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读写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02-10■邱晴
■邱 晴
21世纪以来,科学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交际技术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应对这些变化,新伦敦小组提出多元读写这一培养目标,其呈现出重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特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注重单纯知识传递、轻视学生素质和多元能力培养、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塑造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吸收、借鉴西方多元读写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凸显教学创新改革,紧跟国际形势,加强师生互动,杜绝单一的知识传授,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及价值引领,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他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人才培养来说,高等教育是一块极其重要的阵地,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教育强国的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1]。高等教育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知识满贯、重视单一知识传递、忽视学生素质培养和多元能力塑造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拟实现的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中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进入合作、交流、互动的高峰时期,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即将到来的全球社会变化,新伦敦小组提出多元读写的培养目标,这是全球范围内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此,深入学习研究西方多元读写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特点,吸收其优势和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重点
随着全球化的推动,人们的交际模式、学习方式及信息传播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读写能力的培养受到当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能力一般被视为对纸质语篇的阅读及读写能力的培养[2],对应的传统读写教学法就是指由政府规划的在单一文化环境下进行单一语言教学的方法[3]。而随着当今社会交际的多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的交际模式、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依托单一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的学习交际方式受到冲击。人们日常工作与交际中,话语的多模态特征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中传统读写能力培养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为了合理应对时代的进步,新伦敦小组认为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将是现代教育的培养重心,并提出将多模态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其中包括语言、声音、视觉、空间、身势和手势等多元模态以及这些模态的综合应用[4],从而促进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和意义创建过程理解能力的培养。多元读写概念最早是新伦敦小组在1994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会上,新伦敦小组商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应对措施,提出多元读写概念及多元读写教学的四个重点。
第一,实景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背景知识或真实经历来获得、学习新的知识。换言之,实景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真实语境浸入式学习体验。人脑并不像电脑一样运行,能够简单处理高度概括化的和脱离语境的抽象信息,实景实践可以为学生熟练学习和使用知识提供沉浸式的真实语境和实践[4]。
第二,明确指导,主要涉及多元读写教学的元语言系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如图像、声音、姿势语等来让学生得到明确指导,从而发展学生自身已有的资源和知识,理解语言交际中的规律,充分明确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根据新伦敦小组的观点,明确指导这一环节凸显的是师生共同合作。这一原则契合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肯定知识建构过程中个体重要性的基础上也强调知识建构会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并在人际交往、协商中调整,在此过程中语言是知识建构和社会交际活动的基本工具。20世纪70年代,Bruner在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领域的“脚手架”理论。正如该隐喻字面意义所表达,建筑外部的脚手架会在工程结束时被撤下,教师也应该在掌握学生知识吸收和发展的个体差异后及时、相应地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并在适当的时候减少指导和帮助。
第三,批评框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多元读写能力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联系起来,通过真实的情景实践和教师的明确指导让学生掌握和解构语篇中蕴含的价值、观点和意识形态。这点符合批评语言学研究的看法。批评话语研究者将意识形态看成是一个社会群体共享的基本观念系统,这些思想观念会影响社会成员对社会事件及交际情境的理解与阐释,也会控制他们的话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5]而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或解析被语篇自然化的话语和意识形态[6]。批判框定主张通过学习来增强学生的批判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自身的独立思考对语篇和学习材料中所表征的价值方面及社会文化实例与现象进行理性、客观地解读和分析。教师应积极采用批评框定,培养学生在实景实践的基础上,客观地理解和分析知识、话语传播中的价值观点、站位及意识形态。具体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实现:其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另外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7]。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将自己投入到理想读者的立场中,顺应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理解语篇内容与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地跳出该阅读立场,批判性地看待语篇中的观点表达、意识形态与隐性内涵关系等,最后基于自身的独立思考做出价值判断。
第四,转化实践,学生能够通过实景实践、明确指导及批评框定环节来学习和吸收知识,并将其所学知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交际语境中进行合理、熟练的应用,这个过程被称为转化实践。转化实践是一个将内化知识重新实践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该满足适当性与创造性两个方面。[7]
多元读写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7],而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其中四个必要因素也并非固定,按照线性排列的步骤,它们之间是协同互补的关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例如,实景实践、明确指导和批评框定协同合作,构建转化实践的基础;批评框定能帮助学生将实景实践和明确指导与特定的知识体系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而转化实践也需要在实景实践中完成。多元读写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不仅包含对多元读写技术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树立以及知识内化吸收后的实践转化能力的培养等。多元读写理念自提出以来,受到欧美很多国家教育领域的关注,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教学改革,对这些国家的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国家已经将多元文化及多元读写理念融合到社区、学校和个人的教育中去[8](P1-10)。近年来,多元读写教育教学理念引起了我国语言和外语教学等领域的关注,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较为瞩目的成果。将多元读写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如学生的作文互评[9]、口头报告[10]、语言学教学[11]等,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批评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11]。但这些研究多将多元读写教育模式应用于语言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多元能力培养的理念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基础上,系统科学地探索和阐释多元读写教育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与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直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这也和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讲轻练”“知识满灌”现象有密切联系,而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挑战。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来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学习的进一步融合,解决好本科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多元读写教学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等理念具有很明显的时代性,“教学改革也正向多元识读方向发展”[12],它能较好地满足教育部《意见》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基于此,笔者在提炼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基础上,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探索其对多元、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路径、启示,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多元读写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路径与启示
人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21世纪以来,多元读写教育模式受到西方教育领域的密切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践性。吸收西方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与相关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提供相关借鉴与启示。
(一)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师生意义共建,提升国际视野
学生学习兴趣弱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大难题。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递,因而难以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根据多元读写的实践原则,意义的发生和知识的获得从来都不存在于脱离语境的真空和想象中,而是发生于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具体的社会交际之中[4]。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课前知识吸收与传递,提高国际视野。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课程实施的《意见》指出,要鼓励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教师要改变教学中的主导身份,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课堂学习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在课前学习阶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技术等与学生形成课前学习互动,完成知识传递。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学习与自己搜集掌握的知识形成互补,从而进行学习反馈,提出和归纳较难掌握的学习知识重点,留待课堂中与同学、教师交流探讨。课前的知识学习环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为课堂教学及知识吸收打牢基础。全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利用多种模态来创建有意义的能力以及搜集、归纳和掌握国际前沿信息和先进资源的能力。通过课前知识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资源,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多种模态来生成意义,例如使用网络搜索、下载学习资源,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应用图像、音频、PPT等多媒体、多模态的方式来汲取知识。学生的技术读写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反复训练和加强,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紧跟国际时事与形式,让学生可以立足中国的发展实际,用全球化视野探讨中国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是积极创建教学过程中的实景实践,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等多种手段积极创建与学生真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语境,让学生能够快速主动地沉浸于学习实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投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选取的教学实例和情景语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未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已有经历,则容易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增加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因而,教师选取学生真实生活中熟悉的语料为主题,以真实的语言情景为驱动,以他们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和教师共同参与了知识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和他们生活语境相关的、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景实践机会,有助于让他们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将抽象化的知识学习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从而达到节约课堂时间,强化学习效率的目的。实景创建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创设国际化与跨文化语境,如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议题讨论、国际会议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强化明确指导,增强积极正向的价值引领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重视知识传授,但过于重视单纯的知识传递,忽视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借鉴西方多元读写教学的成功经验,我国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与观点。从教育教学角度看,知识的吸收是基于个体对经验的识解和内化,通过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媒介来完成,受到社会文化语境及当时交际活动的情景语境影响。这也意味着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不能通过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来完成,而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和知识学习,并根据自身所识解的经验对教师传授的知识重新吸收、内化和建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指导,但明确指导不能简单视为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积极、科学地干预和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与构建意义。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生态、和谐、有效的教学循环。本科课堂教学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真实水平常常难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学习任务。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因为受到种种方面的限制难以达到学习要求,从而导致兴趣缺失,不愿参与教学活动与设计。面对这个问题,多元读写教学中的明确指导可以提供有益参考。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针对学习的主题、背景知识、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讲授。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他们参与团体合作和同伴合作,形成互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评价使得语言互动更为有效。不同于传统本科教学的“满堂灌”,教师将课堂时间合理地分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与学生一起参与话题讨论,和他们共同完成知识建构,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明确清晰的指导,突破知识学习中的难点,之后再合理地减少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的知识变成内部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过程。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效率。在课前,要培养学生利用丰富、多元的资源和学习工具,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和知识,在不断整理、搜索的过程中,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被冲击,逐渐形成新的知识整合。在课堂教师明确指导、线上的同伴合作交流及教师视频辅导中,学生可以激活已有的知识,并再度整合与归纳,形成第二个维度的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积极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例如为学生创建与其生活相关的社会文化情景和跨文化语境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明确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中的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学习与思考,完成浅层知识到深层知识的转变,实现第三维度的内化。这是符合人本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循环,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三是加强批评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价值引领。我国高等教育要避免的另一个问题是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轻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积极正向的人文价值引领。在这点上,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吸收利用西方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的一些成功经验。该模式认为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塑造息息相关。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及互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正确引导学生从当今社会复杂纷呈的信息中找到并吸收好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辨析和摈弃负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给学生补充“思想钙”。本科教材中难易程度不一,学生时常遇到教材语篇理解存在难度的情况,从而难以透过语篇结构和词汇表达抓住作者想表达的写作目的及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适时地提供明确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对课文进行客观解读,适当地跳出文本立场,归纳总结出课文、语篇的核心观点和隐性内涵。教师应合理运用批评框定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形成批评反思的习惯,采用情景重构和提问反馈等方式引领学生吸收、获取和形成正面的社会人文价值观,包括热爱祖国,践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应仅仅看重学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和主体性发展,培养其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以及对积极正面的人文价值观念的吸收和践行,从而做到立德树人,育人铸魂。
(三)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提升学习效果
当今社会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与应用,传统意义上的交际和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语言符号构成的社会交际逐渐被包含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多符号交际所取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刻板。因此,为了满足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吸收多元读写能力教学模式关于多元能力培养的经验上,科学合理地创设多元、多维度的能力评价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诊断性评价,促进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考核和期终诊断,而应由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评价、课堂呈现、课下准备等多元反馈组成,其中包括对小组协作活动的完成情况,测评练习的效果,课堂讨论中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展示,课后的写作与总结报告展示等。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可以在教师反馈、同伴互评及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与学习,对新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跟踪评价及学生对教学的实时反馈来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课程方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多元读写能力。
二是将多元读写能力纳入评价考核中,大力提升学生转化实践的能力。转化实践是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的最终部分[7],也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践行部分。在这部分中,学生应该熟练地使用所学知识,并且能创造性地、恰当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当中,解决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内讲授和学生课后消化知识相结合。但由于高等教育教学量大面广,知识传授只依靠课堂效果不甚理想,课后作业也难以实时有效的被批改、检查。因此,在吸收多元读写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应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改革。教学流程应转变为课前学生完成知识传递,课内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互动等方式实现知识内化,课后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模式。课后作业布置则是衔接课堂讲授与学生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加强理解讲授内容。转化实践关注学生新知识的吸收内化及学习到的知识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应用情况,即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扩展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从而转化为下一次知识学习设计的已有知识,构建一个好的循环。高等教育教学是学生对知识汲取的黄金时期,学生对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年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培养。
三是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凸显批判性思维与形成性评价。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教师难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也往往由成绩体现,这样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之前所述的评价标准,批判性读写能力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评价考核的关注点之一。在教学与考核中,教师除了关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还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批判性读写能力。教师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设计,选用能充分发挥、训练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和批判性读写能力的活动作为课后作业设计。例如口头报告,通过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就已吸收的知识做相关的口头报告,有效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多元读写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读写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还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文化、组织领导、合作互助读写能力[10]。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学生形成多元的生态互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节拍、内容、步调及研究学习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多元读写技术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树立与塑造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加速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重点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建设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也肩负着新的任务和目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杜绝单纯的教师知识传授,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生态和谐的教学循环。多元读写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强调浸入式交际与教学,调动学生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学习的规律和重难点,激发学生批评兴趣,塑造正面的人文价值观念等特点。多元读写教育理念为我国进一步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新的视野,对全球教育领域均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