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
——以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
2020-05-20许戈魏旻
许 戈 魏 旻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一、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现状
数据分析对比选取了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规模较大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自动化学院进行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数规模对比。同时按年份纵向对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人数占比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对近五年(2013—2017 年)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出国交流数据的纵向分析得知: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出国交流总人数为153 人,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总人数为19人,仅占全校研究生出国交流人数的12.42%。以同期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及经济管理学院数据进行比较: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总人数为65 人,占全校研究生出国总交流人数的4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出国交流研究生总人数为31 人,占全校研究生出国交流总人数的20.3%(如图1 所示)。
按年份(2013-2017 年)对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人数进行纵向数据分析,2013—2017 年毕业研究生的人数分别为145 人、147 人、150 人、150 人、159 人,在此期间出国交流的研究生人数分别为0 人、2 人、6 人、5 人、6 人。占年级人数比分别为:0%、1.4%、4%、3.3%和3.8%。五年来,自动化研究生出国交流人数总占比为2%。而同期的通信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及经济管理学院,其总占比分别为3%、3.7%和4.3%(如图2 所示)。
图1:2013-2017 年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人数占比
图2:2013-2017 年重庆邮电大学部分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人数总占比
2.从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上分析
2013—2017 年,自动化学院参与国际交流研究生共计19 人。其中12 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5 人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2 人参加国外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绝大部分研究生属于短期的国际交流、学习。且研究生国际交流的范围集中在美、德、韩三个国家。
二、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问题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知:目前,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人数规模少、增速缓慢、国际交流面窄。国际化教育的持续性差且教育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认知水平低。
研究生自身缺乏对国际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接受国际化教育、参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主动性不强。在校期间,研究生缺乏系统、全面的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的引导与培养。所以,就目前而言,研究生的素质与现阶段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2、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载体少、灵活性不够。
当前,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及培养停留在国际学术交流、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交换生等层面。缺乏长期的、可持续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平台。极大限制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人数规模。另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目前还尚未形成方式多样、畅通成熟的国际交流、合作通道。
3、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保障政策及评价机制缺失。
学院关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保障政策缺失,进一步限制了研究生出国交流的步伐。从而无法充分调动研究生主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同时,国际化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不仅导致学院无法全面掌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且丧失了指导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
4、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周期短、效果不理想。
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参与的国际交流项目多为短期的学术会议。对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程度不深,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短期的国际交流项目无法从深层次上给研究生带来影响。探索搭建周期长、效果好、质量高的国际化教育平台显得尤为迫切。
三、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对策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研究生缺乏国际化教育的认知能力、缺乏长期、灵活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强在政策、平台、课程等方面的建设显得迫在眉睫。
1、制度设计,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制定并逐步完善《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出国交流管理实施办法》,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普查自动化学院意向出国交流研究生的需求。在最大化满足其共性需求外,解决个性化需求问题。切实做到以政策为保障,尽力解决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的后顾之忧。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可能。同时,探索将研究生出国交流经历纳入学院研究生评奖评优的体系,进一步调动研究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积极性。
2、平台搭建,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供重要载体。
首先,寻渠道、找通道。加强与多国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打造符合共同利益诉求的国际科研平台。高水平、高效的国际科研平台建立,为实现大批量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供可能。其次,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探索联合办学、国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交换生等模式,为学院研究生能够接受长期国际化教育创造条件。最后,鼓励学生本人主动承担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参加国际间的论坛及学术会议。
3、提高认识,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供思想引领。
当前,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缺乏对本专业国际化教育培养重要性的全面认知。且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主观意愿不强,急需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对其在国际化意识、视野、思维方面的全方位引导与培养。通过邀请国外学术专家开设讲座、交换生归国座谈会、国际间科研合作等形式。在使研究生接触国际前沿专业知识的同时,打破了其固化的传统思维,建立研究生的国际化思维,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国际化意识。
4、课程建设,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自动化研究生接受的国际化专业课程教育力度小、程度低。学院开设的国际化专业教育课程仅有优化理论和最优控制(双语)一门课程。要想达到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素质及能力,完成与国际化发展轨道相匹配的目标。就必须在教学课程、项目实践等研究生重要培养环节融入国际化培养所需的相关知识。强化研究生的对外英语水平,为未来国际化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评价机制,保证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指导价值。一方面,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帮助学院全面、及时了解国际化教育中不断产生的新矛盾、出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指导学院结合新变化、新情况,不断修正、完善国际化教育的体系建设,为合理部署、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学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
国际化教育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应加快在制度设计、平台搭建、思想引领、课程建设、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框架构建。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