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例不明原因肝肿大临床病理分析
2020-02-09余思邈崔延飞苏鹏宇王立福孙永强桑秀秀许文涛王丽苹王睿林
余思邈,崔延飞,田 淼,苏鹏宇,张 宁,朱 云,王立福,孙永强,景 婧,桑秀秀,许文涛,王丽苹,王睿林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2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通常情况下,正常肝脏的边缘薄、光滑、柔软且很难触及,肝脏体积变大通常是提示肝脏或其他系统疾病的标志。引起肝脏肿大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因素(各型嗜肝病毒感染、胆道感染等),化学因素(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环境毒物性损害等),物理因素(胆道阻塞、血运障碍等)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尤其是HBV[1],但仍有部分肝脏肿大原因难以明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87例不明原因肝肿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不明原因肝肿大患者的诊疗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肝肿大原因待查入院的患者87例。所有患者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排除病毒性、酒精性肝损伤及肝、胆、胰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 病史(包括流行病学史、饮酒史、用药史等);嗜肝病毒学标志物(甲、乙、丙、戊型肝炎)、自身抗体五项、腹部影像学(包括超声、CT、MRI)等检查结果;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Alb、胆碱酯酶(ChE)、WBC、PLT、Hb、PTA]。
1.3 组织学及分型 腹部超声引导下采用快速穿刺法取肝组织。标本长1.3~2.0 cm,镜下包括至少6个汇管区。常规石蜡包埋,HE及Masson染色。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科采用统一标准一次性阅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疾病谱 87例患者中男59例,女28例;年龄5个月~80岁,平均(13.58±18.65)岁。经肝穿活组织检查,87例中仅2例(2.30%)原因不明,85例(97.70%)得到病理明确诊断(表1)。
2.2 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比较
87例患者中糖原累积病、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3种疾病总占比超过50%,为异常肝肿大的主要的疾病谱构成,对此3种疾病临床特点进一步分析比较。
表1 87例不明原因肝肿大患者肝穿刺病理诊断结果
注:1)其中包括先天性肝纤维化合并Caroli病1例;2)包括慢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肝炎1例;3)Budd-Chiari综合征3例、Caroli病3例(Caroli病合并非嗜肝病毒性肝炎1例)、肝静脉阻塞症2例、慢性肝内胆管消失综合征1例;4)包括尼曼-匹克病3例、肝豆状核变性2例、戈谢病2例、Gilbert综合征1例、遗传性血色素沉积症1例、氨基酸遗传代谢障碍1例、遗传代谢性线粒体病1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2.2.1 指标比较 糖原累积病发病年龄最小,多为婴幼儿发病,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和非嗜肝病毒性肝炎发病可见于各年龄段,前者发病年龄略大,以成年人为主,后者则多见于学龄期儿童,3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原累积病与非嗜肝病毒性肝炎多发于男性,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发病多见于女性,3组间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原累积病、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ALT、AST升高,以糖原累积病ALT、AST升高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糖原累积病WBC、PLT升高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2)。
2.2.2 病理学特征比较 糖原累积病光镜下典型植物细胞样镶嵌排列为其特征改变,PAS染色阳性,电镜下胞质中可见大量糖原颗粒累积,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弥漫性肿胀,胞浆空淡、核小居中,似植物状细胞,散在点灶状坏死;肝窦内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汇管区纤维性扩大,纤维组织增生,细纤维隔形成,部分可有炎细胞浸润,未见明确界面炎(图1)。
表2 不明原因肝肿大患者伴脾大情况及实验室指标
注:与糖原累积病组比较,1)P<0.05;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组比较,2)P<0.05。
注:a,HE染色,×200;b,PAS染色,×200。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镜下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部分可见汇管区及周围炎症、小叶炎症,区域性气球样变,散在点灶状坏死,可见融合灶状坏死;汇管区可有扩大,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部分可见轻度界面炎(图2)。
图2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典型病理图(HE染色,×200)
非嗜肝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以肝实质炎症为主,肝小叶结构紊乱,早期假小叶结构形成,伴或不伴融合性或桥接坏死,少见胆汁淤积(图3)。
图3 非嗜肝病毒性肝炎典型病理图(HE染色,×200)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知水平的逐渐加深,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作为国际上共识的诊断“金标准”,成为不明原因肝病及肝脏肿大的一项重要的诊断手段[2]。有研究[3]对超过2万余患有肝病的患者进行肝穿病理学分析,发现各类不同肝脏疾病达上百种,其中不乏疑难及罕见病例。
本研究87例患者经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85例(97.70%)得到明确诊断,共涉及多种疾病,其中遗传代谢性疾病、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不明原因肝肿大的主要原因。尽管遗传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却排在不明原因肝肿大各种病因中的首位,占比达39.08%。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各种遗传性缺陷,引起代谢通路阻断,主要包括糖代谢障碍、氨基酸代谢障碍、脂类代谢障碍、胆汁酸转运及代谢障碍、黏多糖代谢病、各种微量元素转运及代谢障碍等[4]。本研究中,34例遗传代谢性疾病中有22例为糖原累积病,所占比例最大。糖原累积病是一组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致的糖代谢障碍,多见于婴幼儿,本研究平均年龄仅为2(1~4)岁,常伴有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和酸中毒,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见典型植物细胞样镶嵌排列,PAS染色阳性,电镜下胞质中可见大量糖原颗粒累积。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异常,ALT、AST较之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均显著升高,故而临床上见婴幼儿不明原因肝肿大,伴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和酸中毒,ALT、AST明显升高者,需高度警惕糖原累积病可能。
本研究非嗜肝病毒性肝炎病例并不少见,占不明原因肝肿大原因比例的20.69%,发病平均年龄较小,年龄分布多集中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实验室指标中,血清转氨酶、TBil均有轻度的升高,主要感染源为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我国是CMV和EBV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感染率可达90%以上,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CMV和EBV无明显不适症状,病毒持续携带终生,少部分也可引起全身多种良恶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胃肠道肿瘤、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等,由于其感染的普遍性,极易被漏诊、误诊[5]。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存在免疫缺陷以及少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可因感染CMV、EBV而出现肝功能损伤甚至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故而对于感染CMV、EBV的无症状人群建议随访观察,重视其早期诊断与治疗[6-7]。
在本研究中,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占比9.20%,发生率亦较高,临床上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应加以重视。本研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以女性居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中药、解热镇痛药等,且大部分为患者未经正规医院的医师指导而擅自服用。因此详细询问用药史尤为重要,嘱此类患者用药应谨慎,尽量减少及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再次发生。
除以上相关原因所致肝脏肿大外,其他如血管性病变、肝脏嗜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病变、骨髓增殖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淋巴造血系统性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肝淀粉样变性也可能以肝脏肿大为首发表现,需注意鉴别诊断。总之,临床上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肝肿大,应积极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及基因检测等以明确诊断,从而对肝肿大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