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

2020-02-11田雪静霍鑫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交际教材

田雪静 霍鑫红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在国际化空前的今天,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日臻完善。从幼儿园的英文绘本到成人的海外深造,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有关英语语言技能、英语国家文学、文化、语言学等知识与信息的输入。然而多年以来却忽视我们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精通以及传播。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致力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与方法的研讨正循序渐进的展开着。只有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弥补“中国文化失语”带给我们再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遗憾,才能让中国别有风采的走出去,让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永放异彩的光辉,点亮世人的眼睛。

一、从“中国文化失语”看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早在2000 年南京大学学者从丛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文章。指出虽然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导入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丛还指出,要把中国文化教学渗透在我国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这无疑是个庞大的工程,然而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即迫在眉睫又富有针对性。

2、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传统中国文化重视不足、知识以及对应英语词汇储备缺失,不会用英语来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故而在翻译一些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查找资料;在实时的交流中,会存在沟通不顺达、用词不贴切,话题偏狭的境遇。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要在跨文化交际当中起到传播中国文化使者,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渐加大,在“一带一路”的感召下,世界需要更多的中国元素,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逐步添增。所以,无论是在现今还是在未来,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要承当的历史使命。

二、从课程设置看中国文化教学的深入实施

在政策导向上,倾斜对于中国文化教学地位的改善是至关重要的。学者赵海燕曾指出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来看,以英文承载“中国文化”尚未被纳入“英语专业知识”表达技巧亦没有被认为属于“专业技能”的《中国文化概论》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表格里被列为近二十门“相关专业知识”中的一门,学时分配只占总学时比例的18%,而在大纲备注中要求专业技能的比例谓65%。由此可见,在我国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并未把该门课程列入重点甚至普通必修课一类,仍被置于“边缘”的一门科目,所以,很多高校必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把中国文化放在一个最恰到好处的位置。在复兴中华文化的时代浪潮里,真的很难做到乘风破浪。另一方面,在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说明一项中,对于文化素养是这样要求的,“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底,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英语国家人文了解的要求。故而,倘若在政策上对其有所重视,大力倡导推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把中国文化纳入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容忽视的地位,相信在课程实施上便会出现大刀阔斧的局面。

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把中国文化纳入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但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将其列为必修课,有的则列为选修课。如果要系统的学习中国文化,就要在英语专业的不同阶段采取逐层渗透和不断加深的导入式课程设置。这一课程包涵了历史、民俗、文艺、文学、宗教等学多个方面,单一的课程安排,不能使学生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学习落到实处,常常会浅尝辄止。分模块教学即把神话、文学、节日风俗、饮食等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分门别类,以模块的形式分别设置大一到大三的不同教学阶段,采取必须和选修穿插交替进行,有些课程也不必非要采取讲授的形式。英语沙龙、英语角等都是正式课程的有益补充,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甚至包括留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具有教学的针对性,而且能提高信息输入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学生来讲,中国文化学习就变成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

三、从师资和教材看中国文化教学的不断完善

1、英语专业教师的师资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向主要以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以及西方文化为主,使得教师在教授中国文化这门课程的时候面临着挑战,要求也会相对高些。教师不但要具有很好的语言运用技能也要有中西方文化的底蕴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故此,在教师培养方面也要下功夫,比如,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文化通识课要加入中国文化这一门程,让学生们更系统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另外,一些出版社根据所出版的中国文化课程教科书相对应的研讨和师资培训,也有效地帮助了中国文化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解决一定的问题,并且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各大出版社,其中包括北大出版社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老师们提供的名家讲座,为各个学科的老师们提供了资源、教法等方面的帮助。在师资培养方面,确实需要相应的支持和完善。比如,能否考虑加大科研条件的倾斜?能否给教师足够宽松的进修空间?是否加大中国文化教师资源的储备?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潜下心来,上好一门课是每一个教师所要具备的初心,当然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与努力,需要在时间中不断的践行我们的设想与构思,才能够有尽如人意的收获。

2、教材的编写和选择

从目前英语专业使用的中国文化教材来看,可选择性并不是特别多,而且如何选择对适合自己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教材也是各个学校所要面临的问题。因为英语专业也有师范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不同分支,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学生基础、现阶段的语言水平、就业以及深造方向不同也决定了中国文化教材的选择不能千篇一律。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英语书籍就显得也不是很充足,学生的自由学习与阅读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海量的四八级、英美文学阅读、商务翻译等充裕的网络资源相比,中国文化英语版本的线上资源配置显得不够丰富,视频、影像材料缺少更系统化的设计和编排。故此,就需要教师根据以上的情况编写相应的教材收集并整合资源来为本校学生所用。当然,校内自编教材设涉及到经费、人员合作、各方面的资源整合等工作,也可以在校际间展开合作交流。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把中国文化更好更充分的展现给世界,这项工作也显出了它的势在必行。同时,因为中国文化涵盖到的内容实在太多,可以根据地域、时代、学科等不同分类进行编写。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文化教材,其中饮食部分内容是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来介绍的。中国的饮食种类主要分为川菜、广东菜、山东菜、淮菜等来说明;第四章说到服饰文化时,则按照时代的变迁特点来阐述,如唐朝、宋朝、明朝,服装等有代表性的着装特点,同时,结合有中国文怀代表性的特色服饰如旗袍来进行介绍。当然,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主要原则也是以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为依托,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以及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情来编写,这样能更好的把握教学方向以及保证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兼具中西方文化的底蕴以及更好的胜任相应的工作,在以后的深造和生活中除了拥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外还更具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四、结语

每一门课程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在各个阶段实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就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本科中的设置和开展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也是英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这门课程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多教师和学者们共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这个方面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交际教材
情景交际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