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与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研究
2020-02-11曾祥远
曾祥远
(福建工程学院 设计学院,福州 350118)
引言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当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政策纲领,福建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明确了福建省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特别提出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设计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途径。
一、相关研究综述
相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和各级政府的促进策略,学术界早有聚焦福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理论探讨,显示出富于价值的智库成果。如余大杭等在2015年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描述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认为二者存在发展速度不均、结构失衡、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提出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加快人才培养、建设基础设施、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等对策;叶琪等于2017年运用2000—2015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数据面板,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动力要素,提出应从制造业服务化、技术自主创新、价值链提升等方面促进升级;福建农林大学课题组在2018年基于公共政策第三方评估的方法与选择机理,提出了完善制造业公共政策第三方评估的措施,以期提升福建制造业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工业设计相关研究方面,吴峰等在2017年基于SWOT的视角,分析了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成果,阐明了福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快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林伟等在2017年指出工业设计应通过自身转型发挥其在福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作用;福建工程学院科协也于2017年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趋势、政策、问题等,从宏观层面、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了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的对策。
上述研究既从经济学、管理学视角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又着重提出了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加快发展的策略建议,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从企业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而言,如何更加明确工业设计创新价值,如何把握工业设计创新方向,如何选择工业设计创新层次,如何整合工业设计创新资源等设计创新的具体问题,鲜有针对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亟待学术界进一步探索。
二、工业设计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创新理论的演进
自美国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创新”概念之后,创新逐渐成为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演化出不同的创新理论。较为典型的是源于20世纪中叶以John Maynard Keynes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以“需求中心论”为基础的“市场拉动创新”,以及源于Fanwala Bush的以“技术推进论”为基础的“技术推动创新”。前者认为创新应面对市场的需求,主要方法是以用户研究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当前需求,进而设计和开发新的产品,即“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后者认为企业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市场,而是发挥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技术主动开发新产品,从而创造新的市场,即“市场不变我也变,我变引领市场变”。
在创新理论演化的进程中,以上两种创新都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市场拉动创新”因着眼顾客的现实需求,既容易造成企业创新行为的短视,也因顾客无法评价尚未产生的创新,因而难以准确描述顾客的创新需求,在实践上也未取得良好的创新成果;“技术推动创新”往往受制于巨大的研发投入、市场的接受认可、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转化等问题,使得企业望而却步。意大利创新管理学者Verganti于2003年提出了区别于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之外的第三种创新模式,即“设计驱动创新”理论(Design-driven innovation),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创造一种新的产品语言(意义),带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进而推动产品创新。Utterback等也提出设计驱动创新发挥了整合技术、市场和产品语言(意义)的作用[9]。产品语言(意义)包含人与产品、环境与产品、生活方式与产品的关系。Verganti指出产品语言(意义)创新的内涵是对社会文化系统的探索,认为市场是包含在社会中的,提出将社会文化知识引入创新中,将产品放在人和社会文化的视角下思考,将社会文化性和技术性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从而创新有价值的产品。也就是说,工业设计驱动创新的重点是把握社会文化发展方向,通过对用户深层次心理和文化特质的挖掘,实现根本性变革的创新。
(二)工业设计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的机制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证实,产品语言(意义)的创新会深刻影响顾客的消费行为,工业设计的使命不仅是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和引导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推动市场演化和更新市场机制,以此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赖洪波2017年基于设计驱动创新的理论视角,提出通过工业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与演化,塑造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与新路径。柳冠中2013年指出制造业企业中工业设计创新活动可分为外观、原理、功能、整合集成等四种设计创新层次,分别驱动0EM、0DM、0BM等不同制造战略的企业获得转型升级的途径。可归纳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包含产品升级(外观和功能)、服务升级(品牌和商业模式)和系统升级(生态和产业链),设计驱动创新是设计价值的整体实现。设计价值体现在制造业的内在机制之中,即工业制造(产品)—营销流通(商品)—消费使用(用品)—环境保护(废品)等的“物”的产业链环节中,也体现在市场调查、用户研究、概念构想、生产制造、交互体验、商业流通、品牌管理等“产品、流程和服务”的设计生态系统之中。由此,工业设计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可概述如下:
1.对于OEM企业,运用设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生产过程的矛盾与限制,如探索优化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成本、材料供应、产品结构、模型制造与模具开发等生产环节,工业设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产品造型设计和产品结构设计,以利于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好制造的好设计”的升级目标,是从“直观层面”制造产品差异的升级创新;
2.对于ODM企业,则围绕用户生活方式探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分析造成这些需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创造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具有意义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即以“用户生存方式定义市场”,进而选择、整合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技术与需求的匹配,在“使用层面”和“观念层面”制造产品差异,达到集产品功能差异和文化品质于一体的“好语义的好设计”的产品升级目标;
3.对于OBM企业,主要是理解社会文化动态和商业机会的关系,立足企业的设计能力,分析行业特点和趋势,进行系统的消费需求研究,重新发现用户的价值主张,调整产业结构及价值链位置,发现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战略的合适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中借助“意义创新”的理念实施品牌定位,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推出系列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强化品牌的语义识别性,通过商业模式重新定义企业的品牌意义,从“体验”的层面塑造“产品”差异,打造品牌管理与运营系统,建立品牌地位,逐步实现“好设计的好品牌”的升级目标。
三、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与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
《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闽政办[2016]46号)是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依据。规划指出福建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效益滑坡,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不足,要素成本上升,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等制约因素,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基于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及其在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只有在充分把握社会文化趋势,实现“意义创新”的基础上,福建制造业企业才能从OEM、ODM向OBM转型升级。由此,对社会文化知识的挖掘和对未来社会文化模式的预测才有可能带来全新的突破性的创新。设计驱动创新理论涵盖了产品语言(意义)、技术和市场三方面的范畴,在技术同质性和市场多元化的条件下,产品语言(意义)就须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而本土化正是文化的显著特征。
(一)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看,“本土”一词与地域性有着紧密的时空联系,是特定地域上独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体系、精神思想体系和符号象征体系的总和。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脉、风土民情、习俗信仰等等,在其土地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认同感。费孝通先生把文化归纳为三个层次,即器物层、组织层和观念层,三个层次处于正反馈的关系中,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工业设计创新的文化视角看,产品语言是器物外在形态的知觉性表现形式,其必然与地域文化中的地理人文、生产模式、生活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密切相关,折射出深层次的思想意识、审美取向、伦理价值和人生态度;或者说,只有清晰地了解本土文化生态的基本结构,才能实现本土文化特征和设计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从制造业全球化融入趋势看,工业设计创新更应该凸显产品语言意义内涵的本土化,但其设计语言的表现形式强调国际化,以此体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对立统一,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福建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
经由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以工业设计驱动创新引领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探究体现福建本土化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具有突破性的设计语言创新的意义策略。
1.重视福建本土文化的设计创新价值
福建背陆向海,在历史长河中以古闽越文化为基础,演进为兼具中原文化、山林文化和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文化格局,素以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为著,尤以朱子文化、佛教禅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丝文化影响深远,拥有引人入胜的本土文化资源。游孙权于2016年整理了福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统计数据,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历史变迁阐明了构成福建多源交汇,以方言为载体,以族群为纽带,以地域为空间边界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东文化、莆仙文化、畲族文化等区域文化的成因,以及表现为不同的建筑风格、曲艺舞乐、传统工艺、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社会风尚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推进福建文化与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产业要素集聚创新,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形成“文化+制造业”的融合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建议。在产业创新实践方面,近些年涌现出许多以福建本土文化为创新源泉的终端产品。如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引领、传承文化、品质家居、缔造生活”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以设计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与传统家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其生产的陶瓷、箱包、家具、家居、服装、鞋帽等产品体现出以设计语言的差异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特点;福建味家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立足誉称“中国竹子之乡”的闽北邵武市天然本土资源,专注于竹子在家居生活中的设计创新研究和产品制造,其生产的竹材餐厨用品和家具家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安溪茶产业方面,以融合闽南剪纸艺术的茶叶包装,既保留了安溪铁观音原有的茶艺底蕴,又加入了福建省独特的本土传统文化;漳州恒丽电子集团推出的不同款型的休闲表,在表带、表盘和指针等结构和造型设计上,是以闽南系列花砖纹样为产品语言而实现的设计创新。
2.整合福建本土文化的设计创新要素
设计驱动创新可理解为对各种资源的创造性整合(Utterback,2006)。MBA智库百科认为创新要素是指和创新相关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本文所述创新要素统称企业的设计资源系统,可根据企业的边界分为内部设计资源和外部设计资源。内部设计资源主要表征为企业内部对设计的投入,如设计师团队组建、设计所需设施设备、人员工资与咨询费用等。外部资源又可理解为企业外部的社会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不难看出,上述资源系统中,唯有社会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超越性和深邃的挖掘度,福建本土文化是制造业企业实施设计驱动创新战略重要的创新要素。比如挖掘民间的题材故事、工艺美学、风俗民习、戏曲文学等,通过整合现代设计语言创造新的产品意义,如福建味家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成双成对”筷箸产品。总体来说,有两种整合方法,一是对本土文化中样式的整合,即对视觉造型元素的巧用来凸显福建本土文化特色,包括纹样、文字、符号、色彩、工艺、材质等;二是对本土文化精神意蕴的整合,即表达福建在地族群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习俗信仰、人生理想等,如“海纳百川”“爱拼敢赢”“重乡崇祖”“重义求利”“滴水穿石”等本土化民族精神。
3.建构福建本土文化的设计创新能力
Verganti认为产品设计创新中存在两种核心能力,即产品功能创造能力(技术创新)和产品语言创造能力(社会文化创新)。设计创新能力的建构源于企业对所具有的设计创新要素的整合,即企业对内部设计资源和外部设计资源整合创新的能力。在内部资源方面,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组建优秀的设计团队,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备,投入充足的资金;在外部资源上,企业首先应获得对本土文化发展趋势的定位能力,以此保证可持续的设计创意;其次是产品语言(意义)的推广能力,以此开创新的市场;第三是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以此确保产品由创意变为现实。如厦门金牌橱柜股份有限公司着力于设计创新,在构建设计能力上,从德国、意大利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和设备,指派企业高管参加工信部工业设计领军人才高研培训班,聘请意大利知名设计师Mattia Pareschi担任首席产品设计师,德国专家Erwin Wacker出任首席技术顾问,台湾厨柜设计大师陈育书为设计顾问。在本土文化趋势研究方面,委托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主持的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将本土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设计理念融入企业的创新实践,走向以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的转型发展道路,曾荣获得中国橱柜设计金奖,获批成为中国橱柜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四、结束语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强化创新引领,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设计驱动创新作为超越于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的第三种创新模式,为福建制造业转型开创了新的升级路径。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将福建社会文化发展融入工业生产体系,从而引导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值得指出的是,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并非只运用在新产品的设计上,更应在制造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中发挥作用,如营销方式(商品)、消费体验(用品)、环境保护(废品)等流程和服务的设计生态系统也可本土化。以福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科技资源为基础,以工业设计创新本土化为理念,实现福建制造业由OEM、ODM向OBM升级的品牌本土化,适应并凸显福建社会文化发展和产业特色,形成福建发展优势,最终走向跨文化和本土化交融共生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