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美国工厂》字幕翻译探究

2020-02-11林文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福耀字幕译者

林文华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福州 350506)

一、美国工厂简介

《美国工厂》是由美国Netflix 公司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中国企业入驻美国所带来的文化冲击。纪录片跟踪记录了美国工人对中国企业模式的心态变化,也从中国工人的视角来看待美国工人的工作生活。自公映以来,该片在美国引起广泛讨论,揽获包括第92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在内的多项殊荣。《美国工厂》中有大量中文对白,这些信息的成功传达,其字幕翻译功不可没。文章将以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美国工厂》字幕翻译得失,进而探讨纪录片字幕翻译策略。

二、生态翻译理论

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生存理论应用于翻译活动中,选取“原文-译者-译文”三元关系的译者为中心,提出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础的生态翻译学,强调从生态角度对翻译作出指导和解释,在翻译实践中“遵循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对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做出进一步阐释:生态翻译学所提倡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其基本原则--“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有目的性地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转换,以产生具有较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译文。在此原则指导下,具体的翻译方法可以简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当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可以说,译者的“三维转换”程度越高,译文的质量就越好。以此理论为依据,译文之所以得以“生存”,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了适应和选择,使得最终的译文适应了译入语的生态环境”,进而得到受众的认可。《美国工厂》的成功,证明其字幕翻译便是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三、《美国工厂》字幕的翻译生态环境分析

影视作品依靠声音,画面,场景等向观众传递信息,字幕则可以弥补听力的不足,有时候还可以加强解释说明,补充场景未尽之意。字幕目的语与画面源语需在时间上同步,此外,字幕应尽量简洁,基本控制在一行,在画面上不宜喧宾夺主。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而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下,无异于是带着镣铐在掌上起舞。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语和译语所依托的环境,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研究《美国工厂》字幕的翻译生态,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原字幕和翻译字幕所依托的语言特点,文化特色,交际表达,社会反应等等。

在语言层面,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中文往往以隐性的逻辑关系连接句子成分,句子结构松散,较少使用关联词。《美国工厂》中,重复、语序颠倒、省略等常见的口语化表述比比皆是。作为中文母语受众,这些“语病”并不影响理解人物传达信息,但如何将这些信息加工转化为英语受众,则需译者进行推敲。在文化层面,正如《美国工厂》的故事核心所强调的理念冲突,如何让译语受众理解源语所传达的文化理念,正是译者需要梳理的重点。译者只有充分了解纪录片的主旨,理解众多人物的文化背景,剖析他们的表达意图,转换成恰当合适的译语去适应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才能做出合格的字幕翻译。下文谨以三维转换具体分析《美国工厂》中的字幕翻译。

四、《美国工厂》中的三维转换

1.语言维的转换

语言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中选择为观众接受的语言形式。具体来说,语言维的转换要求译文能够充分转换源语的语言特色,词汇特点,修辞手法等等,与此同时,译文还应该考虑到译入语的生态环境,避免生搬硬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结构松散,少有连词。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结构紧凑,“注重显性连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意”。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层层相扣,比汉语句子长得多。而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强调隐形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以神统形。在曹德旺谈到工会时,他说道:

原文:我已经明确了态度,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译文:I've made it clear that if union comes in,I’ll shutting down my factory.

原文为中文常见的散短句,该主从复句虽然没有使用关联词,形式上类似于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有主有次,其隐形逻辑对于适用于中文,却不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译者在翻译时明显进行了语言维的转换,理顺句子逻辑事理顺序,在整体句子结构上化零为整采用紧凑的复杂句,并使用if 表明“工会进来”在逻辑上为假设,更符合英语“以形显意”的语言习惯。此类转换在《美国工厂》译文中比比皆是,例如,工程师Wang 谈到美国工人难以管束时说道:

原文:我们想找原因,他们就会烦。

译文:Theygetupsetwhenwe’retryingtofiguresomethingout.

该处从流散转为聚集,从意合转为形合,从简短转为繁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应翻译生态语言环境的结果,是译者为了让观众更易接受原文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2.文化维的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往往和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所谓文化维就是字幕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传递,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的转换强调的是译者应该关注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采取适应性选择,在理解双方文化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文字阐释并传递出源语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最后的翻译应当既要符合目的语受众文化背景也要贴合受众的认知能力。

以纪录片中出现的一首福耀集团主题歌的翻译为例:

原文:福耀托起透明的世界。

春满中华,

福耀人间。

福耀的祝福,每一片都是透明。

译文:Fuyao holds up a transparent world.

China is filled with spring,

and happiness is everywhere

All the blessings from Fuyao are transparent

福耀工厂主营汽车玻璃生产,占据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玻璃市场份额。原文中的“透明的世界”一语双关,可做两种解释:一为公司玻璃透明,品质高,销量大,福耀支撑起了世界玻璃产业。二是指世界公正公平规则“透明”。第二句“福耀人间”一语双关,既是与“春满中华”同属四字格,工整且对仗;寓意幸福照耀人间,同时也点明福耀的名字,体现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展望。第三句“每一片”既指每一片晶莹透明的玻璃,也是每一个真挚透明的祝福。只要能够理解“福”和“耀”这两个汉字的中文文化意象,就不难理会中文歌词的精妙。然而,作为英文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受众,于他们而言“Fuyao”是公司名,是该纪录片所聚焦的中国玻璃厂而已,他们并不知晓这家公司名字的寓意。在字幕这样有限的时空枷锁内,如何翻译其中的文化要素,是译者面临的重大抉择。

从语言维看来,译文并未体现原文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并不尽善尽美。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完全缺失,无法体现原歌词的精髓。究其原因,是译者在处理文化意象时为了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为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一般情况下,考虑到译语观众对源语文化的缺失,译者可以添加解释说明。如前文所述,字幕紧凑的时空限制了译文的篇幅,故最终译本摈弃了部分文化意象。该译本情有可原,然实非佳解。如何同时满足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转换又适应英语字幕的生态环境?不妨采用押韵的形式对应原文的双关修辞,保持简短的同时点明福耀以及玻璃这两个意象,译文建议修改下:

Fuyao holds up a transparent world.

Spring is in China here and there

Happiness from Fuyao is everywhere

All of Fuyao’s blessings

Are as transparent as the glass

3.交际维的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顾名思义,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文本之下的交际意图,不仅仅完成文化传递和语言转换,还应当将注重交际层面上的适应选择,在译文中传达交际意图。纽马克曾说过,“当信息内容和传递效果有冲突时,交际翻译应当重视的是效果而非内容。”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释,就是要想实现交际目的,译者应当有意识地传达文本的功能,不应当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胡根申教授认为,口译中的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更为常见。《美国工厂》中大量的人物对白和话语字幕翻译有别于书面文本翻译,更类似于口译;在字幕翻译中,交际维的转换也应当是关键的翻译准则。

美国工厂起步不利,美国工人难以跟上企业的高强度工作步伐,产品质量堪忧,成品率迟迟难以提升。中国工人在谈到美国工厂现状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原文:玻璃的整体质量,还是那个。但是现在没办法,我们还是得冲量。

译文: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glass is not good enough.But there’s no way to improve it now,we still need to achieve our targets.

“那个”在中文中是一个万能指代词,中国观众轻易可以理解他的意指。然而,如果直译为“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glass is like that.”将那个直译为that 指代的意象太过广泛,美国观众将难以抓住字幕重点,进而难以领会此人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同理,“现在没有办法。”所省略的应是“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办法”。产品质量是这片段的故事核心,是纪录片反映中美工人冲突的第一个小高潮,是这一段话语的重中之重,译者所增补的译文揭示说话人的忧虑所在,揭开交际意图的头纱。

原文:我能在机炉坚持了20 多年,就是因为喜欢这个工作,喜欢这个岗位。

译文:I've worked in the furnace for more than 20 years.It is a hard work,but I love it.

中国工程师Wang 从18 岁开始一直深耕在福耀的浮法产线上。浮法炉高温难耐,工作过程中劳保缺失,时有烫伤的风险,艰苦异常。Wang 并不避讳谈论工作的艰辛,在此前提下他所强调的喜欢这份工作才更有分量,更值得观众感动和深思。英语观众首先得明白他工作的艰苦,才能进一步理解纪录片中他所强调的对工作的喜爱,才能明白他在说这句话时流露出的疲惫。相比直译为“That’s because I love this job.I love this position.”的冗长重复却词不达意,或是直接简化为“I love this job”稍欠火候,译者最终进行合理的删减和增补,增的是他言下之意——工作的艰辛,减的是他絮叨的重复——对工作的喜爱。译文不仅简练,还更能表达Wang 此时此刻所思所想。

五、结语:

以生态翻译学为视域剖析纪录片字幕翻译,探讨《美国工厂》翻译方法,对于改变字幕翻译者在实践中的主观意识,提高字幕译者的翻译水平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有贾岛推敲成诗,翻译这门语言的艺术,也需要译者从不同角度不断思考,根据合适的翻译理论,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锤炼出合格甚至优秀的翻译成品。根据影片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多维角度综合考量,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不仅要合理进行语言转换,还应当有意识地去契合语言特点,取舍文化内涵,传达交际意图。译者的这种有目的性的、主动的语言整合行为不仅有助于升华死板的直译,提高译文的受众接受度,还可以破除文化壁垒,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通过《美国工厂》的字幕翻译管中窥豹,望更多翻译工作者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不负文化架桥者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

福耀字幕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曹德旺:曹晖“从头到尾都同意接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福耀玻璃可提高分红比例
福耀定力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