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020-02-11蔡萍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专业

蔡萍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4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张,加之相关现代化基础配设的日趋完善,使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这种教育规模的扩张依托于国家层面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受到社会因素对于专业艺术人才需求的影响,而我们也更应认识到,规模之下的现代高校艺术教育质量,也开始出现下滑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基于此,我国各艺术院校亟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施以改善之策。

顾名思义,所谓可持续发展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提下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倡导培养目标、教学组织与实施、办学模式上的有机统一,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从而助力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将就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潜在弊病,以期能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导向下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找出可行之策。

一、现阶段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生源质量和艺术素养良莠不齐

归根结底,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飞速崛起,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催生了大量诸如动画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在内的多项美术性边缘学科,自然也就带动了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张;其次,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广告业、动漫业等产业领域市场的日趋明朗化与良好的上升前景,为高校美术类专业创造了更加宽泛的市场机遇及艺术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因此,面对被极速撕裂的人才缺口,我国各高校为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积极采取扩招政策,逐步放低招生门槛,扩大招生规模。据统计,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中,近八成以上的院校均设立有艺术类专业,其门类多集中于实用艺术专业领域。随着这些学校的扩招,大量生源涌入其中,数量上的压力使得整体生源质量被迅速拉低,当中少数学生甚至不具备相关绘画造型基础及基本的艺术素养。此外,还有一部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类专业,仅是想通过该渠道来获取相关的大学文凭资格,而发乎于艺术本身所招来的优质生源却少之又少,生源质量出现极度失衡的现象。

(二)专业师资储备匮乏

虽然我国近八成以上的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设计专业,但就目前相关专业师资储备力量来讲,仍处于较为匮乏的状态,对应资金投注力度也无法有效满足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发展需求。而对于有关问题的解决,多数高校采取的应对之策是选择通过挽留自身院校所培养出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继续留校任教,抑或是学校方面直接对外邀聘其他艺术设计院校的优秀毕业人才担任教师。按照当下普遍的高等院校任教资格要求,教师任职需要至少满足硕士以上的学历,因此,这部分教师在学历方面多具有高度优势,但对应的,其职称会相对偏低,在教学经验、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较为薄弱,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教学水平也就略显青涩;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则是出于应急考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或是自学的方式,由美术专业临时调转任职艺术设计专业,该部分教师大多不具备系统化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背景,也缺乏相应的艺术设计实践经验,无法有效承担艺术设计教学职责。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不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所采用的课程设置模式多为“2+2”或“1+3”的形式,侧重于对基础教育的夯实,而间接屏蔽掉了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特性与规律,使得专业课程不够突出,造成“专业不专”的教学现象,此外,不同科目之间的关联性也十分微弱。艺术设计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代技术、文化、管理知识的有效集成,学科内容跨域性极广。而在当下现行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招生制度中,学校往往更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特长的考量,对于文化课方面的准许门槛则相对宽松,导致文化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被搁置、冷落,基于此,过分注重艺术表现成为当下多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共性弊病。单就艺术设计教育来讲,我国在创造性教育方面的倡导时间也并非一时三刻,然而就结果来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仍是停驻在传统的技法教育之上,诸如素描、色彩、构成、字体、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等,少数学校院系在技法课程的课时铺排上甚至超过总课时的80%,如此紧密的课时设置,自然就会挤占其他社会、自然、人文学科的课时规划,最终造成学生图绘能力、模仿能力偏强,而个人艺术素养、创造性薄弱的失衡现象。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对应的评价、监控体制上,同样没有兼顾到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特性与规律。

二、以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学生艺术文化教育

在现行招生模式基础上,学校方面应适当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衡量标准,加强艺术文化教育力度,完善并丰富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深度,锤炼学生人文素养,从而树立更具艺术高度的文化理念。现代设计的范畴,不仅囊括了对专业知识的解读,更牵涉到对多领域综合学科内容的归纳与整合。所以,培育综合文化素养,能为学生艺术设计提供不竭的创作灵感,赋予学生更独特的艺术品位,对学生的作品设计成效有间接的映射作用。艺术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性渠道,能有效丰富艺术类学生在文史、哲学、宗教、民俗、经济、社会、心理学等各学科之上的认知,协助学生培育出更具高端艺术气息的个人素养。

(二)构建产、学、研共融共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是对实践、教学融合模式之下的深化延展,高等院校应积极加强学校同社会企业、单位机构之间的有效协作,双向培养,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多方位融合的新时代教学目标。而对于艺术设计来讲,该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各艺术高校加快建立艺术设计教育同生产实践之间的有效性链接,在保证原有教学品质的前提下,以教学之蕴塑造科研、生产人才,以科研之势引导教学、生产发展,以生产之基奠定教学、科研物质之源,拉近教育同企业、市场之间距离。让专业艺术设计教师果断融入企业一线,以身作则,将企业最先进的理念、知识引入课堂;或是诚邀企业优秀设计师入校讲授设计经验,通过商业实践的方式,推动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更进一层。

(三)提高教学课程课时比重合理性

关于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规划,可以大致将其设置为三个部分,即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对于当中的后两项内容,学校应予以着重强化。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规划中,多数学校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同其他两项教学在课程安排上主要呈8∶1∶1的形式,而在新型的艺术表现型、创造型教育背景要求下,可转变为4∶3∶3的比例结构,适当增加实践、技能教学比重。

(四)教与学的弹性互动有效保证设计教育质量

新时代下的教与学从来都不局限于一种定性化的固式流程,相反更强调一种弹性化的、赋予创意灵感的空间范围,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式创作来达到双赢的目标,既有效锤炼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最大程度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借助专项技巧性的组织教学,指引学生树立全方位的视野观,切换不同知识层面来拓展思考的全面性,从而探索出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辅以迁移、分解、转换等教学手段,通过远观、错位视角之间的有效转换,帮助学生全面、立体化地观测空间形态中所富含的创意表现,让学生能更加明了、准确地捕捉到设计形态的核心所在。此外,还要把握好各学科知识同思维方式之间的交融度,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与创造可能性,培养学生更具灵活性、独立性的思考能力。

三、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成功与否定性于“人”之上,而后再具象化于人的作品之中,因此,在教育背后,怎样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当今时代所赋予设计的含义,已经远不是一项技能所能涵盖的,设计理念代表了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生活态度的缩影。新时代的迁移不断推动着社会性质从传统能源物质导向的工业社会,向着现代科技、文化、环境等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导向的信息社会过渡,一系列新型材料、工艺的衍生与使用带动了艺术教育发展走向一个全新、未知的层面,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新难题,复杂化的背景使得新时代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也更趋多元化,例如人文精神饱含度,专业技术熟练度、学科知识储备量等这些综合能力的体现都是评判艺术设计人才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同样,也只有综合能力足够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方能在其作品中有效协调现有资源、环境等各项客观因素,做到统筹调度、高效利用,实现其与人、与社会乃至与自然的和谐与相融,即通过对人才可持续能力的挖掘,完成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追求。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