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2020-02-11王琳琳
王琳琳
一、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快,粮食产量也需要随之提高,且粮食生产质量与生产者经济效益成正比,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有极大关系,而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正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给人们提供优质农产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大力提高水稻质量,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性和绿色性起了保护作用。对国家来说,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和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仅能对田地周围的生态环境提供保护,也降低了国家净化环境的工作量。高质量的水稻有利于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由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和专业防治技术组成。
二、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1、以农业防治为核心
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需要以农业防治为核心,应当减少稻田间害虫的数量,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和田地进行处理,除掉土地中的越冬害虫。比如,在进行移栽工序前,灌溉田地,控制水深达到在6cm,并保持3~4d,将害虫虫蛹杀死。
随后科学选种,做好水稻品种选择工作。抗病水稻品种抗害虫的能力也很强,所以种植者可以选择一些抗病害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选择时,应与当地种植特点、地域环境以及具体的气候条件有效结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后,对水稻病虫害实时监测,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害虫控制措施。
如:某地在栽种水稻时,严格做到了播种、育苗和移栽相统一,控制水稻病虫害爆发率到了最低。在种植一周前后,关注气象变化并严格选种,当地技术人员还在种植前检测了土中的营养成分。结合种子品种设计了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成分,配比肥料,同时坚持有机肥为主,控制氮磷钾肥的剂量。
2、科学合理应用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灯光诱杀法、人工诱杀法和性诱剂诱杀等。灯光诱杀害虫可以将振频式杀虫灯悬挂在田地里,减少虫卵数量。这种方法防治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安装杀虫灯的类型、安装数量、接地距离和点亮时间等。安装杀虫灯时要成片安装,确保每公顷农田有一盏灯,安装高度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在1.2~1.5米。为了保证杀虫灯的工作效果,灯的开启时间通常在晚上,到天亮才关闭,同时3天左右清理一次灯具。而人工诱杀法则需要种植者实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一旦水稻幼苗出现病害,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虫害在田间大面积传播。与此同时,农民可以根据一定比例混合醋、糖、水、葡萄酒,加入适量敌百虫,并将其喷洒在水稻杆上,有效诱捕和杀灭害虫。性诱剂诱杀法有较高的专一性,每种昆虫的诱剂浓度和配方都不同。但这种方法不会产生污染,且农民需要调配诱剂,选择适合的诱捕器。
3、有效运用生物防治法
充分利用生物链原理杀灭病虫害,可以有效实现绿色防治水稻病虫害。例如,水禽能吃昆虫。将鸭子等水禽引入稻田,可以有效减少田间害虫数量,同时也能解决了水禽的食物问题。田里水禽排出的粪便也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天然肥料。在水稻通过苗期后,通过引入水鸟能够减少害虫如蛀虫的传播。这种预防和控制的方法,关键是结合水稻种植量,科学合理地控制水鸟数量。为了有效进行病虫害控制,也可以使用生物杀虫剂,但农民需要在使用杀虫剂之前,选择符合绿色标准的生物农药品种。
如:某地农民在防治水稻螟虫时,春季进行冬闲田、绿肥田的翻耕,随后灌水浸没稻桩7~10d,将越冬螟蛾杀死,稻田耕作和沤制在减少螟虫数量方面十分有效,所以还要在早稻收割后及时耕沤,以此减少水稻螟虫的虫卵。此外,水稻移栽后,在田间投入鱼苗和水鸭,全方位的减少稻田病虫害爆发率。
4、科学合理的选择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也是绿色害虫防治技术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模式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和水稻病虫害防治。在种子处理过程中,应该选择高质量的种子进行消毒,防止种子携带病毒。同时,在选择化学药剂时,要结合具体发现的病虫害合理选择。
如:某农民在种植水稻前用消毒药剂浸泡种子,在稻瘟病高发期,用枯草芽胞杆菌、三环唑等药物喷洒在水稻中部。发现无法确认的病虫害还会采集样本送到检测部门识别后采取应对措施。
5、充分运用应急防治与专业性统防统治
在兩迁害虫高发区,防治人员需及时掌握幼虫高峰期,并积极展开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在稻瘟病高发地区,种植者需要在水稻抽穗期就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稻飞虱极易传播病毒的地区,要在水稻幼苗阶段和成虫向稻田迁移高峰期,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如:南方在水稻抽穗中晚期,容易爆发黑条萎缩病,当地农民会在这一时期加强防治力度,在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减少了病虫害进一步传播。面对白背飞虱,当地人在其刚刚进入稻田时,用醚菊酯、噻嗪酮、呲蚜酮等药剂进行防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
(作者单位:158200 黑龙江省鸡东县农业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