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融入高校动漫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0-05-20林懿
林 懿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40036)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血脉延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和艺术追求。我国民间美术包括了:绘画、雕塑、戏具、刺绣染织、剪纸、玩具、纸扎灯纸、服饰、家具器皿、编织等造型艺术,是由劳动人民创作,丰富人民生产生活与民间风俗活动的应用型美术。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间美术应用广度不断扩大,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强了对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民间美术与文化资源发展,增进对民间美术的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提高了社会对民间美术产业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意识。
动漫设计与民间美术在艺术表现与融合中有足够的可能性,动漫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做到艺术融合与文化传承,这是动漫创作人应该肩负的责任,也是动漫创作人对我国传统艺术的血脉延续与传承,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认识到民间美术对动漫专业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我国动漫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戏剧纪录片《定军山》在北京前门大观楼放映,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民间艺术就此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看了美国动画家麦斯·福乃克兄弟制作的动画片,萌生了制作动画的想法,开始探索民间艺术走马灯、皮影戏和西洋镜原理,开启了中国现代影视动画的大门。1945 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参考了大量的民间美术和民间戏剧元素。新中国成立后,动画创作环境相对稳定,动画作品也开始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表现民族艺术的美学价值。1957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制作动画片的电影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发展坚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不同艺术的表现风格,开创出一批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民间艺术、历史传说、文学故事等题材,如剪纸风格动画《金色海螺》、木偶动画《孔雀公主》、水墨动画《牧笛》等优秀作品,第一部彩色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借鉴了戏曲脸谱艺术,哪吒的造型则借鉴了年画里胖娃娃的形象,这些动画作品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形式几乎都是源自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在中国动画早期发展道路上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2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布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皮影动画《张飞审瓜》、水墨动画《山水情》、剪纸风格的系列动画《葫芦兄弟》以及根据民间谚语改编的动画《三个和尚》等优秀作品。在此时期,中国风格的动画影片在国际上频获嘉奖,中国美术电影在国际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学派”,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动画片自成一格的民族特色。同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过不断地发展,集中了一大批动画制作精英人才,如万世兄弟、特伟、严定宪、钱家骏、张光宇等动画大师,他们大多受中国古典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有着良好的艺术涵养和艺术追求。人才,在中国动画历史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在当代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民间美术很难单独呈现在动漫设计的画面中,传统的艺术形式无法承载多元的设计理念,动漫不能将民间美术中的造型和色彩盲目照搬运用,但其艺术价值与艺术形式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利用,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篇中的服饰设计就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进行重新设计,红色的披风夸张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了大圣的侠义与血性,孙悟空胸前盔甲上的花纹和双肩盔甲运用了以虎头为主的饕餮纹,开篇的孙悟空形象和反派“混沌”的形象参考了戏曲脸谱元素,孙悟空的整体造型完全区别于《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糅合了戏曲脸谱、壁画、年画等民间美术元素,戏曲味十足;50 年后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采用了先进的3D 技术,50 年的社会发展、文化融合、科技进步,使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形象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此时的观众也不只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而是走进视听体验感更强的现代电影院,时代的进步改变着观众对艺术和文化的体验感受,优秀的中国动漫作品,其中华文化艺术精神仍然会保留其中。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构成了多元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动漫设计应该将传统和创新两者融合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
三、民间美术如何应用于高校动漫专业教学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中国动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受到了日美动漫的影响,出现了动画创作人才缺乏、动画作品竞争力差的断代现象。到了21 世纪,中国高校艺术类院校和动漫相关专业迅速增加,动漫人才的培养转向高等教育。在信息、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针对动漫专业人才培养,高等院校任重道远。在学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时候,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学生不仅拥有较强专业技能,而且还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继承和发展,这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与推广,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深远意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民间美术与动漫设计同为造型艺术,它能快速有效地融入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课程教学引导
动漫设计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专业,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技术能力,还要求具有丰厚的艺术底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不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还应该重视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将动漫专业的教学片面的停留在技能培训,而轻视对艺术认知和艺术涵养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比如在《动画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加入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在《动画名片赏析》的课程中,拓宽对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影片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影片的创作背景和美学价值;在《素描》与《色彩》课程中,加入例如“皮影造型与色彩研究”、“年画造型与色彩研究”、“脸谱色彩研究”与“剪纸色彩研究”等民间美术相关的造型与色彩体系内容,把民间美术融入从专业教学中,形成特色课程,在民间美术与动漫设计教学中寻找结合点,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发展。
2、活动促进教学
活动促进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深度参与活动是最有效、最深刻的教学方法。特邀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进行讲座交流;带领学生参加非遗博览会,通过博览会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弘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教学采风活动中,实地考察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如戏曲、皮影、剪纸、年画、羌绣、蜀绣、唐卡等,与民间艺人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体验。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具有程式性和稳定性,这源于民间文化的血脉传承,这种造型和色彩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在考察学习后,指导学生将民间美术元素结合动漫元素进行艺术再创作,形成动漫设计独特的美术风格,例如:创作具有戏剧风格的动画角色造型、具有年画色彩风格的插画设计等,采风活动和实践课程结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汇报展览,通过展览呈现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内容,开展民间美术与动漫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热情。
3、专业实践创作
工作室教学带动学生艺术创作,通过组建民间美术动画创作小组,进行动漫作品的目标性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兴趣爱好,指导老师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创作引导,指导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在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创作中。如图1 所示,《茶·记》这部水墨剪影风格的作品,该片故事情节以西汉年间雅安蒙顶山种茶始祖吴理真与羌江河神之女的爱情传说和种茶故事为蓝本,采用水墨和剪影结合的形式作为该片的美术风格,作品充分融合了民间美术的特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剪纸风格的动画短片《年时》(图2)参考了四川广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胜剪纸的造型元素,以动画人物造型为设计基础,以十二生肖为题材进行内容创作,将民间美术剪纸的艺术风格融入到了动画创作中。除了通过对民间美术风格的借鉴以外,以民间美术内容为题材,也是动画短片创作的方向,非遗宣传动画《四川非遗系列动画》以MG 动画为创作形式,是以锦城蜀绣、川剧变脸、武胜剪纸、阆中皮影、绵竹年画、泸州油纸伞、自贡彩灯、成都糖画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进行创作,该系列动画片已于2019 年2 月受邀在四川广播电视台旅游文化频道春节档滚动播出。
图1 动画作品《茶·记》
图2 动画作品《年时》
动画短片《茶·记》《年时》《四川非遗系列动画》不仅在内容和美术风格上充分以民间故事和民间美术为创作基础,民间美术题材运用于动漫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是笔者在探索民间美术融入高校动漫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
结语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对当代文化的多元性,高校动漫专业教学实践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动漫专业的学生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以及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学生可以从民间美术中寻求创作灵感和实现艺术本土化的传承。回顾历史,我国民间美术已然成为中国动漫的艺术标签,民间美术融入高校动漫专业教学是民间美术、动漫教育和文化传承服务于创新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高校动漫人才培养和中国动漫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