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11唐笛
唐笛
摘要:近年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着较高的关注,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成为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相關文件要求实施内控制度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和管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绝大部分单位仍存在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对策,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舞弊和腐败的防范预防、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各项公共职能,掌握着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保障,为了优化国有资源的配置以及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举措,目的在于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信息系统层面等推进内控制度建设,以利于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违法乱纪现象,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而制定的可以有效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各项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各项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在单位内部采取的由单位全体员工实施的自我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一般性特征
(1)全面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对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一控制行为贯穿所有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2)经常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涉及日常的经济活动,而不是阶段性和临时性的工作。
(3)潜在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融汇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执行什么样的经济活动,都有潜在的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
(4)关联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预决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
2.特殊性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对单位预决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经济活动制定制度,对经济活动实施部门和岗位人员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经济活动单位内部流程的控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可以合理避免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被挪用、贪污、盗窃等风险,减少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等资产管理漏洞;可以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预算、决算等财务信息的客观真实、完整;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使命的效率和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薄弱
单位全体人员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建立、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但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内部控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领导及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作用缺乏统一的认识,忽视落实的重要性,造成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导致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较差。
其次,一些单位只重视业务工作的开展,对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单位落实财务内控制度仅停留在财务工作人员层面。部分单位的领导干部,没有对规范执行财务内控制度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部署。
再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是应付检查并不真正的重视;理念不更新认为只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来编报预算和绩效, 获批得到正常开展工作的预算资金就行, 完全没必要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止步不前。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陈旧的内部管理制度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发展,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发展的需求。此外,很多单位是由财务人员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文件精神来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专业性,建立的内控制度比较片面,只注重财务控制而忽视了内控制度的全面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职责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认为单位不参与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都由财政资金保障,无风险,因此只注重业务工作的开展,而忽视了工作过程中会涉及经济活动也需要风险控制和防范。相关人员没有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相应的风险预警、识别、评估以及分析机制,致使单位的经济活动得不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日常行为伴随着潜在的风险。
(四)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建设
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内控制度有效落实到位,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能改变原有的控制模式,经济活动的控制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实现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减少错误,避免舞弊;能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但由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只重视业务工作的开展,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投入较少,导致缺乏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经济活动依然是按照原有体系和模式来开展工作,这就使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五)内部监督评价缺乏有效性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一方面,体现在没有内部监督评价部门,造成自己监管评价自己的不合理情况。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伴随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缺乏相应的独立性,致使监督评价制度流于形式。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行为,全面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首先,领导应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加强全体人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熟悉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定期组织交流讨论推进内控制度落实中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引入专业机构协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准确执行内部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更新符合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系统可以帮助单位有效地识别和预防风险,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运行良好。在风险评估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学习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综合考虑机遇和威胁,全面评估未来将要面临的主要风险,以保证可以随时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全面推行。单位应该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专业化培训,从政策理论上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组织内控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到内控信息化建设较成熟的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依靠内控信息化建设专业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开发、运行和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可以聘请专业的内部控制信息化专家进行咨询。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并且设置好职责权限,防止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舞弊。
(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评价制度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和发展,为了确保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控,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评价。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内部审计部门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评价部门,确保该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加强内部监督和评价,定期审计和评价主要财务收支事项,找出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意见应当全面落实,通过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措施,也是单位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是艰难曲折的,只有不断的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明确清晰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职能职责,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增强责任心,加强内部管理水平,才能使内控制度的实施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的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师,2015(12):43-44.
[2]金玉.行政事業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3):102-103.
[3]赵凯.基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会计,2018(01):48-49.
[4]陈瑜文.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7):145-146.
[5]李斐.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9(06):91.96.
(作者单位: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