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2020-02-11姚烨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案情痕迹

姚烨君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陕西西安 710068)

自实证主义犯罪学派创始人龙勃罗梭于1895 年首次采用水力脉搏记录仪进行犯罪嫌疑人审讯后,历经百年发展,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日趋深入。实案测试显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充分发挥了犯罪心理学的价值与功效,在疑难案件侦查审理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也是其他传统刑事技术难以企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法治进程的推进,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刻,但较之国外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有必要理清该技术的原理及其重要性,探讨该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应用,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内涵与原理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以认知、犯罪、实验等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依循被测者心理痕迹进行动态分析、题目编制与提问,以唤起其心理活动,并借心理测试仪同步测试其各项心理指标,作为评判其与事件关联性的技术。该技术依据个体心理痕迹活动同心理生理反应间的关联度,利用问题唤起被测对象思维活动及对策,继而成功对其此刻的心理生理反应加以检测,作为评判其是否说谎的依据。对于犯罪嫌疑人而言,由于其参与犯罪活动的全过程均留存于其记忆中,因而测试人员可通过设计提问及情景细节刺激其大脑皮层,若其此时撒谎,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将不可控地引发其产生植物神经活动及特定生理反应,体现在生理参量及指标的变化,并为心理测试仪所记录,作为评判被测者是否说谎的依据。

在国内,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十分曲折,经历了从承认到否定,再到承认的过程。1964 年,以曹平为组长的研究小组首次研发了测谎仪,但文革时期遭到禁止;1980 年,刑侦局局长刘文考察日本,体验了心理测试技术并对其应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成功将该技术引入国内,但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CQT 测试法应用中错误率偏高,严重阻碍了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1992 年,国内首家心理测试中心成立,历经数十年研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经由CQT 到CIT,再到CCT 的发展,成功突破了技术壁垒,完成了该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国内自主研创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涉及六个环节:1)动态分析心理痕迹。该环节是借助心理学理论,依据案发环境、物证及早期侦查案情,对犯罪嫌疑人案前、案中、案后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痕迹加以动态分析,因而是犯罪心理检测技术的应用基础。2)编制心理测试题目。该环节是依据涉案者犯罪特点及案件要素,依循心理活动规律,利用多重方式进行心理测试问题的编制,全面检测涉案者对案件认知情况。3)测前访谈。该环节是在心理测试前借助心理学理论与涉案者谈话,使之明确要求并迅速建立心理联系,唤起对案情的认知。4)心理测试。该过程需要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由两名专业人员配合,分别进行提问和记录,提问过程中避免任何暗示性语言,并密切关注涉案者反应、微表情等,作为评判依据。5)结果评判。该环节是分别从被测者内隐及外显特征,如皮肤电、呼吸波、脉搏波等图谱指标中鉴别嫌疑人和无辜者。6)测后问讯。该过程针对的是所判定案件知情者与嫌疑人,对其问讯时序结合其他证据,突破其心理防线以便获取有效线索。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1、筛查案件要素,揭露案犯心理,强化案情分析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筛查案件相关要素,成功揭露嫌疑人心理事实,发现隐含的新线索,帮助司法机关科学分析案情信息。其一,该技术所提供的信息探查功能可科学、精准锁定涉案者,帮助司法人员理清犯罪时间、空间、动机、工具、过程等因素,明晰犯案工具、赃物及被害者尸体等的动态去向,明晰嫌疑人案前、案中、案后的心理活动,对于明晰案情事实及拓展战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可利用该技术进行早期侦查与嫌疑人心理分析,将各类假设作为测题,看何种可能更易触发涉案者特异心理反应,如此便可依据假设内容深度挖掘新线索,加快破案进程。其二,可利用该技术揭露嫌疑人内隐的心理事实,通过心理痕迹精准锁定嫌疑人,充分发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信息探测功效,并揭示嫌疑人案前准备活动、案中心理状态、案后反侦查行为,为疑难案件侦审过程提供其他技术难以获知的线索。其三,侦查实践中由于案情的复杂性导致线索搜集困难重重,且不一定真实客观,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运用可帮助侦查人员在变动的案发现场成功收集痕迹、潜在物证及信息,并对犯罪动机、目标选取及案情信息开展三维、动态描述,重现犯罪全过程。例如,为逃避法律惩罚,犯罪嫌疑人往往会破坏或伪造案发现场,这导致案件侦查过程中痕迹物证缺乏,甚至误导侦查过程,加上部分被害者因恐惧不敢讲明实情,案件知情者因同情心理过分放大案情信息,这导致陈述内容缺乏客观性与真实性,为此,可借助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分析涉案者客观、潜在的心理属性,明晰嫌疑人与被害者的内在联系,科学完成案情分析过程。

2、确定涉案角色,排除无辜人员,圈定犯罪嫌疑人

在案件侦查中,如何在科学分析案情、合理明晰涉案人的同时,又尽可能不过多牵涉无辜人员是一个难题,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此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其能够帮助司法机关明晰涉案角色,筛查排除无辜者,成功锁定犯案嫌疑人。其一,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情复杂,有关机关多依循的是痕迹物证、涉案者言词证据等对嫌疑人进行摸查,如此会导致嫌疑人无法全面摸排出来,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采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进行犯罪嫌疑人刻画与案情分析,逆向还原犯案人案发时的情绪、认知等心理状况,精准刻画出其年龄、性别、职业、气质等特点,解决案发现场痕迹信息缺乏等问题,成功提高犯案人排查效率。其二,由于司法实践中常会有多个难以认定的嫌疑对象,各对象均需耗费大量精力跟进,这不仅可能危害无辜人员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破案时机遭致延误,甚至引发冤假错案,为了缩小司法侦查范围,科学把控刑侦方向,可借助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精准排除无辜人员,鼓励其主动进行心理测试以自证清白。其三,犯罪心理测试实践显示,当真正的犯案者接受心理测试时,会因谎言揭穿可能面临的惩处而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而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其植物神经系统,从而反映到相应的生理参数上,导致其生理指标异常,成为揭穿其谎言的重要依据,可见,该技术可帮助司法机关明晰正确的侦查方向,通过分析涉案者特异心理反应图谱,将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揭露出来,为案件侦查工作的突破提供科学的依据。

3、瓦解案犯心理,巩固证据体系,推进案件侦破

其一,心理测试实践证明,在前期侦查工作及犯罪心理分析基础上,通过科学编制题目、深入逼近的提问及测后访谈,可使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剧增,瓦解其抗拒心理,使之主动交代供述犯罪事实,不仅如此,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应用还可深度挖掘办案机关不一定全部掌握的其他犯罪经历,如贪污、贿赂官员等,为其他案件提供新线索,为彻底揭示其所有罪行提供了可能。如某地的一起强奸伤害案件,案犯在广场背静处强奸一女子后,又将前来寻找该女子的一男子捅伤,但经多次审讯拒不承认作案,导致审讯工作陷入僵局,有关机关借助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进行分析、编题与测试,经测试不仅认定了该案犯的犯罪事实,还成功侦破了其他数起案件。其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虽不具备证据效力,但其在巩固证据体系、有效排除检察官的疑虑、强化法官断案决心方面的作用不容置喙。在案件调查审理中,无论是侦查、起诉,抑或审判阶段,由于痕迹物证缺乏而引发的证据不足会严重影响断案效果,可利用该技术甄别和加固证据体系,坚定侦查者的信心,打消检察人员证据审断的疑虑,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调查审理各项疑难案件提供科学依据。其三,该技术的应用成功克服了司法机关的主观臆断与经验教条主义,严格杜绝了刑讯逼供,推进了文明办案进程,有效提高了案件审理效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效规避了确证偏见,转变了侦查人员对案情及嫌疑人的错误认知,有效节约了侦查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地减少和规避了刑讯逼供的发生,以温和、科学的调查方式推动了文明办案,强化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有效提升了案件调查审理效率。

结语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领域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疑难案件调查审理中独具功用。为了充分发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优势,必须充分意识到该技术是大有可为的,紧密围绕本土心理测试技术、方法及软硬件开发与应用,强化立法层面的引导与规范,终结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的无序性与混乱性,使之全面步入证据领域,并在司法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案情痕迹
凌晨“案情”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是谁下的毒
生命痕迹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两高”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文本分析及改进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