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的传承机制研究

2020-02-11王逸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关中地区鞋垫

王逸豪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机制是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承方式方法。学界普遍认知下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有三种,分别是家族制传承机制、行业制传承机制和社会制传承机制。传承机制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速度、广度以及寿命,研究传承机制能对我们更加科学地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基础。

一、陕西关中刺绣传承机制的调查分析

根据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历史上的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在民间分布广泛,无严格的门派界限,多以自然村庄形成群体,其技艺的传承也无明确的师承流派关系,是典型的农耕技艺传承的方式。手工艺人都是自幼受到母亲、祖母的口传手教、长期耳濡目染,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指教传授,技艺高超者一般被称之为“巧女”,巧女的作品多在当地以样版方式流传并被学习模仿,没有明确的师徒关系,自然地代代相传。严格意义上是家族制占绝大多数,传承方式为母传女,无男性传承,但是和传统的家族制传承不同的是,其没有流派界限也不完全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传承,不存在传内不传外等宗族性质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传承谱系,大致可分为一二三代的民间艺人。

第一代民间艺人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他们大多从小就受到家族内的老人传授技艺,并且没有什么文化素养,但是作品风格纯正朴素,且工艺精美,初代刺绣手工艺代表有千阳李爱姐、凤翔柳玉省、陇县的李忠娥等。

第二代民间传承人出生于20世纪50到60年代,她们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爱好的影响学习了绣艺,比之初代民间艺人,具有初中或者小学的文化水平,同时在文革结束后的县级、乡级文化站的组织领导下,拜入第一代传承人门下学习绣艺,参加开放式的交流互相提高,同时在不断的交流中于现有作品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技艺以及技巧得到了发展以及优化,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且会有组织地参与对外展览。代表传承人有千阳的吕让果、凤翔的冯芮爱,陇县的陈美娥等。

第三代传承人就是主要活跃在当下的,出生于20世纪70到80年代的年轻代工艺人。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为初高中水平的返乡务农者,并且受到了初代及第二代手工艺传承人的短期培训,但是相对缺乏过硬的基本功,存在传统审美意识弱的弊端。但第三代传承人所具备的优势就是商品意识强,制作作品与市场衔接较为紧密,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她们会选择办展览、办培训、开公司和工艺品店来更好地提升自身产品的价值,凤翔的冯诗雨和她创办的“诗雨刺乡工艺店”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利用商品经济给传统的手工艺带来了新的生机,输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也给最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下的鞋垫刺绣艺术的传承机制以行业制为主,家族制为辅,但是家族制的出现时间会更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出现了社会制的传承,但是由于市场问题以及资金问题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大部分地区又重新退回到行业制传承甚至是家族制的传承,无严格的门派界限,多以自然村庄形成群体,其技艺的传承也无明确的师承流派关系,面临逐渐消失的境地。

二、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具有长时间发展历史的传统民间工艺,能够发展至今都存在着其与社会相贴合的因素,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导致它的传承机制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并且生存状况不佳。具体遇到的问题如下:

(一)从艺人数不足

在整个社会环境角度来看,接受了完整传承的手工艺人人数越来越少,青年的学习者人数稀少,从业人数的减少随之带来的是鞋垫刺绣工艺的种类、纹饰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随着社会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普及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强烈撞色的鞋垫刺绣艺术逐渐地远离了当下的主流审美趋势,除了陕西省境内的极少数乡县外,几乎已经退出了舞台;同时在民间艺人的创作方面,大多数是对固有的纹饰组合以及搭配进行模仿和沿袭,缺乏作品的创新以及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创新,即使出现了创新的元素或者概念,也只能在小范围内缓慢传播,创新速度不高。而在当下,鞋垫刺绣艺术作为手工艺作品,其观赏属性是大于实用属性的,作为礼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不符合当下审美趋势极大地限制了其销量。

(二)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存在冲突

从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属性来看,传统民间工艺品具有商品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商品属性是最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是所有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动机和动力。民间匠人们通过自己的手工艺创作制作成产品,在市场上换取相应的经济收入,以此来养家糊口。其文化属性则是指传统民间工艺表现出来的信仰、情感以及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的“传统”体现在传承方式以及制作方式上,传统工艺的旧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极大地制约了集成式量产化的发展路径,但是老旧的传承方式和纯手工的制作方法是最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部分,现阶段并没有找到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二者间的平衡点,所以二者是存在冲突的,制约了鞋垫刺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压力

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作为传统民间工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都面临着压力,严重地限制了民间工艺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在供给侧方面,鞋垫刺绣艺术的供给方大多数是独立手工艺人、家庭式小作坊以及小规模的工厂企业,独立手工艺人和家庭式小作坊的主要生产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制作上,面临的问题是人工效率低下、制作者人数少带来的人工成本高以及品牌识别度低下的问题。小规模的工厂企业面临的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失去部分民间工艺传承神韵。以需求侧角度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日益下降,民间工艺逐渐会沦为陈旧民俗的象征,不再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三、陕西关中鞋垫刺绣艺术传承机制优化

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现有的传承机制是以家族制传承(母女相传以及邻里互相学习)为基础,行业制(拜师“巧女”学习)为辅的综合型传承机制,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受到了制约。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受到城市化持续扩张影响,农村土地逐渐大面积消失,广大农村地区是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的发源地以及文化力量的源泉,失去了农村基础,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将会是无源之水。第二点是受到现代沟通交流以及社交方式的制约,现代社交方式已经逐渐偏向于线上交流互动,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教学是民间工艺传承难以代替的必经过程,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的传承中存在着“巧女”教学以及邻里之间相互学习的方式,这些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又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第三点是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制以及社会制传承方式,这就意味着鞋垫刺绣艺术在现阶段的传承过程中的传承受众人数是远远不足的,并且只是依附在传统民间文化如婚俗之中作为辅助作用,最终将会面临创新不足、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而被新出现的事物所取代,进而走向消亡的遗憾结局。

传承机制的优化和改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民间工艺在发展以及前景上的问题。对于关中地区鞋垫刺绣艺术的传承机制优化,其核心就是增加学习传承的人数,利用新时期的社交模式促进传承(增加传承传播手段),扩大影响力、知名度以及文化认可度。具体到对传承机制的优化,就是保持现有的家族制传承方式以及行业制传承方式,大力摸索发展社会制传承方式。

四、陕西关中鞋垫刺绣艺术传承优化具体措施

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鞋垫刺绣艺术从业或者从艺人员的艺术以及设计基本素养,以提高刺绣鞋垫艺术的创新力以及与当下审美趋势的符合度。整合开办专门的民间工艺的培训及行业机构,不仅仅包括鞋垫刺绣艺术,还包括其他当地绣艺等,为新老手工艺艺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场地和相应的资源。同时也要加强美学和设计学素养的提升,通过艺术设计的培训,可以让从业人员更好地利用当代美术的各种技巧以及表现形式,更好的了解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将当代美术以及设计的成果融入到鞋垫刺绣之中。

整合民间工艺资源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民间鞋垫刺绣艺术所具有的乡土性优势和教育资源的先进性,让更多的艺术学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到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陕西地区的艺术设计类院校可以将鞋垫刺绣艺术,或者是其更上一级的西秦刺绣艺术融入到相关的专业学习之中,比如众多的传统民间吉祥纹饰可以为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科提供图形色彩基础元素,而近些年最成功的民间刺绣工艺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例子就是NIKE在2017年7月发布的Kyrie 4 EP中国红牡丹刺绣篮球鞋。

同时在新时期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有效地拓宽鞋垫刺绣艺术的传播渠道,并提高传播的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容易获得很好的了解,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抽象部分进行解析并推广传播。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关中地区鞋垫
关中地区李树遥感辨识的最佳时相与方法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红色鞋垫铺就小康路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我为亲人绣鞋垫
神奇鞋垫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Digitsole智能保暖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