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医派志略(续六·南北朝
——隋唐五代)*

2020-02-13

江西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僧名医

★ 谢强1, 2, 3, 4** 章德林1 黄冰林1, 2***

(1.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旴江医学研究组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抚州 344000;4.抚州市中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江西 抚州 344000)

(接《江西中医药》2020 年第1 期)

2.4 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南北朝隋唐五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开化在先,文明早现,物产丰富,人文久盛,地处中华腹地,是沟通京都、中原与岭南、海外的必经之道。旴江流域,山水环绕,幽僻安定,远离战乱,吸引众多的中外旷世大能来此隐居修行,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不仅是道教的发祥地,亦是佛教的弘传重地,外传佛教的中国化最后在江西得以完成[1-4]。

早在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 年),西域高僧安士高即来江西旴江流域豫章(今南昌)修行,在豫章城东肇建“东寺”,传教施医,随后大量中外僧人亦来江西修行,肇寺立塔。三国时期,有高僧真空入域修行,传教施医,于崇仁巴山镇肇建太和塔。两晋时期,西晋,有天竺高僧昙显入域修行,传教施医,于豫章城内和城郊西山肇建崇胜院和香城寺;还有西域高僧(法名失考)入域修行,传教施医,于崇仁肇建瑞相寺。东晋,有西域高僧僧渊与般若学者支愍度入域修行,传教施医,于豫章城北郊肇建毛蓬。医佛相通,医佛相济,佛以医传教,医因佛而弘扬[4-8]。

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宗教受到朝廷的倚重,以宗教治国化民。旴江流域,佛教禅宗亦大兴,宗派竞立,信徒激增,禅宗的祖庭之多及名家之众,长期居国内之前位,如其时洪州宗、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之宗风遍及中华,远至新罗(今韩国)、日本,“四方云聚,千里遥集”“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洪州(今南昌),佛子参学,往来不断,故此江西有“天下选佛场”之誉,由于学佛和求佛者往来如过江之鲫,由此留下“跑江湖”之俗语[9-10]。佛学与医学相通,以医传教;中医亦以“释学为用”。可见,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旴江医学流派的佛医特色甚为浓厚[5-10]。

此时期,旴江流域佛教和道教兴盛,佛、道皆以医弘教,有高僧和信士义泉、惠严、慧观、惠龙、真谛、智锴、雷次宗、谢灵运、如云、法玄、惟宽、怀晖、大义、道一、慧海、慧藏(惠藏)、智藏、百丈、普愿、法常、本寂、景云、上弘、守熊建、本寂、匡仁、道延、从志、慧寂、光涌、桂琛、匡仁、文偃、园照、庆甫、沈应善、光慧、智炬、慧霞、文益、德韶、慧明等40 余人,有高道陆修静、陶弘景、万振德、许藏秘、王积、张开先、孙思邈、叶法善、张氲、胡慧超、孙道冲、孙智谅、程信然、邓思瓘、邓德成、黄令微、谭仙岩、黎琼仙、宋白元、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邓延康、崔子玉(崔隐士)、施肩吾、陈陶、谭紫宵、饶洞天、冲素、游道首、邹贲、天信等30 余人,他们即是宗教大师又是著名佛医和道医,弘教施医,仁心济众,普渡众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佛、道医家群体。因为佛、道大师们长期在旴江流域的弘法施医济众,由此旴江医学流派显扬于世[5-10]。

2.4.1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旴江流域佛、道传播甚广,佛、道们皆以医济众弘法。此时期,高僧义泉于宜黄 山石 寺修行[11];南朝宋时,高僧惠严于临川七里岗宝应寺修行,慧观于新建双岭崇胜院修行[12-13];南朝梁时,高僧惠龙于旴江流域及周边修行[10];南朝梁元帝时,西域高僧真谛及豫章高僧智锴和雷次宗于豫章和临川修行,弘法施医济众[5,15]。然而,此时期亦有道教大师陆修静、陶弘景、万振德等在旴江流域整理道教经典,布道施医,使旴江医学流派得于显扬[10]。

2.4.1.1 医佛相通,以佛弘医佛教以“看护病人”视为“第一福田”,中医以“释学为用”。医佛相济,以医扬佛,以佛弘医,由此旴江医学流派得以广泛传播和弘扬光大。此时期,高僧辈出,信众云集,舍建寺院,尤以高僧惠龙、信士谢灵运、御医姚僧垣施医济众,德行最为显扬。

惠龙,生活于南朝粱时,生平及里居未详,精医术,游行四方,曾隐居洪州(南昌)传道施医,因治愈鄱阳王萧恢之母费氏的眼疾,萧恢舍王宫为显明寺,后迁锡鄱阳显明寺。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到南朝梁时,江西各地常住僧众日渐增多。在虔诚奉佛认真修持的同时,也各显其能,慈悲拔苦,服务公益……惠龙以精湛的医术,治愈鄱阳王萧恢之母费氏的眼疾,使之重见光明,而获萧恢舍王宫为寺,名曰‘显明寺’”[10]。

谢灵运(385 年—433 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佛学家、旅行家。博览群书,通晓医学。曾在旴江流域临川任内史,钟情旴江流域形胜,提倡旅游,认为旅游可以养生,可以让人忘记烦恼,摆脱疲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休养身心的作用。据临川《湖南乡志》记载:信士临川刺史(内史)谢灵运,后来弃官,曾隐居临川湖南乡灵谷峰隐真观修行,“谢灵运隐姓埋名,皈依修行,在隐真观周边栽花种药,侍香客以青菜淡饭,有时寻草药济世度人,广度众生。”“谢灵运经常下山为老百姓治病或书写婚、丧、喜、庆联轴”[14]。

姚僧垣(499—583 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南朝梁宫廷御医。精医术,曾在旴江流域临川居官为医,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著有《集验方》12 卷行于世。据《周书·列传第三十九·姚僧垣》记载:“姚僧垣……大通六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还领殿中医师”[5]。

2.4.1.2 医道相通,以道扬医道教“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护人疾病,令人不枉死,为上功也。”中医以“道学为体”。医道相济,以医扬道,以道扬医,亦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的广泛传播。此时期,高道辈出,以陆修静、陶弘景、万振德弘教扬医贡献最大。陆修静、陶弘景周游四方,广搜典籍,布道施医,曾隐居旴江流域樟树閤皂山整理葛玄、葛洪之灵宝派教义经典,促使灵宝派大行于世[10]。

陆修静(406—477 年),浙江湖州人,擅医道,南朝梁时周游四方,广搜典籍,布道施医,曾隐居旴江流域樟树閤皂山和新建西山整理葛玄、葛洪之灵宝派教义经典,促使灵宝派大行于世。《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陆修静从葛玄后裔葛灿处所得《灵宝经符》,对灵宝经系进行整理,并且收藏了许多道教典籍,“陆修静在35 卷的基础上增修科仪,立成仪轨,以后灵宝派之教才大行于世。”“陆修静采炼丹药,收徒布道……珍藏有宋明帝御赐的道家经书、药方和经籍”[10]。

陶弘景(公元456—536 年),江苏南京人,精医药,擅丹术,南朝梁时周游四方,广搜典籍,布道施医,曾隐居樟树閤皂山整理葛玄、葛洪之灵宝派教义经典,促使灵宝派大行于世。《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南朝粱时的陶弘景……与葛玄、葛洪同乡。因慕二葛之名,前来樟树閤皂山,在閤皂山清理道教文献,整理道经,促使道教理论的完善。陶弘景在閤皂山采药、行医、布道,强调药材采集季节……药材真伪鉴别……开创了樟树药材鉴别之先河”[16]。

万振德,字长生,南朝齐梁间洪州(今南昌)人,道士,以道通医,擅方术,隐居洪州洪崖山修行,布道施医。《江城名迹记》记载:“开元观。在修仁坊,旧有天师万振德业碑,唐滕王元婴撰。振字长生,南昌人,隐现齐梁间,人莫知其年。尝以符咒已人祟疾。隋文帝赐号‘天师’,诏于洪崖山为馆以居之”[6]。

2.4.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江西宗教大兴,旴江流域僧、道云集,尤以佛教传播甚广,寺观林立,高士叠出,后世禅宗的五大七宗大多在此创立。高僧和信士有如云、法玄、惟宽、怀晖、大义、道一、慧海、慧藏(惠藏)、智藏、百丈、普愿、法常、本寂、景云、上弘、守熊建、本寂、匡仁、道延、从志、慧寂、光涌、桂琛、匡仁、文偃、园照、庆甫、沈应善等,高道有许藏秘、王积、张开先、孙思邈、叶法善、张氲、胡慧超、孙道冲、孙智谅、程信然、邓思瓘、邓德成、黄令微、谭仙岩、黎琼仙、宋白元、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邓延康、崔子玉(崔隐士)、施肩吾等,僧、道们以医济众传教,使旴江医学流派得以弘扬。

2.4.2.1 医佛相通,以佛弘医隋唐时期,江西佛教空前兴达,佛教的中国化在旴江流域完成。旴江一带佛事鼎盛,有高僧如云、法玄、惟宽、怀晖、大义、道一、慧海、慧藏(惠藏)、智藏、百丈、普愿、法常、本寂、景云、上弘、守熊建、本寂、匡仁、道延、从志、慧寂、光涌、桂琛、匡仁、文偃、园照、庆甫、沈应善等数十人在此修行,创教弘法,施医济众。医佛相济,佛以扬医,由此旴江医学流派得以广泛传播和弘扬光大。

唐初武德年间,高僧如云于南丰建永安禅院[10];开元年间,高僧法玄于临川大岗株山集贤寺修行[17];天宝年间,高僧道一率门徒数十人于抚州西里山和宜黄 山及洪州钟陵等地修行,道一的高徒惠藏于宜黄石 寺修行[11];大历年间,高僧景云和上弘于南城麻姑山景云寺修行[13];贞元年间,高僧守熊建于崇仁地藏普安寺修行[18];咸通年间,高僧本寂与弟子匡仁、道延、从志等于宜黄曹山修行,高僧慧寂与弟子光涌于洪州石亭观音院修行,高僧桂琛于黎川永居院修行;中和年间,高僧匡仁于金溪肇建疏山寺[13];中和年之后,又有文偃和园照及庆甫等一批高僧先后于金溪肇建疏山寺修行;众僧传道施医,光大了旴江医学流派[13]。高僧中,尤以禅宗法门洪州宗的创始人道一济世救人最为显扬。

道一(709—788),俗姓马,又称马祖、马祖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汉州什方县(今四川什邡马祖镇)人,谥号大寂禅师。佛医相通,佛教禅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道一跟随南岳怀让禅师参学,后来去江西做方丈。怀让禅师去世后,道一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怀让的6 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约在天宝三年(744),道一禅师率徒众来到抚州的西里山立寺修行,之后行走各地弘法,最终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68 年)移居洪州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直至圆寂前一二年。道一来江西,自创法堂,说法弘教,施药拯疾,济世救人,化缘大盛,使四方信徒云集洪州,使道一驻锡的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形成别具一格的宗风,开宗立派,创立了“洪州禅”(又称“江西禅”),自此禅宗大盛于天下。道一在江西广建丛林,其弟子百丈(怀海)门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两宗,大开宗风,开枝散叶。道一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任心为修,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与实践的总纲领。他让“顿悟”说付诸实行,取代了看经坐禅的传统,促使禅僧普遍革新禅的观念[10]。

道一,既是高僧又是医中圣手,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道一曾于靖安县法药寺弘法时,“适逢当地疫病流行,于是卓锡凿井,施药井中,饮水者即愈,民皆称颂。”法药寺由此得名。道一众徒传其衣钵,弘法施医,如高徒石 寺惠藏传其衣钵,由此石 寺有医术传世,后世住持戒明颇得真传,医术精湛,曾治愈仁宗皇后恶疾,获皇帝御赞,光大了道一洪州宗宗风[10-11]。

道一,以开元寺所在地洪州为中心,向四方广为弘法传教,施医救众。数十年中,率门徒数十人跋涉江西全境,南抵赣县以至大庾(今称大余)岭北,北到都昌、湖口进入安徽天柱山,东至贵溪、安仁(今余江),东南则越过武夷山脉进入福建、浙江等地,西达万载、铜鼓,有数十县之广。道一在旴江流域驻锡结庵之地,有洪州的开元寺、真寂禅院、金溪的东岩寺、白水寺,宜黄的义泉寺、石门寺、石 寺,丰城的海慧寺等数十座寺院。道一课徒诲众达40 余年,广建丛林,有“四十八道场”。追随其左右弟子有智藏、百丈、普愿、法常、惟宽、怀晖、大义、慧海等139 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道一的弟子百丈承其衣钵,发扬光大道一禅法,制定丛林清规,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10]。

道一洪州禅系的建立,道一禅学理念的广泛传播,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创举。佛教丛林遍布华夏,禅法广传大江南北,故佛界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赞誉,江西成为中国的佛学重地[10]。

信士中,尤以南昌新建名医沈应善、沈长庚父子济世救人最为显扬。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记载:“唐……按南昌府志,沈应善字嘉言,梁休文后裔,其六世袓仕豫章,因家焉。事亲至孝,亲殁,庐墓叁年,闾里称之。屡试,不售于有司。一夕,梦神人示曰:上帝命汝活千万人,岂可守一编以自负乎?既寤,遂决志学医,遇蜀之韩隐菴,师事焉。初授《素问》《内经》诸书,研究不辍,徐进以导引之术,及秘藏诸方。三年,韩别去曰:九九之际迟我于峨眉之麓。自是名益振。凡士大夫无不与之游,投以剂,罔弗验者。岁厉则损赀贮药,济人靡倦。居旁构一舍曰:来安堂,诸药饵饮食,无不具备。年八十一,忽语家人曰:韩先生招以缄,我将逝矣。寻沐浴而卒。著《素问笺释》二卷行世。子长庚,以经业补邑博士弟子员,能世其学”[19]。

2.4.2.2 医道相通,以道扬医旴江流域道教传播广泛,洪州西山、南城麻姑山及樟树閤皂山之道教,盛极其时,“江汉湖海之士远道而来”,誉为“神仙之会所”。西山道教有高道许藏秘、王积、张开先、叶法善、张氲、胡慧超、崔子玉(崔隐士)、施肩吾等,麻姑山道教有高道孙道冲、孙智谅、程信然、邓思瓘、邓德成、黎琼仙、谭仙岩、宋白元、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邓延康等,閤皂山道教有高道孙思邈、孙道冲、孙智谅、程信然等修行弘法,采药炼丹,施医济众。由于高道们在麻姑山和閤皂山的道教和医药活动,亦促进了旴江建昌帮和樟树帮药业的发展。医道相济,医药相济,道以扬医,由此旴江医学流派得以广泛传播。

隋朝大业年间,高道许藏秘(许逊七代孙)隐居豫章修行,传道施医,其时高道王积游豫章弘法施医,曾与之相遇[10]。

唐朝太宗贞观年间,高道张开先隐居洪州西山修行,施医济众,因德行高尚,曾为唐太宗召见,并被敕建“旌阳宝殿”,因而西山许真君道教得以重振[9]。

高宗显庆年间,著名道士及医学家孙思邈曾来樟树隐居,行医采药,收集民间验方、秘方进行整理,又对閤皂山的药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开创了樟树药源普查和方剂整理的先河。由于孙思邈誉位“药王”,故閤皂山又名“药王山”,现今誉为“中国药业基地”,樟树市发展成为繁盛的“药都”[16,20]。

高宗时,张氲,一作张蕴,字藏真,号洪崖子,擅道法,精医术。因拒武则天之召,隐居洪州西山洪崖修行,曾携五弟子卖药洪州街头。玄宗开元十六年洪州大疫,张氲施药市中,病者立愈[9]。

高宗上元年间,高道胡慧超隐居洪州西山重振西山道教20 余年。胡慧超,又名胡超僧,南昌人,擅丹术,精医术。曾参与陶弘景校《太清经》。玄宗时,唐玄宗、武则天曾召见胡慧超,武则天要胡氏为其制作长寿不老药及传授延年养生法,临行唐玄宗作诗《送胡真人还西山》赠胡慧超,由此胡氏仙名远扬。胡慧超门下弟子甚多,显著者有万振、蔺天师、黄令微(黄华姑)等。万振治人疾苦立效,蔺天师施药济物活人甚多,黄令微施药度人为民敬重,黄令微弟子黎琼仙得师真传常救人疾苦。胡氏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许逊修行传》《神仙内传》等典籍,整理了许逊教义宗旨及拯疾救厄之术,使葛玄、葛洪、许逊的积德行善、救人疾苦之“灵宝净明宗旨”广为流传[10]。

高宗仪凤年间,高道孙道冲隐居樟树閤皂山布道施医,曾奉诏入朝面圣,获诏赐閤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10,20]。

玄宗开元年间,高道孙智谅、程信然隐居閤皂山弘法施医。孙智谅曾奉诏入京面圣,获赐号“閤皂观”,由此修行求药者日增,山中道教日益繁荣,閤皂山之灵宝道风盛行于世[10,21]。

之后,南城麻姑山高道邓思瓘(号紫阳)亦奉诏入京面圣,讲述麻姑女“攘除灾厄”之功,获赐号“仙都观”,由此修行求药者日众,麻姑山香火鼎盛,邓氏传人邓德成、谭仙岩、宋白元、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邓延康等皆因传道施医度人而著名于世,为民敬仰[10,13]。

开元年间,高道黄令微(黄华姑)与弟子黎琼仙隐居临川藤桥开坛布道,施医济民。颜真卿曾访黎琼仙并撰《井山华姑仙坛碑铭》以颂黄华姑[9-11]。

宪宗时,道士崔子玉,人称崔隐士,豫章(今南昌)人,擅方术,精医药。遇豫章城中流行疫病,将丹药投掷井中,病者饮之,即愈;又以一丸丹药治愈唐宪宗奇疾。据《江城名迹记》记载:豫章城内“孚应庙,额佳福地。在修仁坊。相传唐隐士崔姓,自汾宁游自此,值城中患疫,隐士以丹掷井,折柳示人汲饮,病者即愈。井在今清平坊之上街。所著有《入药镜》一篇,载道书。敕封佳山乎应侯庙。久废。万历间迭建,额曰“佳山福地”。或云,神,晋人,崔姓,子玉其名。唐宪宗得奇疾,诸医不效。忽有道人卖药于市,一粒而愈。问其姓名,曰:“臣豫章人,崔姓。”俄不知所往。遣使觅之,乃于此地的崔公祠。诏封英烈侯。崔氏《入药镜》,书中强调只有通过“静定为药镜”修炼精气神,才能长生久视,对后世内丹术学说影响很大,被夏宗禹称为“金丹之枢辖”[6]。

元和年间,高道施肩吾,南昌人,进士,弃儒习道,以道通医,精方术及内丹。隐居洪州西山,传承西山道教,济人疾苦,撰《西山群仙会真记》《钟吕传道集》《华阳真人秘诀》《养生辨疑诀》,不仅为道教典籍亦是我国较早的气功专籍,论述补养、内丹之法,主张养形为先,其次补益精气神,最后才能练内丹[10]。

2.4.3 五代时期 此时期,旴江流域佛、道承大唐发达之势,盛况不减,高士如云,高僧有光慧、智炬、慧霞、文偃、文益、德韶、慧明等,高道有陈陶、谭紫宵、饶洞天等,传道施医,仁德传扬。

2.4.3.1 医佛相通,以佛弘医 五代以来,禅宗兴达,尤以宜黄曹洞宗最为鼎盛,宗风遍及中华远至新罗(今韩国)。此时期,宜黄曹山有高僧光慧、智炬、慧霞等,弘法施医,光大宗风;后世曹洞宗高僧元来医术精湛,万历时曾治愈当朝陈太后眼疾[10]。

唐末五代初,高僧文偃离开其师匡仁入主金溪疏山寺修行,弘法施医,创立禅宗云门宗,宗风盛行,被誉为“天下禅河中心”[13]。五代粱时,高僧文益入主临川崇寿院,弘法施医,创立禅宗法眼宗,追随弟子有德韶、慧明等,海内外入寺求学者多达千余人,被誉为“汝水之灯”[10,13]。

2.4.3.2 医道相通,以道扬医 五代以来,道教兴盛,天师道流传甚广。其中,尤以南丰天师道高道谭紫宵为著。谭紫宵擅内丹术,济世救人。临川饶洞天传承谭紫霞天师道之天心正法,创天心道派,天心道传人有冲素、游道首、邹贲、天信等[23]。

2.4.3.3 佛医仁德弘扬中医千百年旴江流域,自唐以来佛学兴盛,仁医辈出,施医济众,佛医之德行促进了后世旴江医学流派的传扬和发展。德行最为显扬者,当属高僧道一及其后世法嗣及信众。道一,被后世誉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一生弘法施医,跋涉江西各地,建“四十八道场”,仁心惠众,救苦济困。道一,曾于靖安施药井中救治疫病为民称颂;他曾修行于宜黄石 山寺,弘法施医,由此石 寺有医术传世,其高徒惠藏传其衣钵,惠藏之后由高僧戒明主持,戒明得道一、惠藏真传,颇有道一遗风,医术精湛,曾揭榜治愈宋仁宗皇后恶疾,获皇帝御赐“江南第一名山,石义泉古寺”匾额,光大了道一洪州宗宗风及旴江医学流派[11]。

佛医仁风弘扬中医千百年。由于道一的传化,后世佛界仁医辈出,有慈济、心斋、方以智、喻嘉言、觉音、付觉性、慧悟等数十位高僧、佛医及信士名医,在旴江流域新建、南城、抚州、樟树、金溪、南昌、东乡等地弘法度人,教化民众,传医治病,弘扬医学,闻名遐迩,促使旴江名医辈出。例如:

唐代,新建信士名医沈应善,好佛心慈,在宅旁建“来安堂”,储放药饵食物以备施救疫病流行时危难之人,撰《素问笺释》《医贯集补》,以笔记体裁系统地诠释医经,对后世医经研究颇具指导。沈应善之子长庚,亦世其业,并注释《本草》[19,22]。

唐代,豫章名医喻义,礼佛,擅外科,撰成《疗痈疽要诀》《疗肿论》,二书为国内较早的外科专籍。

唐代,名医甘伯宗,曾客居豫章,撰《名医传》,记载三皇至唐的名医120 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5,21]。

五代,何溥,礼佛好道,通医,曾客居豫章、宜春,撰《论气正诀》[5,22]。

由于佛教洪州宗高僧道一的传化,由唐迄民国,仁医辈出。如宋代,有南城名医黎民寿,好佛心慈,雅称“居士”,视民众之疾如己病,广搜良方,撰《黎居士简易方论》,广施天下,救黎民于疾苦,虽求治者应接不暇,始终不怠不倦,治病多良效,深受民众拥戴;临江府(今樟树)东山永寿禅院高僧释道振,性仁善,精医术,《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释道振……道行精卓,擅以‘白龙丸’对治痨瘵,活人无数,名声远及京师,宋太宗御制《问禅歌》三章赐之,并敕‘空寂大师’之号”;泸溪(今资溪)籍高僧释道清,性仁善,精医术,《江西省宗教志》记载:“释道清……广弘戒律,又精于医道,获赐‘慈济大师’之号;释道清传徒献可,献可传志宁,宁传师圣,圣传德显,显传幼聪,聪传复济;七世相传,‘平居诵习师说,不惑异端’,‘道心信’,‘施益广,医益圣’”。元代,有金溪疏山寺高僧释东明,治病救人,活人无数,由此寺院香火更盛,修复和新建庙宇,一年而僧堂改观,二年大殿丹垩庄严,三年又新作下院于金溪县城和抚州城内,八年建成万寿阁;崇仁名医李季安,治病不择贫富,遇贫困不能自存者,必拯其危急,仁心善德,人皆颂之;南城名医严寿逸,“以能医称于乡”,大儒吴澄曾勉励其“益治其业”,严氏上祖张仲景下宗刘守真、张子和,医术精进,“京师之人,无贵贱贫富,闻君名者,凡有疾无不迎候,举药辄效”,以医名京都;清江(今樟树)名医黄天懿,无意求仕,以儒通医,仁心仁德,平时炮制药物为病人施治,每当夏暑则煮好解暑药送与每位过客饮用;新城(今黎川)名医曲伸,性温和孝友,工医术,平生以济人利物为事,活人甚众。明代,有金溪龙兴寺高僧心斋,精于疡科,仁心圣手,凡宿瘤如杯毒痈满背者,治之皆获良效,人比之扁鹊;其徒周僧、李僧皆得其传;黎川名医方模,世业医,精医术,诊病不分贵贱,不计利之有无,惟心于济人而已,卒以子贵,赠左副都御史;黎川名医刘文开,精专外科,治罔弗效,品行尤为医家所少;黎川名医毕荩臣,心性仁厚,浑厚有古君子风,久之名噪远近,常备药物施济贫病之人,人皆德之,官至太医院吏目;进贤名医姜扆,仁礼存心,以医久寓高安,万历戊子至己丑年间(1588—1589 年)高安连年灾荒流行疫病,扆施药济困,所活良多,人咸德之。明末,有高僧方以智隐居黎川、金溪、南城、南丰、抚州、樟树、青原山,施医济众,慈悲度生,曾在樟树閤皂山开药圃,在黎川撰成《药地炮庄》,还撰有《医学汇通》《删补本草》等。清初,南昌新建名医喻嘉言,礼佛善医,用佛理论阐述医学,所著《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皆带有浓厚佛教气息,将佛典的四大五阴说融入医理;专作“阴病论”,以清燥救肺汤治秋燥“阴病”;将佛教戒律贯穿在诊疗中,以“医门法律”规范医生的行为,保障患者的权益;临川名医谢怀翎,以儒通医,传承家学,居心纯厚,常施药济人遇贫者常不受值,颇有善名;南丰名医刘锴,心淳厚,精医术,常施药济众,咸丰三年(1853年)岁饥,出粟数十石,又踵富室求出粟数千石,以赈饥者;临川名医谢用章,传承良善家风,每遇暑季及疫病流行常自制药散(藿佩祛暑散、藿黄解毒散)济众,活人甚多;丰城名医朱日清,传承家学,精医术,重医德,凡病家延请,寒暑霜雪不辞,遇贫病概不索资,即乞丐亦受其惠。清末民初,有金溪名医谢佩玉,业医南昌,信佛好施,术高心慈,活人无数,被市民赞为南昌名医“四大金刚一尊佛”之“一尊佛”。民国,南昌名医姚国美,礼佛心慈,带头捐赠数万元诊金,以募化重修佑清寺(即唐代开元寺),并将寺名改为“佑民寺”,在寺中专设中医门诊为平民疗疾施药,日诊千人,救人无算;姚氏还倡议并与江公铁、张佩宜、姚穉山等同仁一道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精英,为振兴江西中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南昌城内仍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民谣传颂。民国,临川金山寺住持慧悟,重振残损寺院,修复殿宇,弘法施医,广度民众,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创办金山寺中医传习班,收纳有志于医学的穷困青年,并且从丰城、南昌等地请来名医执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其中不少人常到乡村施医送药,亦有众多人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建立功勋。可见,由于僧众的传道施医,教化民众,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的传播[10,22-29]。

鉴于上述,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旴江流域宗教兴盛,以医传教,佛道发达,浓厚的宗教地域文化,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佛道医家群体。旴江宗教,以佛教更为繁盛,禅宗大兴,尤数洪州禅宗法门的创始人高僧道一济世救人最为显扬。医佛相济,由于道一的传化,后世仁医辈出,谱写了一幅璀璨的“佛教弘医”的群芳谱,光耀中华,流芳千古。

猜你喜欢

高僧名医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爱国高僧阿旺嘉措评述
袁随园交名医 兼通养生
让名医们上线
《高僧传》地名“抱罕”为“枹罕”校误
心中的镜子
丝绸之路上的两位高僧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名医”进驻寻常巷陌
唤醒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