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革命与当代艺术的互映
——数字媒体艺术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2020-02-11陈婧蔡新元张健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媒介艺术家

陈婧,蔡新元,张健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 430074)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已经熟悉不同时代的不同生产方法和工具。在农耕时代,人力劳动和自然资源是生产要素,犁具是生产的必备要件;在工业时代,钢铁、发动机、燃料和道路建设是生产的王牌;如果农业和工业时代依赖有形的物质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信息时代需要大力发展和利用数据、信息和图像等无形信息和知识资源。1948年,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讨论了信息将取代其他物质如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和工业中心的观点。香农的理论预测,社会的未来将逐渐从机械技术转向能源和信息。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创始人和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著名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生动,更具参与性的艺术表现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22年后的今天,尼葛洛庞帝的判断和预测逐渐成为现实。如今,艺术以完全不同以往的新型数字化、智能化形式呈现。

一、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悠久的历史中,艺术和技术始终紧密相连。古希腊使用术语“techne”来描述艺术和工艺,并使用相同的名称来指代工匠和艺术家:technites。他们认为艺术家与工匠一样,在创作中都需依赖特殊工具,而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以某种技艺进行造物的过程,所以修辞、算术、几何、辩证法、语法和音乐曾都属于艺术。从创作精神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神学家认为:“艺术乃是制造者心里有关制造事物的思想”,即“艺术是直觉”,“艺术是经验”;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的独立发展,艺术开始与科学技术分离,到18世纪中叶,只有音乐、文学和绘画被分为艺术门类。反观艺术史其实是技术的变革历程,在原始时代艺术以记录功能为主的象形文字出现,例如,使用精致的工具在洞穴石壁上镌刻和绘制图像。到农耕年代,从文献到印刷术,再到活字印刷术的转换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奠定了文字传播的基础,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赛克关于早期近代史中从口头方式到文献,纸的发明使人类知识、思想和文明有了飞翔的翅膀;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利用数学创造线性透视理论,从而形成视觉三维空间的图形系统,这一发展给接下来六百多年的画家带来巨大影响。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早期或20世纪中叶保罗·乌切洛的极端视角缩短,埃舍尔对变形的欧几里德空间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幻觉。17和18世纪的黑匣子在技术上将光学和镜头与线性透视的数学原理相结合。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给这种结合带来了化学技术从此彻底分离了艺术的复刻功能,同时促使艺术变革和印象派的诞生,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出现代表了大众媒介艺术的开端,成为科技、工业与媒体结合的奇迹,也彻底打破了人们对技术和理性世界涉足艺术领域的“机械复制的艺术”印象和偏见。到了20世纪60年代录像技术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艺术界勇于实验的艺术家们的兴趣,最著名的实验者就是白南准。在20世纪90年代,视频开发成为主要的艺术媒介,由于视频的时效性,它们中的大多数重新启发了人们对艺术叙事结构的探索。与此同时,数字视频制作编辑,全息成像技术,光影技术和互动界面的快速发展也开辟了艺术的新视野。这些新媒体也渗透到其他媒体探索中,例如新媒体和表演艺术装置的整合。如今,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和功能不断更新,艺术创作的自然范式、认知和概念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相互连接的出现,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海量信息图像以二进制代码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将任一图像进行处理、复制、变形或传输。“这场颠覆性的视觉变革可能比将中世纪图像和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分离的断裂更深刻,”艺术史学家Jonathan Clarity说。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从充满日常认知的模拟世界向由比特重组的数字世界的跨时代转变。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进化论”

进化论认为生物世世代代都在不断变化,其本质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并非永远不变,这种革命性思想改变了艺术家和许多其他人对身份和宗教的看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史如同树的生长,根植于科学技术的沃土,吸收艺术的阳光雨露,从一株小苗成长为今日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是基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数字化的普及,即信息收集、访问、处理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在信息时代,数字媒体已成为继语言、文本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信息载体。数字媒体艺术代表了当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类别。虽然数字媒体可以纯粹是从表面的技术术语生成的计算机,如碎片艺术,算法艺术,数字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互联网艺术,计算机机器人,机器人。或者取自其他新的数字媒介如虚拟艺术,互动艺术,3D打印。但从广义上讲,数字媒体艺术代表了基于数字技术和现代媒体技术的当代艺术。这种“后媒体艺术”将人类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结合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意味着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在社会学角度上的含意就是:科学+艺术、媒介(media)、多媒体以及与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的整合。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的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促进艺术中的作用变得更加激烈和迅速。它还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数字媒体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新媒介,而且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虽然其依赖于技术而存在,但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之路也深刻地打上了当代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和民族的烙印。今天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和深入时期。“深层”意味着技术和艺术创新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在体验经济时代,艺术家的社会职责、所使用的媒介、传播手段以及观众目标都开始发生显著的转变;数字媒体艺术现在强调创造性方法、参与过程和参与者的深入体验。

三、数字媒体艺术即当代艺术

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菲洛劳斯说;“如果没有数及其性质,那么任何存在的事物,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将是不清楚的……不仅在上帝和魔鬼的行动中,而且在人类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中,在手工艺制品和音乐中,人们都能看到数本身发挥的作用。”就此而言,数码艺术大有来头。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引入都会带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艺术将会成为主流。据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称,“媒体就是信息”意味着媒体本身也是信息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麦克卢汉的媒体观念,数字媒体和媒体是不可分割的,媒体是数据信息的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具有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促进了艺术行为的新方式,如创作、承载、沟通和批评。此外,艺术美学、经验和思维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例如,有许多涉及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强调互动,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电影、摄影,作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今天的数字媒体艺术更能够探索互动和潜在的审美价值。它也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部分,极具发展潜力。

当代艺术融合时下形形色色的风格、技巧、主题、形式、观念和审美,有意义的当代艺术必须反思并成为艺术、设计、工业和研究等不同类别之间的关键缓解因素,同时提供连接并保护我们最深层价值的线索。目前,硅谷科技产业与艺术之间的链接是最成功的,艺术家被列入技术发展的前沿,并在新的人类历史创造过程中成为活跃有力的参与者。

不拘泥于某种艺术媒介的使用,突破媒介的限制,进而与先进的科技相互融合,这才是当代艺术的崭新使命。无论是新材料、方法和工具,还是新的技术、思维和视觉经验,都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探索步伐,为其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拓宽了原本的边界。因此,数字艺术媒体其实就是当代艺术。

四、当代艺术的媒介认知与表达

从观念的角度出发,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社会思潮对当代艺术的数字化转变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它转变的思想来源就是由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体认识论,他生活在数码媒体还未广泛的普及时代,但是他的理论思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众多媒体艺术家受到了他提出的理论的影响。他曾经提出:“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把自己行动和当代新知识的含义把握好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莱文森认为麦克卢汉提到的艺术性其实是一个转变,即从毫不犹豫就使用旧媒介变成了通过批驳的态度来鉴赏旧媒介。我们大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来讨论麦克卢汉提出的另一个论述,该论述认为当某种新技术开创一个新环境时,这个新环境却往往被认为是糜烂朽败的,然而旧的环境能够被新环境转化成一种人为的艺术形式。在文字诞生的伊始,过去的口头对话就被柏拉图转化成了人为的艺术形式。麦克卢汉提到的“环境”其实指的是信息环境。新媒介转化旧媒介,将旧媒介转化成自生内容的过程,其实就是旧环境被新环境转化成人为的艺术形式的过程。自从进入数字时代,旧媒介在这种转化中成为了被欣赏的对象,能够从媒体的作用、特征、关系和局限性出发,演化成当代艺术的主要题材,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来。在观念的表达方面,艺术家们通常会使用“暗示”的方式。在90年代,媒体艺术家们进行过一个实验,假设所有观众在进行艺术作品赏鉴的时候,已经有一个艺术经验库存在于他们的大脑,这些经验是从像宣传板、电影等这样的大众媒体中获得的。这样的视觉经验能够被艺术作品直接或者间接地运用。实验的结果显示,观众们只需要获得一些简单的暗示,比如地点、主体,就足够将图像所包含的意义和内容联系到观看者的内心。这个多重参考的世界其实就是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世界,无论是从艺术到电影,还是从建筑到音乐。昆丁·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就提到了有关喜爱电影群体的视觉经验,它成为无数相似案例中最典型的一个。这些相似案例的魅力在于,它们在观者和作者之间形成了由他们共同拥有支配的一套假定。而“假定”正是暗示美学的关键词。

从精神的角度出发,精神和艺术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类的生存,他们相互缠绕又相互促进。媒体艺术其实是通过传统的人类艺术为基础的创造,将突破这样的传统束缚作为其使命所在。假如认为传统艺术的特点是憧憬性、创新性和虚拟性的话,其原因就是形成的与之适合的艺术形式、艺术范式以及艺术理想。艺术家们在对精神和宗教性的主体进行表达时,尝试将其像其他类型的主题那样,能够通过物质形式来详细地表达他们的主要艺术设想。这些形式会在观看者的印象中留下潜在的意义,产生推动的效果。对艺术精神性的表达方面,其对策是对创作形式的掌握,对创作材料和创作过程的操作与控制,就像在宗教活动中被重复不断运用的特定形式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某些特别的材料或者形状亦能够作为精神表达的载体。往往艺术家使我们想起熟知的神话故事、情绪和精神体验的方式就是运用某些宗教符号、图像和故事意象。

实际上,数字媒体艺术是无法剥离于传统艺术的。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能够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伴随着不断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必将成为艺术媒介的主流形式,成为传统艺术的典型性代表。他们依附于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对于全部艺术形式来说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其实是二进制码,他们的美学就是出自这些程序和运算规则。所以,对这样的现状来说,最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后媒体状态,原因就在于不再有哪种媒体能够占据统治地位了,不同的媒体之间会形成相互影响、互为决定的关系。全部媒体形式组合成了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能够自给自足的媒介。后媒体状态在当今的艺术实践中和传统艺术相比,观看者能够从来自于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中得到更多的感受,比如体验感、参与感,感受到其互动性,这具有很重要的吸引作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在未来的日子里并不会将传统艺术取而代之,他们会发展成为一种共存互助的关系。不同于科技,艺术的发展过程其实难以通过线性的规律来进行定义和描述,从它的艺术史中可以发现,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并不是艺术的核心所在,其核心是艺术思想的表现。评论家安妮·摩根认为瞬间形式和短暂的物品材料的使用是对很多精神道路的直接体验、完全在场和充分体验“此刻”的意义等方面共同具有的精神真谛的表现。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语境里,美学观包含了多层面的文化隐喻:重组。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数字时代里,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势必要将除艺术之外的社会部门实际的发展水平作为基点。狭义上的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的美学观具有多重的文化隐喻:重组。数字媒体艺术不能仅仅依赖艺术部门来将它从设想转化为现实,它需要科学部门、文化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帮助。艺术家需要坚持的毅力、广袤的视野、不凡的创新能力,通过新的艺术手法作为进行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同时,数字媒体作为社会传播的新媒介,交互性成为连接社会传播的新媒介,广义层面的交互是事物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首先指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互。这里所说的数字媒体艺术其实就是艺术交互受到特定社会历史的影响而产生的。当数字媒体艺术处于社会情境中,“交互”所关心的是空间与存在、伦理与宗教、身体与媒体等反映社会的图像,与此同时,通过人(艺术家与受众)、物(艺术作品)、事(艺术行为与艺术事件)来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整体性关联。受众行为体验的感知因素是互动艺术特别关注的方面,尤其是介入的多途径、多接口、多中心的网络媒体,导致数字媒体艺术的叙事从线性变成了非线性,它的形态也从封闭变为了开放,而在审美方面从赏鉴变成了体验。

五、智能背景下的未来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当代艺术,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和信息化浪潮。未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承担核心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代替人工,关于艺术家将被人工智能代替的论述也一直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事实是,当机器学习思维活动的设计时,例如对主题的理解,元素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形式的形式美,并将其推导成数字组合,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必将转向人工智能的合作;当代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马尔库塞指出一种对科技文明的积极态度:“科技文明在艺术与科技之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艺术的合理性——它是将能量投射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定义了从那时起尚未实现的可能性。”艺术家应该意识到技术的优势,尊重历史和传统,促进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用艺术家的直觉、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哲学思维来面对今天的技术世界。未来的艺术将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参与更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只存在于艺术家想象的界限之中;综上所述,在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家作为与技术合作的中介,应筛选各种可能性来探索多种新的方式,用日益成熟的智能伙伴来表达自己。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媒介艺术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