气起始于足太阳,然后复会于太阳。”卫气从足太阳经到足少阴经为一个运行周期,周而复始,经筋受卫气于四肢末端,数筋并发。刘农虞[4]认为经筋与卫气相关,经筋有赖卫阳之气温煦,禀受卫气而用。足太阳筋经卫阳之气最为旺盛,是“主筋所生病者”。经筋病的病机多为机体卫外之气不足,外邪侵袭令筋络受阻,气血瘀滞,温养失调,神经传导不畅,致使经筋产生挛缩、扭转和牵拉,继而产生疼痛不适感。卫气虚是经筋病的内因,筋膜肌肉劳损是其外因,外感邪气为诱发因素。《内经》中就已提出“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疾病的预防重在调摄卫气,疾病的起因是卫气虚弱卫外不足,疾病的治疗重在调和卫气。卫气足则外邪难入,卫气至则经筋可舒,卫气是经筋病治疗的突破口。

4.2 卫气与筋针和艾灸前文所述经筋病的病机是卫气不足,外邪侵入机体,由浅入深,干扰卫气循行,卫气与邪气相结则为筋痹。筋针刺法,作用于皮下筋膜,横向浅刺,宣导卫气,疏调经筋,卫气得充则邪气自出,结聚消散则痛止[5]。卫气是筋针起效的关键因素,筋针浅刺皮下的手法是调畅卫气运行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疗痛证离不开“通”字。艾灸的疗效机制,都是基于以温促通、通调气血所实现。艾灸温通功能能够保证经脉、络脉传导信息通畅,加快气血运行。此功效契合于卫气性剽悍,迅速流利运行脉外的特点,可见艾灸温通作用为卫气的运行通畅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可知,筋针和艾灸两者对于卫气的宣导舒布有着类似功效,使卫气能够流利运行全身,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4.3 燔针劫刺与温针灸法“燔针”记载于《素问·调经论》中:“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许多学者解读“燔”有温热、火烤的含义,将燔针劫刺等同于火针的治疗方法。火针是利用明火烧红针尖后,迅速点刺治疗部位,达到温经散寒通络的目的。笔者分析,燔针应该是在针刺之后,对针体进行持续加热,令其舒筋通络效应持久,以此强化治疗作用。“劫”有劫夺、强力驱散之意。张介宾《类经》曰: “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认为“劫刺”是一种以温热之气鼓舞卫阳抵御外邪,使腠理侵入的湿寒病邪消散的针灸方法[6]。笔者认为,将燔针等同于火针的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燔针劫刺”强调的是能劫夺病邪的施治效果,而非单指针刺的手法。

笔者理解燔针劫刺,是将针刺的物理穿透疏导作用与灸火温通效应融为一体的特殊针法,此法可激发卫气,舒筋通络,劫散外邪。研究表明,燔针劫刺治法能迅速减轻和消除局部水肿、粘连、钙化、挛缩,使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局部内环境随之改善[7]。针刺结合艾灸温热效应还可增强针刺部位周围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针灸的有效性是由神经中枢区域感知决定的。有关研究发现,温针灸所对应的中枢整合区域与针刺或者艾灸各自所在区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起始动力的不同[8-9]。温针灸的复合刺激作为一种新刺激,在中枢整合区域的分布会具有“个性区”。特有的信息整合区域使得温针灸能产生新的效应,这种复合效应学说也是温筋针法能够提升筋针疗效的有力证据之一。

4.4 温筋针法的特性 前文案例中,将筋针与灸法相结合的温筋针法与“燔针劫刺”的治疗思路异曲同工,都是先针刺病灶部位,再加热针体,使热量汇聚于针体并辐射至周围区域,对外感风寒之邪的经筋病有着较好的疗效,两者都有提助卫气、劫夺病邪之功。笔者改良温针灸法,将筋针与灸法合而用之,既没有火针点刺的强烈刺激感和疤痕问题,又比传统温针灸法(点燃艾条串于针柄之上)热量更为集中和直达病所,且更安全方便。笔者分析,温筋针法可从以下方面提升卫气:(1)艾灸提助卫气是其热量通过经络的传导所实现。人体表皮为艾灸治疗的部位,也是温通效应传导的第一个环节。《灵枢·经脉》中提到:“卫气先运行于皮肤,而后充络脉。”人体皮部可以反映疾病亦可治疗疾病,皮部同筋经、络脉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灸罐扣于病灶之上,直接在皮肤施灸可直接快速激发卫气。(2)金属是优良的热导体。刺于皮下筋膜的筋针,充分吸收艾灸的热能,热力沿针身不断传入体内,可使热量快速传导直达病灶。⑶阳光中的红外线能够穿透皮下组织,加快新陈代谢,镇痛消炎,提高免疫力。艾灸燃烧时可产生与之类似的光辐射和热能,被人体吸收后可提高卫阳之气,进行灸治的同时也是机体卫气提升的过程。

温筋针让热能通过温煦渗透与迅速直达两种形式,结合针刺的作用,为体表卫气的运行通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灸法也保障了卫气的充盈。正所谓,卫气至则经筋可舒,温热煦则外邪可散。外感之邪祛除,内伤筋络舒解,经筋病故而可愈。

5 温筋针应用的注意事项

5.1 筋针针刺注意事项在《素问·刺禁论》中已明确提出针刺病人的禁忌,同样筋针的针刺治疗需要提前考量患者的病理和生理状态。掌握患者的准确情况,不仅可规避和降低针刺风险,也利于根据个体特点辨证施治来提高针刺疗效。如肺气肿的患者胸背部针刺时更容易造成气胸,对于月经期和孕期等处在生理期的患者,发生针刺意外的风险也相对较高[10]。虽然筋针对人体刺激较小,疼痛感轻微甚至无感,但仍需预防“晕针”现象发生。某些病人有畏针心理,治疗前应与病人沟通好,使其身心放松,避免抵触情绪。对于患者皮肤的消毒与常规针刺稍有不同,因为筋针皮下浅刺时针身角度贴近皮肤,针身容易接触到进针点旁边的皮肤,所以操作前需适当扩大消毒范围。由于筋针针刺后,病人可带针活动,意在“动筋激卫”调动人体卫气运行。活动时要留意针体是否发生移动滑落,以免挂落在衣服上造成刺伤,亦可针刺后使用胶布固定针体防止移位。进针后在皮下推进过程中,尽量避开显露的静脉血管,取针时动作宜轻缓,注意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及时按压止血,以免造成淤青。使用正规针灸器具,避免针灸针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弯针、断针、滞针等不良后果。

5.2 施灸过程中注意事项首先要控制施灸时的距离,以免烫伤烧伤,特别对于温度感觉反应较迟钝的老人,应适当控制温度和缩短治疗时间。如不慎烫伤,较轻微者,应立刻停止治疗并冷水冲洗,随后可涂抹烫伤膏。皮损严重者,停止治疗后需及时到外科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其次,需正确掌握灸治的时间,整个温筋针治疗以30~45min 为宜,时间过短难以达到疗效,灸治时间过长反而耗气伤阴,适得其反。每次治疗结束后,注意清理灸疗罐中的艾灰,检查隔灰网有无破损。同时需留意,某些患者对艾灸燃烧产生的烟尘挥发物或者火光辐射引起皮肤过敏,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或水疱样皮疹,这种现象称为艾灸过敏反应[11]。过敏部位瘙痒明显,抓挠后易造成皮损引发感染。症状较轻者一般停止治疗后几天内可自行消退。若反应严重,可适当涂抹抗过敏舒缓药物。此期间宜饮食清淡、多饮水、注意休息,尽量避免接触其他过敏原,可适当冷敷缓解瘙痒,不可用热水擦洗,切勿滥用激素类药物。因此,在使用温筋针时,需考察病人是否为易过敏人群,对于易过敏者要控制灸治时间,减少刺激量,在维持一定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和减轻皮肤过敏症状。

6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临床病案对温筋针的作用机制及其使用特点进行解析,论证了对筋针疗法进行拓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经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针灸鼻祖”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就提倡针灸同施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可见古代医家十分重视针与灸的联合使用。由于某些条件限制,现代临床往往对灸法有所忽视。温筋针法也是对先贤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希望广大中医同仁能够立足经典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使其不断发展创新。对于温筋针方法中筋针与灸法两者之间如何更好的配合使用,两者的相互影响,乃至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产生相互拮抗作用等,诸如此类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卫气经筋针法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