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影响

2020-02-07唐玉芳袁丽芬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呼吸肌呼气疾病

唐玉芳 袁丽芬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特诊科,广东深圳 5180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对该类患者更多的通过药物干预及保证患者休息质量等治疗,但该类患者难以在恢复期间采取有效自我护理管理措施,应对慢阻肺康复期患者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通过实施呼吸肌功能锻炼,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目前,呼吸肌功能锻炼主要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中,有效提高患者腹肌张力,进而改善呼吸道压力,促进肺泡内气体排出,达到调节通气的作用。为探究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慢阻肺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效果,特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慢阻肺治疗的106 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慢阻肺治疗的106 例患者,其中男91 例,女15 例,年龄47 ~73 岁,平均(61.3±4.2)岁,病理分期:Ⅰ期93 例、Ⅱ期9 例、Ⅲ期4 例,病程2 ~9 年,平均(5.13±2.74)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59 例,高中及中专36 例,大学及以上11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慢阻肺相关诊断标准[4];(2)患者病情处于康复期;(3)患者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够接受健康教育,并配合护理措施;(4)患者对本研究方法及目的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患者因其他原因导致呼吸功能受到影响;(2)伴有其他类型呼吸系统疾病者;(3)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4)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无法配合训练的干预措施者;(5)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内脏功能异常者;(6)伴有恶性肿瘤等对生活质量存在影响的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1)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药物,并进行用药指导;(2)开展常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3)心理干预,鼓励患者接受治疗,并将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及时告知患者,消除患者因疾病及治疗负担出现的不良情绪;(4)生活干预,指导患者保证充足睡眠,调整作息习惯,食用高热量、高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患者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恢复期间禁止患者吸烟。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1 呼吸肌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指导患者将双手分别放在胸前及腹部,在呼吸时,尽可能保证胸部不动,在呼气时,使用手掌按压腹部,使腹部回缩,在吸气时,使用腹部力量对抗手掌压力,使腹部鼓起,训练频率为10min/次,3 次/d。(2)缩唇呼吸。指导患者调整呼吸频率,吸气时使用鼻子作深吸气,呼气时嘴做缩唇状,缓慢呼吸,保证吸呼比为1 ∶2 ~3,同时,在患者呼气时,在患者面前30cm 处放置1 张A4 纸,患者呼气力度以能够轻轻吹动A4 纸为宜,训练频率为10min/ 次,3 次/d;(3)坐式呼吸操。指导患者坐在病床上:①握紧双手,进行肘关节屈曲及伸直训练,屈曲时吸气,伸展时呼吸,8 次/组,之后进行4 次深呼吸;②展臂训练,即在展臂时吸气,在抱胸时呼气,8 次/组;③双膝屈伸训练,指导患者双膝交替屈伸,在吸气时使双手包膝,呼气时使用双手按压胸部,交替进行,8 次/组;④指导患者进行上半身旋转训练,次数为4 ~8 次/ 组。(4)卧式呼吸操。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训练步骤为:①双手握拳,进行肘关节屈伸训练,在屈曲时吸气,伸展时呼吸,8 次/组,之后进行4 次深呼吸,并在伸平时吸气,复位时呼吸,8 次/组;②双腿屈膝、双臂外举,并在此时进行深呼吸,之后缓慢恢复原有体位,并缓慢将气体呼出,频率为4 ~8 次/组。(5)立式呼吸操。①指导患者保持站位,并使双脚与肩同宽,之后将患者一只手放置在患者同侧肩部,另一只手向前平伸,并指导患者进行上身宣传,在旋转时呼气,在动作恢复时吸气;②将患者双手放置在其肋缘处,并进行吸气,复位时呼气,4 ~8 次/组;③指导患者将双手放置于腰部,并进行单腿交替抬高,在抬腿时吸气,8 次/组。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2 个性化健康教育 (1)评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居住地、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2)具体干预措施:①轻度健康教育,对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自身病情认知程度较高的患者实施简易健康教育,面对面告知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告知患者恢复期注意事项,并通过微信及QQ 等通讯方式发送视频及图片的资料,指导患者自行学习;②普通健康教育,对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包括中专)的患者,对自身疾病了解程度较低的患者,通过视频及图片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慢阻肺对健康的影响及采取有效治疗、护理措施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认知,同时告知患者恢复期注意事项及相应自我护理措施;③重点健康教育,对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对自身疾病认知程度较差的患者,在患者家属指导下,通过图片及视频告知患者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并告知目前治疗方法,护理干预策略,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录音及记笔记等方式记录指导内容,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指导,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病情及认知水平的评价工作,在患者出院后,增加电话随访频率,为该类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功能、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

1.4.1 呼吸功能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FEV1/FVC%)、每秒呼气流量峰值(PEF)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1.4.2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5]对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健康状态、身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4 个评分维度,满分均为100 分,且分数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高。

1.4.3 自护能力 选用Yamashita M.编制的自我护理能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8]于入院时和出院前评估患者自我效能。该量表含4 个方面,分别为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共含43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 ~4 分,得分越高,提示自我效能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FVC%、MVV 及PEF 分别为(1.97±0.41)L、(69.38±12.52)%、(73.82±14.12)L/min 及(9.26±0.51)L/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各维度评分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 讨论

慢阻肺是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为主[6],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以给氧、对症支持以及加强休息为主,但仅采用该护理模式,患者恢复时间较慢,且由于多数慢阻肺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难以了解恢复期间注意事项,进而极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水平恢复速度较低[7]。本研究中,在生理方面,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呼吸肌功能训练,在心理方面,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达到显著干预效果。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比较

时间 组别 FEV1(L) FEV1/FVC% MVV(L/min) PEF(L/s)干预前 观察组(n=43) 1.51±0.25 52.24±11.13 56.31±12.24 3.45±0.41对照组(n=43) 1.49±0.27 51.97±11.50 57.16±13.07 3.57±0.44 t 2.981 1.092 3.005 2.149 P 0.189 0.702 0.144 0.533干预后 观察组(n=43) 1.97±0.41 69.38±12.52 73.82±14.12 9.26±0.51对照组(n=43) 0.53±0.34 51.85±11.51 58.15±12.71 4.37±0.47 t 13.029 14.218 15.004 16.982 P 0.022 0.014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时间 组别 健康状态 身体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 总分干预前 观察组(n=43) 14.71±1.19 15.79±1.37 8.47±1.55 10.14±1.43 48.67±4.29对照组(n=43) 14.34±1.34 15.29±1.45 8.61±1.71 10.25±1.44 49.12±4.14 t 1.208 2.387 0.387 1.092 0.281 P 0.127 0.063 0.493 0.120 0.503干预后 观察组(n=43) 24.34±2.25 23.64±2.37 22.19±2.42 25.71±1.37 90.26±4.96对照组(n=43) 20.19±3.18 19.16±2.49 10.29±2.57 11.75±1.45 64.34±5.24 t 13.002 14.283 12.107 10.298 20.387 P 0.004 0.000 0.013 0.025 0.000

表4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分)

维度 时间 对照组(n=43) 观察组(n=43) t P自我护理技能 干预前 21.46±2.31 21.52±2.40 1.578 0.832干预后 26.42±2.37 33.68±3.14 8.468 0.021自我责任感 干预前 14.57±1.36 14.61±1.43 1.946 0.794干预后 18.33±1.58 27.51±2.57 8.834 0.019自我概念 干预前 13.36±1.04 13.51±1.13 2.133 0.682干预后 20.31±2.05 27.68±2.56 9.214 0.018健康知识水平 干预前 33.62±3.45 33.49±3.15 2.301 0.714干预后 47.31±4.50 68.72±5.79 9.845 0.0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FVC%、MVV 及PEF 分别为(1.97±0.41)L、(61.38±12.52)%、(63.82±14.12)L/min 及(7.26±0.51)L/s,均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其原因为,首先,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潮气量,进而增强腹肌张力,使横膈的移动幅度加大,调整通气及血液的比例[8],达到改善气体交换及肺通气功能的效果;同时,通过进行缩唇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气体流速,避免患者体内小气道出现过早陷闭,该训练方法还能够有效降低残气量[9],促进肺内气体交换。俞长君等[10]研究指出,呼吸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气道清洁效果,并矫正异常呼吸形态,并对机体免疫应激能力产生一定刺激作用,有利于痰液的排除,进而能够改善呼吸功能。再次,因为患者多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年轻人整体偏低,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了解普遍较差[11],且由于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因此多数患者难以充分理解常规护理措施,导致护理工作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本研究通过实施个性化干预,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12],避免生活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90.26±4.9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34±5.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原因可能是因为:(1)患者呼吸功能的有效改善,有利于避免气喘等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13];(2)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基本满足各类患者不同程度的护理需求[14],对改善患者认知水平及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3)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治疗了解程度的提高,能够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同时有助于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15],也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慢阻肺康复期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对慢阻肺康复期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个性化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促进患者提高自护意识,并帮助患者建立其健康的疾病自我管理方法,促进患者疾病自护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康复期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护能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呼吸肌呼气疾病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肌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