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中医药文化的译介模式研究
——以亳州为例
2020-02-12望丽影
望丽影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但要真正走上世界舞台中央,还需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长期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将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性弘扬助一臂之力。为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和《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纲要》和《意见》都提到“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1-2]这些政策的颁布皆是国家鼓励和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措施。据此,笔者尝试以亳州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深入分析中医药文化译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途径,以加快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实现世界性弘扬。
一、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传播行为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认为,“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共享信息,建立共同意识以及协调行动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3]因此,传播是一种互动,是传播者传递信息和受传者接收信息的互动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互动行为,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不是单纯的语言转化,而是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传播行为。它既注重源语文化信息的传递,也更强调受传者信息的接收效果,即源语文化的成功移植以及与目标语文化的深度交融。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4],中医药文化的译介实质上是一种旨在文化移植和交融的跨语际、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行为。因此,成功译介中医药文化不仅在“译”,更在于“介”,即基于“译”的文化传播与推广。
在当前国家鼓励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译介可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但纵观我国中医药文化的译介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需深入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笔者基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四个维度对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现状进行深入探讨。
二、基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传播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中医药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儒家、道家文化为精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思想;以药膳、药酒、药茶等实物为辅助的中医药养生文化;以中药材种植为依托的中药文化;以华佗创建的五禽戏为代表的行为文化;以中药材市场为载体的药商文化。在自身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亳州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海外传播方面也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推广“瓶颈”。[5]
1.译介主体。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传播行为。作为实施传播的第一要素,译介主体是翻译这一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实施者,是决定文化译介与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其目的是通过翻译再现源语文化,成功实现文化移植以及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深度融合[6],最终以国外受众能接受的方式使其领悟和接受源语文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中医药文化译介主体既要精通英语,还要熟悉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到中英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化、思维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目前,从事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对中医基本理论和文化不甚了解的专业英语译者,他们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因缺乏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了解,造成在翻译时因没有领悟到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导致误译甚至漏译等现象的发生。这一译介群体主要包括本地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英语教师、组织机构翻译人员以及对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感兴趣的个体。另一类是英语功底不够深厚的中医工作者以及中药行业人员,他们尽管已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十分了解中医药文化,但因英语基础不够扎实,而导致译文不够地道,使国外受众读后不知所云,难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深谙中医药文化又具有良好翻译功底的高层次译介主体匮乏,不够多元化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亳州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创新性发展。
2.译介内容。译介内容主要涉及到翻译内容的选择,策略的选用以及要遵循的原则等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器物形象及外在的行为规范等各种元素的总和,[7]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文化体系。若将整个体系的全部内容不加选择地全盘对外译介和传播,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在译介内容的选择上应择其精华,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译者若想译介内容既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能兼顾译介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状况使其乐于接受,在翻译时还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8],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唯有如此,才能突破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更好地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医药文化,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从笔者搜集到的翻译资料来看,目前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通过浏览一些中药企业的英文网站发现,网站展示内容多是有关其企业和产品的介绍,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内容较为匮乏,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均存在误译现象,尤其是译文中针对一些中医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因没有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而导致乱译和漏译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可读性较差,起不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如对华佗创建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姿态进行肢体活动的一种健身术)”[9]这一亳州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有“five-animal exercise”、“five-animal play”等多种错误译法。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有关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内容没有真正做到深入文化内涵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
3.译介途径。译介途径是译介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工具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已由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转向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进行多维度传播的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因其传播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而在现代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兴媒体在优化中医药文化译介途径方面同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强大推动力。
据调查,亳州市在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方面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主要还是以药博会英文宣传手册、中药博物馆介绍手册等形式呈现,途径较为单一。亳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各中药企业的英文网站虽有涉及中医药文化的相关信息,但所展示的内容不够全面也不够系统深入,因而访问量较少,无法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在中医药发展日趋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外译介与传播“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途径不够多元化,无形之中会削弱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进而影响其走向国际化的进程。
4.译介受众。译介受众是译介行为的接受者。处于译介链终端的译介受众是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地,其在整个译介行为过程中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译介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以及对信息内容的兴趣、需求也会互不相同。因此,在译介过程中,译介主体应以译介受众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语言文化差异,同时兼顾译介受众的认知状况,才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沈苏儒认为,对外传播的受众有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之分[10]。同样,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受众也有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之分。直接受众是指曾亲临亳州的外国群体,这一群体主要包括每年参加国际(亳州) 中医药博览会的国外专家、中医药代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医药团体成员以及国外游客。间接受众是指没有到过亳州,但却经由直接受众或其他各种不同途径接触过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国外群体,这一部分人群主要包括对中医药以及相关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国外民众。从数量说,当然是后者大于前者,从重要性上说,则是前者大于后者。因此,若想提高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效果,必须做到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兼顾,两者并重。
5.译介效果。译介效果即翻译与传播行为产生的效果或影响力,是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四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要素的不协调发展,都可以形成译介与传播过程中的“瓶颈”。如果译介内容传递的信息不为译介受众所理解和接受,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收到预期的译介效果,那就失去了译介的意义。因此,在亳州中医药文化对外译介的过程中,只有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四个要素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译介效果。
三、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模式的优化途径
基于以上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现状的深入分析,本文分别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和译介途径三个方面提出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模式的优化途径,以提升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效果。
1.从译介主体上说,建立多元化、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著名翻译家黄友义认为,“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谈提高软实力就是句空话”。[11]作为翻译这一行为的实施者,翻译人员是文化译介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文化译介与传播的效果。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同样亟需建立一支多元化、高层次的翻译人才队伍。
多元化、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需政府、组织机构和个人多方协作,协同推进。首先,亳州市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者,应积极为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采取有力措施,如以每年9 月9 日举办的中药博览会为平台邀请国内外对中医药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亳州,对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展开学术交流和研讨。这一措施既可以提高亳州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又可为亳州本地从事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工作的翻译人员和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其次,一些组织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和本地政府的号召,加强对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如亳州本地高校一方面可积极联络国外高校展开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并形成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对本校中医药文化译介与传播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精通中医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
2.从译介内容上说,科学选取译介内容和翻译策略。随着国家出台政策将中医药的海外传播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译介内容的选取应慎之又慎,所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能够很好地彰显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也应该有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也应与国家发展相适应,在译介内容的选取上,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策略性地翻译和传播适合提升国家形象和利于促进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亳州中医药文化。
在对外译介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译者应意识到中医英语翻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具有其自身明显的独特性,从语言文化到医术医理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在进行翻译时,要灵活采用翻译策略。若要译介内容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质,又使其更贴近海外受众的接受度,做到民族性和海外受众的可接受性两者兼顾,译者可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如在翻译华佗创制的屠苏酒(一种由大黄、白术、桔梗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的养生药酒)[13]时,可采用异化策略,以音译加注释法将其译为“tusu spirits(A kind of health medicine spirits made by soaking rhubarb,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pirits)”该译法既保留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又易于国外受众理解。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会使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内容更加规范统一,更利于对外传播和推广,从而使亳州中医药文化更加自信地“面向外来”并“走向外来”。
3.从译介途径上说,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译介途径。首先,亳州市可从政府层面组织和引导各大主流媒体设立较为系统的中医药文化专栏,要求政府及各中药企业英文门户网站充实中医药文化相关信息,政府也可出资创作和拍摄一批展示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宣传片或专题纪录片,并借助海外媒体对亳州中医药文化加以宣传推广。其次,亳州本地中药企业和民间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可以自媒体人身份借助微信、微博国际版以及国外知名网络社交平台如Facebook 和Twitter 等新兴媒体积极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民间中医药文化爱好者还可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成功案例李子柒为榜样,精心设计和录制亳州中医药文化相关短视频,并借助YouTube 这一全球最大短视频分享网站,以短视频的形式宣传和推广亳州中医药文化,吸引全世界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了解和认同亳州中医药文化。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新兴媒体的辅助下,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他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评论、点赞或转发的方式将信息再次传播[12]。从这个角度上说,新兴媒体在扩大亳州中医药文化海外受众范围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已进入历史新纪元,将亳州医药文化推介出去,一方面可助推亳州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亳州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推广,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本研究从传播学视角对亳州中医药文化的译介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模式的优化途径。冀望本研究为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以加快其国际传播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