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谢氏喉针喉药治疗梅核气顽症的临证经验*

2020-02-11胡启煜谢强黄冰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京210023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6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南昌330008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谢氏合谷针法

★ 胡启煜 谢强 黄冰林***(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 210023;2.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6;3.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 330008;.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梅核气为中医学之传统病名,病名直观地表明了该病临床主要特征似“梅核堵塞咽喉”,病因病机以“气”“痹”为主。梅核气为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成年女性为高发人群,不少患者数年难愈。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性增加和生活节奏加快,女性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难以释放,故该病的患病人群以及年龄范围明显扩大,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

谢强教授系江西旴江医学谢氏喉科流派第六世传承人,传承家学及魏氏针灸,为全国第三至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临床40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旴江谢氏“喉针”“喉药”临床风格。笔者师承谢强教授多年,体会到老师综合运用喉针(上补下泻针刺法)、喉药(内服解郁消核方)治疗梅核气经年顽症,临床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现将其经验总结于下。

1 梅核气的病因病机特点

梅核气,是指妇人咽喉中感觉异常,西医学称之为“咽异感症”“癔球”,表现为咽中如梅似球、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一种常见疾患。咽异感多在空咽时明显,咽食时反而无异常的感觉。本病以成年人,尤其是青壮年女性为多见[1]。病人咽异常感觉,一般多集中发生在咽部和颈部正中线或其一侧,多在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水平[2]。古今医家多以半夏厚朴汤为代表用方治疗梅核气,且对于梅核气之病因病机以痰气互结学说为主流观点。当代大多学者对于梅核气的治疗亦是从行气散结、化痰利湿等方面着手,结合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治疗。

2 旴江谢氏喉针、喉药结合法治疗梅核气

2.1 喉针 旴江谢氏喉针法是老师临床治疗梅核气的首选方法,针刺所选主穴——合谷,应穴——廉泉及咽安2号,针刺时采用上补下泻的手法,留针20 min,每周治疗2次,4周为1个疗程。

2.1.1 咽安2号取穴法 咽安2号穴,为谢强教授经验穴,位于颈侧下颌角前下方,距下颌角向颈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2.1.2 上补下泻针刺操作方法 “上补下泻”针刺法,首先取距离病灶(咽部)远端的下部手的腧穴——合谷为主穴,以提插为主并且结合捻转,较强刺激,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10 s,以激发经气;然后取靠近咽部病灶周围的腧穴——廉泉、咽安2号穴为应穴,针刺时针尖向口咽部斜刺0.5~0.7寸,手法宜轻,进针宜浅,弱刺激,留针期间不行针以应答主穴,从而使经气上下呼应。

2.1.3 喉针采用上补下泻针法机理 上补下泻针刺法为旴江明代李梴所大力倡导,属“异穴补泻”针法,具有取穴精少,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尤其适于治疗人体上部眼、耳、鼻、咽喉五官清窍疾病。该法治疗时以上病下取、穴分主应为治疗原则,下部未病者为主,上部病者为应;先针主针,后针应针[3]。主穴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可调理头面经络之气,为治疗五官疾病之要穴。李梴在《医学入门·卷之一·附:杂病穴歌》指出:“头面耳目口鼻咽牙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应穴廉泉,为任脉、阴维脉交会穴,位于喉结上方;咽安2号穴,位于下颌角下缘至颈前侧部区域,属阳明经循行部位,针刺可有效调动阳明经之气血。老师认为,先针刺合谷穴,较强刺激该穴以激发经气,并起到有效转移兴奋灶的作用,让下部的合谷穴形成一个新的较高强度的兴奋灶,使上部咽腔的兴奋度减弱,以缓解咽异物感;然后,针刺咽喉患处周围之廉泉、咽安2号穴以应答,如此病灶处的兴奋度下降,各种堵塞感、异物感、蚁行感、痒感等异常感觉也会随之渐渐消失。通过针刺应穴——廉泉、咽安2号,通络散结,舒利咽喉,对于咽喉部神经咽丛、喉上神经内支等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进而缓解咽部异常的不适感,从而治愈梅核气[4]。

2.2 喉药

2.2.1 喉药选用谢老师经验方 解郁消核饮 (红参6 g,当归12 g,广木香10 g,赤芍药10 g,郁金10 g,柴胡6 g,五味子6 g,代代花6 g,炙甘草6 g,柿叶6 g,橘络6 g),煎煮,每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5]。

2.2.2 喉药方义 老师喉科疾病用药谨守:一个核心(养阴护阳)、两个原则(理气化痰、活血散瘀),喉口清窍,用药轻灵,临证用药,引药为导。他认为梅核气患者临床以肝郁脾虚、气郁痰凝血瘀为多见,病程少则数月,多则经年,人体之正气耗伤,咽喉失养,治疗首当补气以护阳,方能使气血津液上奉滋养咽喉。故本方以红参为君药,鼓舞阳气以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利养咽喉。臣药有四:当归,入肝、脾、心经,尤适用于本病之女性群体,可补血、活血、调经、散瘀、消肿、止痛;赤芍,独入肝经可清肝火,除血分郁热,以达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五味子,味酸甘而益气生津,性温而润以宁心安神;代代花,行气宽中,化痰消食,舒利咽喉。佐药有四:柴胡,疏肝解郁;广木香,既可协助柴胡疏理肝胆,又可行气健脾;郁金,入心、肝、胆经,可解郁理血,行气利咽;炙甘草,利咽喉、调和诸药;四味佐药发挥行气之余,尚能疏肝健脾,活血止痛。使药用橘络,用其清轻上达之性以行气化痰通络;柿叶入肺经,作为引药以引导众药上达咽喉,使得药力集中,加强药效。若伴有失眠多梦,可用合欢花10 g、夜交藤10 g,以解郁安神;若见脉涩、舌下瘀点明显,可加红花6 g、桃仁6 g;若胸闷、咽中痰黏堵塞感,可加全瓜蒌10 g、竹茹10 g等,临证根据不同兼证以灵活配药,因此本方可达益气解郁、通络利窍之效。

3 临床验案

李某某,女,37岁,2019年9月7日初诊。主诉:咽中异物梗阻感3年余,饮食无碍,每遇情绪不佳时即觉咽中如棉絮团住,严重时觉胸闷,呼吸不畅,憋气难耐,常年抑郁不宁。偶有口干,口不苦,时常有焦虑感,喜唉声叹气,纳差,夜寐尚可,二便平。检查:咽腔黏膜稍暗红、湿润度不足,咽后壁淋巴滤泡、舌后根扁桃体稍有增生,会厌色如常,声带边缘整齐,闭合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梅核气,证属肝郁气滞、经络痹阻。治法:益气解郁,通络利窍。治疗:先采用谢氏喉针法——“上补下泻”针刺法,首先用泻法针刺合谷,患者有强烈酸胀感,以患者能承受为限度;再用补法针刺咽安2号穴、廉泉穴;留针期间在合谷行针3次,每次约10 s,留针20 min。每周2次。取针后,咽中异物梗阻感缓解明显。接着根据辨证选用内服药方:解郁消核饮加减(红参6 g,当归12 g,赤芍药10 g,五味子6 g,柴胡6 g,广木香10 g,郁金10 g,党参10 g,炙甘草6 g,橘络6 g,柿叶6 g),7剂。

2019年9月14日二诊。主诉:咽中异物梗阻感、胸闷憋气减轻,胃口较前佳,焦虑情绪缓解。检查:咽腔黏膜淡红湿润,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弦细。治疗:继续喉针、喉药(守上方)治疗。

2019年9月21日三诊。主诉:咽中异物梗阻不适感已无,心情颇佳。检查:咽腔黏膜淡红湿润,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治疗:停中药。继续喉针法治疗2周,以善其后。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告知未有再复发。

4 结语

老师认为,梅核气发病多起于情志不畅,进而气机郁结,肝郁脾虚,气郁痰凝,痹阻经络,上逆于咽喉,咽腔经气不畅而为病,故施治当选即刻可缓解症状的喉针法,舒利咽喉经气,有即刻缓解咽异物感的作用,以获取患者信任感及树立对于该病治疗的信心,方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旴江喉针是旴江古代应用于治疗喉科疾病的专门特色针灸法,是由谢氏喉科传承明代旴江南丰李梴《医学入门》首倡的异穴补泻法中的“上补下泻”针法衍变而成,其发展了内经“上病下治”之旨。老师临床始终坚持古法,倡导喉针,此法操作简便、取穴精少、取效迅速,同时配合喉药——解郁消核饮,该方可健脾疏肝、解郁利咽,针药结合显著提高了梅核气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谢氏合谷针法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谢三宾小议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