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课程微课化的现状与推进策略

2020-02-11张晓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类受教育者教学方式

张晓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00)

一、国外文学类课程微课化的发展现状。

由于外国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比较早,因此这些国家的文学类课程微课化是发展的比较好的。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微课资源网站,例如:Teachers tv、In-time、可汗学院等等,这些微课程中都涉及了文学类的理论课程。并且一些国外的著名大学也推出了很多的微课程,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关于文学类的微课程。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来,基于强大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国外微课程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文学类的微课程相对来说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文学类课程的微课化没有前景,而是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文学类微课程一定会紧跟微课程的发展步伐,慢慢崛起。

二、国内文学类课程微课化的发展现状。

1、课程微课化模式受到教育部等各方的重视。

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创新的今天,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副部长就在讲话中肯定了微课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是一种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巧妙融合。随后各省市纷纷举行了各种微课程比赛、成立了一些微课程联盟,例如:上海同济大学成立的职业教育微课程联盟。随着微课程被人们熟知并重视,文学类的微课程也纷纷涌现。例如:宁波大学胡泽球的《故事和情节》,这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学类的微课程教学范例。总之,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到各大高校,都对文学类课程的微课化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这给了微课化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和一个很好的起点。

2、文学类课程的微课化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受众比较多。

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被教育者,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知识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成功的。微课化的教学方式类似于碎片化阅读,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在自己想学习的时候进行学习,这对于学业繁忙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综上所述,文学类课程的微课化为学生节省了许多时间,赢得了更多的碎片化学习的时间,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和应用。

3、科学技术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硬件设施逐渐完备。

众所周知,微课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输,还需要有最基础的拍摄设备。自20 世纪90 年代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对于所有硬件设施的需求,能够做到快速录制视频、随时录制视频、完整保存视频、快速传输视频等等。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造福了各个领域。在微课程领域,它为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创意的、各具特色的微课视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是文学类微课程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上是我国的文学类课程微课化发展的比较好的一方面,应该积极保持这些好的现状。但是对于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文学类课程微课化也存在这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并探寻解决他们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学类课程微课化的发展。

三、文学类课程微课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形式,忽视对于文学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

目前来看,文学类的微课程比赛发展的如火如荼,甚至有许多微课程作品都是为比赛而生的,是为了获得某些荣誉。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很不健康的,因为不管是微课也好,现实中的学科课程也好,都应该是以提升被教育者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为比赛而生的微课作品只是适应了比赛的要求,是流于形式的一些课程,并不会对文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这种文学类微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也不会对完善文学理论体系有任何帮助。

2、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文化类微课多而混乱。

由于目前的微课化教育模式刚刚起步,相关部门对于其管理经验不足相对,导致许多视频观看软件上的微课程鱼龙混杂,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想要在众多文学类微课程中找到一篇有质量、有高度的教学视频是很难的。甚至有些微课程漏洞百出,向学生传输错误的知识和理念,如果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得不到管理和制止,对于微课程领域来说就是一个绊脚石。因此,要想促进文学类微课程更好地发展,相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

3、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

文学类的课程不同于理科类的课程,理科类的课程只要是能够让学生听懂并应用就是成功的,但是文科类的课程目的不是让学生们听懂,而是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产生深层次影响的前提就是要做到生动有趣有内涵,要想讲的有内涵和有趣是需要很好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很难在讲解中讲的出彩。微课化教学不是面对面的教学,对学生起不到很好的监督和现场影响的作用,没有创新性的教育内容更容易使听众们走神,有可能都达不到现场教学的效果。产生这样的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学类微课程的创新性还不够,讲解方法和内容千篇一律。

四、文学类课程微课化的推进策略。

1、重视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不要做流于形式的微课教学。

文学类的知识看似都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其实不然。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展文学类的课程也有其思想理论体系,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不然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举一个例子,就像学生学习古代社会的发展历史,学生只学习表面,因此只能够记住了朝代的更迭顺序和更迭的直接原因,但是不能认识到朝代更迭的深层次的复杂原因,历史学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就能够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其他历史故事。文学类的微课程应该提高它的深度,不要只是为了比赛而制作微课作品,在制作微课之前必须要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即传播真实的文学知识,传播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或者改变。

2、加强对于文学类微课程的管理,提高其总体质量。

针对于现在文学类微课程鱼龙混杂的现状,相关部门必须要出台一些政策,或者制定一些措施对这种状况进行管理。例如:首先对于那些漏洞百出、低质量的微课程要进行适当的清除,防止这些课程对被教育者产生误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审核力度和审核严格度,对于不符合教学标准的文学类微课课程一定要坚决制止,不能让他们误导受教育者的思想。最后要积极鼓励高质量的微课视频的发展,例如对于一些质量比较好的文学类微课进行宣传表扬,让更多的受教育者能够了解到并且通过这种高质量的微课进行深入的学习。

3、鼓励文学类微课视频进行创新,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虽然现在有些微课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但是也并没有做到能够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原因就在于这些微课视频的内容是差不多的,而且都没有创新性,听起来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针对于这种情况,进行创新是唯一的道路,要想做到与别人不同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对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变。首先应该提高微课教学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因为只有心中有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够将课程讲的有深度,有了一定的深度之后自然就与其他教师的课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异。仅仅这一方面是不够的,还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例如要注重与线下学生的互动性。这是许多文化类微课视频没有做到的,很多人认为线上线下很难实现互动,而且微课教学面对的是如此多的听众,互动起来是非常难的。其实不然,例如就可以通过发弹幕的方式与线下的学生们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对于受教育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这些都是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这就是微课教学形式的创新。如果一个微课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做的很好,将有趣丰富的知识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展示给受教育者,这样的文学类微课就是一个成功的微课。

4、正确认识文学类课程微课的地位,不要夸大其作用。

微课课程与传统的面对面课程教学相比,有自己的优点,例如:节省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资源广阔等等。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例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与听众的互动性比较差、制作微课的目的复杂多样、深度和广度不够等等。这些缺点和优点表明微课课程与传统的文化类课程是互补的,是并存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抛弃,二者共同使用才能够做到长善救失,才能更好地服务听众。因此,绝不能被现代信息技术蒙蔽了双眼,更不能认为技术先进的一定是好的,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文学类微课的地位,不要过分的夸大其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

通过分析文学类微课的现状可以看到其发展既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又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认识到提高文学研究的深度是文学类微课程存在的基础,对其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是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广大教育者应该积极地进行文学类微课的创新,争取让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开心。

猜你喜欢

文学类受教育者教学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学类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