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素养调查分析
2020-02-13李鹏鹏任兴全
李鹏鹏,任兴全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的环境素养水平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环境素养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部分[1]。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环境素养的高低对我国未来环境工作起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某高校的3个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素养的现况研究,以便为有效开展大学生环境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 象
本次调查以吉林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全部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13份,收回有效问卷399份,有效回收率为96.61%。
1.2 工 具
采用曾昭鹏设计的问卷[2]。该问卷共分4个部分,分别为人口学资料、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以及环境行为。
1.3 赋分标准
环境知识维度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或不知道不得分,满分为76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维度每题最高4分,最低1分,满分分别为56分和36分。环境素养总分为176分。环境素养的界定根据问卷的难度、题目类型不同,其界定也有所不同[3],本次调查研究将环境素养总分在118分以上定为良好。
1.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用Kruskal-WallsH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类别大学生之间环境素养的差异;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3部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2 结 果
2.1 人口学特征
在回收的399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39人(34.84%),女生260人(65.16%);大一133人(33.33%),大二150人(37.59%),大三116人(29.0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34人(33.5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46人(36.59%),市场营销专业有119人(29.82%);父亲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有74人(18.55%),中专及以下的有325人(81.45%);母亲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有71人(17.79%),中专及以下的有328人(82.21%);来自城市的有185人(46.37%),来自农村的有214人(53.63%)。
2.2 环境素养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
399名研究对象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平均得分和总得分M(P25,P75)分别为48(40,56)、46(44,48)、27(24,30)和121(110,129),环境素养总体良好率为55.38%。
2.3 环境素养各维度答题情况
2.3.1环境知识
环境知识正确率最高的3个题目分别是形成酸雨的原因(89.2%)、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88%)、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86.7%)。错误率最高的3个题目分别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91.2%)、哪些是温室气体(73.4%)、大约有多少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被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固定(68.9%)。
2.3.2环境态度
环境态度维度得分最高的两个题目分别为不仅要为当代人而且要为后代人的环境状况和发展条件负责(3.86分)和地球上的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3.82分);得分最低的两个题目分别是对环境问题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应负同样的责任(1.38分)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56分)。
2.3.3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维度得分最高的3个题目分别是有没有出门关灯的习惯(3.75分),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环境、手中果皮处理方式(3.38分),在您的工资中扣除一定的环境税(3.22分);得分最低的3个题目是看到企业排放污水(2.59分)、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2.68分)、学校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等活动(2.61分)。
2.4 环境素养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94,P<0.05),说明环境知识的增加可以促进良好环境态度的形成;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132,P<0.05),说明环境知识的增加可以促进积极环境行为的产生;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27,P<0.05),说明良好的环境态度可以促进积极环境行为的产生。
2.5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环境素养比较分析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环境知识(H=10.23,P<0.05)、环境态度(H=19.37,P<0.05)和环境行为(H=27.04,P<0.05)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其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二、大三。说明专业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均有关。
男生和女生在环境知识(H=7.99,P<0.05)和环境行为(H=5.81,P<0.05)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环境态度(H=0.01,P>0.05)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与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有关,与环境态度无关。
3个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环境态度(H=8.89,P<0.05)和环境行为(H=79.18,P<0.05)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环境知识(H=2.52,P>0.05)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专业与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有关,而与环境知识无关。
来自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在环境知识(H=2.27,P>0.05)、环境态度(H=0.06,P>0.05)和环境行为(H=0.03,P>0.05)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来源地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均无关。
3 讨 论
本次调查对象环境素养良好率仅为55.38%,处于较低水平。从环境知识方面来看,其中正确率高的问题都是关于环境知识基础性的、常识性的问题,而错误率高的问题是关于环境问题深层次、细节性的问题,说明该学校3个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全面、浅层次的特点。目前我国仅有不足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4],可见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教育缺乏普及性和系统性,环境教育并未得到重视。
在环境态度方面,调查对象还有许多负向因素,在部分问题的认知上仍停留在表面上。大部分学生虽然意识到了环境问题不仅仅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球各国一起承担,但没有意识到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分别应承担责任多少的问题上应该有所区别。在环境态度上具有片面性,且存在模糊认识。
在环境行为方面,调查对象行为表现并不积极,得分最高的前三个问题均是涉及自身的行为。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当涉及他人的环境行为相比于涉及自身的环境行为时得分较低,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行为有停留在自身层面的特点,这与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2,5]。
在本研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环境知识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刚从高中毕业,受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的影响,对部分环境知识的问题记忆还比较深刻,所以环境知识方面的得分比较高。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注意力和集中力逐渐转移到专业课上,对高中所学环境知识开始遗忘,因此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高校继续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环境态度受学生逐步社会化的影响[2],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逐渐接触社会,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环境态度发生转变。同时,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环境行为与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具有相关关系,且高年级学生对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的得分均不如低年级学生。所以,高年级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不如低年级学生积极。
本次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环境知识方面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环境行为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根据知信行理论,知识是基础,行为是结果,而由知到行的转化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环境知识得分高的不一定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行为。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显示,由于环境知识的宽泛性,导致不同类型环境知识会对环境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6]。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环境态度得分上不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多位学者[2,5]研究结果不同,原因有待研究。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环境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受学校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在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方面,相关研究支持环境意识(包括个体的环境感知、环境关心程度和环保态度等)对某些环境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即对环境问题关心程度越高的公众,其环境行为参与程度也相对较高[7]。而另一些研究也发现,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上升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动[8],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该学校3个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为此,建议该校加强大学生环境素养教育,开展环境保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