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民间养生谚语英译研究*
2020-02-10曾秋霞付剑鹏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
★ 曾秋霞 付剑鹏(.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
中医有关“养生”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该书不仅有以讲养生为主导的文章,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养生的论述散落在其他篇章当中。除此,历史上众多的医家和思想家都留下许多养生名言。而与这些“高大上”的历代名家养生名言相比,口口相传的民间养生谚语,形象生动,语言简练,为老百姓所喜闻乐道。这些民间养生谚语语义高度概括,结构简洁,意义丰富。这种表层结构和深层含义之间的矛盾,以及民间谚语英译时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医民间养生谚语英译始终是个难点。但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养生谚语好记又实用,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即使翻译起来颇为棘手,其研究也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医民间养生谚语英译进行分析。
1 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有翻译发起者、委托者、译者、原文作者、译文使用者及译文接受者。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目的论,目的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目的论的这种主张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译者对原文进行任意增删或改写。为了强调译者对翻译行为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所负的责任,避免译者对原文进行随意处置,诺德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功能”指的是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或方法,而“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各方关系。当翻译发起者、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作者三方发生利益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有可能产生的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进行协商的必要性。(Nord 1997:123-128)但是,诺德指出“忠诚”原则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所倡导的文字上的“忠实”:“忠诚使译者双向地忠于源语和译入语两个方面,但不能将其与传统的忠实概念混为一谈。传统的忠实通常指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而忠诚则是一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Nord 1997:125)
2 中医民间养生谚语特点
中医民间养生谚语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在语音、词汇、语义、修辞方面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
2.1 民间养生谚语的语音特点 养生谚语的语音非常和谐,朗朗上口,主要体现在节奏、声调、韵律三个方面。第一,民间养生谚语节奏鲜明,对仗工整。例如:“少吃香,多吃伤”, “少”与“多”, “香”与“伤”,对仗工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单音节 “冬”和“夏”、双音节词“三九”和“三伏”配合使用,语音和谐,句式工整。第二,民间养生谚语的声调注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例如:“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平仄起伏,错落有致。第三,养生谚语讲究押韵,形式多样。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押的是尾韵。
2.2 民间养生谚语的词汇特点 民间养生谚语用词口语化,乡俗化。比如“吃萝卜,喝热茶,大夫急得满街爬”“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非常口语化,方便记忆。其次,民间养生谚语用词有明显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比如:渝西养生谚语“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与全国通用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虽然都是这个意思,但前者体现渝西的地方特色。
2.3 民间养生谚语的语义特点 表现为意义的完整性、丰富性。有些民间养生谚语字数少,但意义完整。比如“春捂秋冻”,寥寥几字的背后是深刻的养生道理。而且养生谚语意义丰富,背后往往体现了整个地区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比如:“颠倒阴阳,早见阎王”“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都体现渝西地区提倡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2.4 民间养生谚语的修辞特点 表现为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夸张、比喻、对比。正是这些修辞手法,造就了民间养生谚语简炼、幽默、俏皮的风格。比如“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中数字的夸张让人更加注意个人卫生。“笑一笑,十年少”中,数字“一”和“十”的鲜明对比,说明保持情绪开朗,可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把运动比喻成灵芝,强调适度运动的神奇效果。
3 功能翻译理论与民间养生谚语英译的天然联系
在当今的中医英文文献中,存在着许多质量较差的译文和误译现象。民间中医养生谚语英译现象也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医养生术语缺乏规范化管理,没有统一的翻译原则。那么在民间养生谚语英译中,到底该采用哪种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呢?不管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理论还是西方语言家提出的“等值翻译”理论都要求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接近原文,近似原文。因此,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医养生谚语翻译实践,都只能是翻译的理想状态。而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翻译语境中的各个因素和译文的预期功能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合适的翻译策略,因此比以往的翻译标准更加灵活,更具有包容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就指出了译文难以与原文取得同等效果的四种情况:“第一,语言的特殊成分,例如:双关、玩笑、口误等;第二,为源语读者熟悉而不为译入语读者所知的文化现象;第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及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艺作品;第四,创造性较强的、作者有感而发而非为读者所写的文艺作品。”(Newmark 1981:10-11)而民间养生谚语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讲究修辞,而且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方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因此,养生谚语的英译很难用之前的种种翻译理论来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同等效果。而功能翻译理论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赋予了译者更大的自由,用功能翻译理论来指导中医养生谚语的实践,可以给予译者按照翻译目的来自由选择翻译策略的权利。
4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医民间养生谚语翻译策略探析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虽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但并非不重视译文的质量,因此它绝不是译者为其误译、漏译、胡译等现象进行辩护的根据。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下选择何时直译、何时意译、何时音译,进行选择的时候要遵循那些原则,就显得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笔者在大量中医养生谚语英译实践中,认为选择究竟该直译还是该意译可以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译者可否理解译文;二是原文的形式有没有价值。如果谚语中的术语是中医特有的或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那就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1)译文读者可以理解译文,而原文的形式也非常有价值,则选择大胆直译。这样既保持谚语的内容,又保持谚语的形式——特别是保持谚语的夸张、对比、比喻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等。台湾学者张振玉将直译定义为“依照原文单字、片语、字句指顺序,并依照其字面之意义,不增不减之译法”(1992:347)。中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但两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两种语言在语义、结构、顺序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而且文化和内涵也有相通之处时,直译可以准确传达中医养生谚语的思想内容。比如: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Walk a hundred paces after each meal, you will live to be ninety-nine
饭后走百步,永不进药铺 Walk a hundred paces after each meal, you will have no chance to enter a pharmacy
春捂秋冻,一辈子不病 Dress warmly in spring but lightly in fall, you will not fall ill at all
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Eat turnip with tea will make the doctors crawl along the streets
寒从脚下生 A cold starts from the feet
(2)译文读者无法理解,而且译文形式形同鸡肋时,可考虑采用意译。也就是说,当内容与形式不可兼得时,内容优先于形式。范仲英学者认为,意译是指:“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包括语法结构、用词、比喻以及其他修辞手段。”(范仲英1994:91)意译在操作上比较方便,它以传译出原文内容并完成翻译目的为首要考虑。中医民间养生谚语寓意深刻,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讲究修辞,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一味直译,容易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困难,那么此时采用意译,可以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传达到目的语及其文化中。比如:
不干不净,吃了生病 Soiled food can do you no good
豆腐菠菜保平安 Vegetarian food is beneficial to our health
心广体胖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药补不如食补 Better pay the butcher than the doctor
(3)在中医养生谚语中,有些概念是中医特有的,西医没有,有些是带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那么可考虑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具体表现为:拼音(汉字+英译)。对于中医民间养生谚语里面的中医特有的术语,可参照WHO国际标准西太平洋传统医学词汇,如果没有国际上通用的译法,那就采用拼音,后面括号补充汉字和意译,比如“精、营、津、液、气”等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翻译时可采用拼音(汉字+英译)。李照国教授曾指出:“要使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李照国,1997:34),具体例子如下:
按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译文一: Massaging Zusanli will let you have better nutrition even than drinking old hen soup. (Zusanli (足三 里,It is an acupuncture point on the side of leg,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strengthening your body)) (Old hen soup (老母鸡,Old hen soup is regarded as very nutritious in Chinese eyes))
译文二:Tapping the point of Zusanli is better than eating a hen.
分析:在译法一中,足三里是中医特有概念,译者采用音译,括号后面的汉字是为了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对足三里的英译部分是为了方便译文读者的理解。而老母鸡的养生功效也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因此采用了音译,并且后面英译部分特别强调老母鸡在中国人的眼里是非常营养的,这样译文读者就不觉得突兀了。译文二中,译者对足三里翻译时,仅采用了汉语拼音。译文读者大多是外国人,对足三里还是不理解。
三伏天送扇,三九天送炭
译文一:Give fans in Sanfu and give coal in Sanjiu.(Sanfu( 三 伏,the hottest times of the yea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ar calendar) Sanjiu( 三 九,the coldest times of the yea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ar)).
译 文 二:Give fans in the heat of summer, and give coal in the cold of winter
分析:译文一对三伏天和三九天进行翻译时,采取拼音(汉字+英译)的方法,而译文二对三伏天和三九天进行意译。三伏天和三九天是中国农历所特有的时间概念,用译文一可以保留文化特色。
5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为中医民间养生谚语英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在该理论指导下,如何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来实践,需要我们各位同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医民间养生谚语短小精悍,体现了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特征。而且谚语都是民众口口相传的健康小常识,蕴含着养生大道理。如果这些中医民间养生谚语能准确的传播到世界各地,那将加快中医与世界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