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吉旺他让『良田』变『粮田』

2020-02-07王静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籽粒高产专家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静

“让中国人的饭碗主装中国粮”,这个梦想,是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精神寄托,也是国家几代“玉米人”厚植沃土、深耕田野的真实写照。

为了坚守这个梦想,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山东农业大学玉米栽培专家张吉旺教授和他的团队没少下功夫。

隔空把脉 确保粮食稳产增收

张吉旺不仅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玉米栽培专家,也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除了在校上课,他常年奔波于省内各玉米主产区,深入农户和田间,推广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自从2008年山东省临邑县开展高产创建以来,张吉旺作为山东省玉米高产创建专家开始到这里指导生产,至今已12年。每年玉米播种、生长和收获的关键时期,他都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及时推广应用最新研究成果,深受农民朋友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欢迎。

金秋十月,齐鲁大地处处一片金黄,玉米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农民大多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加紧收割、晾晒、储存玉米,到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种粮大户魏德东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他要再等10多天才“动身”,这是张吉旺教给他的“适时晚收”技术。

张吉旺说的话,他都信。

魏德东是临邑县有名的种粮大户,流转承包着3000多亩土地,创办的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会员500多户。在他的高产攻关田里,全部使用张吉旺推广指导的玉米生产“一增四改一晚”技术体系。“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四改”即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一晚”就是适时晚收。在成套栽培技术指导下,魏德东连续多年摘得山东省“粮王”桂冠。

看到眼前丰收已成定局丰收的景象,张吉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今年玉米备耕备播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玉米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回忆到,“三四月份是培训玉米生产技术的‘黄金时间’,今年却由于疫情农民走不出来,我们农业专家又过不去,很是着急。”为保证农作物不误农时,张吉旺带领团队建立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玉米生产技术培训大讲堂云平台”,邀请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的多位专家,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玉米生产技术线上培训。

围绕“农民如何选择玉米良种及苗期管理技术要点”“春玉米备耕主要工作”“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玉米节水灌溉技术”等课题,育种专家、栽培专家、植保专家、水肥管理专家、农机专家、农技站站长、农技推广员……赶趟儿地加入云平台,通过“云端”网上课堂,将技术指导、培训传授给农户,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生产、培训与指导有机结合,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张吉旺是真上心。他新建了微信群、QQ群,把玉米体系各领域的农业专家和多个农技站负责人都拉进群,全方位、多途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问题在微信群里一问,好几个专家接着给解答,不出门就把地里的问题给办了!”魏德东说:“专家教的种肥同播技术,只要在播种机上设置好种子与肥料间的有效距离,就可一次性将种子和肥料一起施下去,省时省力又高效。”

张吉旺教授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互联网+”指导方式解决了很大问题,每次培训150人左右在线听课,非常便捷高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农民需求,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菜单式服务,让老百姓尽可能实现“一次性播种、一次性施肥、一次性除草、一次性病虫害防控、一次性收获”,简化了农业生产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产量确保稳产增收,实现了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

张吉旺(居中者)在大汶口试验田向测产专家组专家介绍技术推广情况

张吉旺教授(中)与团队成员在试验田讨论如何改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是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张吉旺坚定地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这次疫情,让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关注,今年国际玉米价格下跌明显,而国内玉米供需偏紧,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进口压力不断显现。”他分析到。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玉米产业竞争力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张吉旺一语中的。比如,2015年玉米产业“三量齐增”现象,即总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都正向增加,相比0.59元/斤的美国玉米进口价,中国1.1~1.2元/斤的市场价毫无竞争力,出现了严重的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也就是从那时起,国家在部分区域终止了2004年以来的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了玉米保护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国内外玉米价差倒挂的局面短期内较难改变,从长远来看,必须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保障国内玉米产业安全。”他冷静分析,“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是根本之道。”

科技引领 绿色优质的“硬核生产力”

德州齐河、德州临邑、济宁兖州、聊城茌平、泰安岱岳、河南西平……各个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区都是张吉旺瞄准生产一线难题开展前瞻性、关键性科技攻关的广阔天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藏粮于技”的真正内涵。

魏德东的经历并非个例,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的孙丰忠也是张吉旺重点指导的农户之一。在张吉旺密植增产、种肥同播等多项集成技术指导下,他家的高产攻关田里“七分种三分管”,种植密度由每亩不到4000株增加到每亩6100株,苗期一次性施入玉米专用缓控释专用肥,改种增产潜力更大的“登海661”,小喇叭口期再追施1~2次尿素。玉米收获也是关键。过去农民习惯在9月上中旬就收夏玉米,而张吉旺指导过的地方,现在收获期都延长到国庆节以后。“10月初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关键时候,要高效利用光热资源增加籽粒有效灌浆,提高玉米籽粒的成熟度,增加玉米千粒重,增加亩产量。”经他指导过的地方,每亩地能增产1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孙丰忠种的玉米高产攻关田,连续几年亩产都在1000公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吨粮田,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模范。

“稀谷子,密高粱,玉米地里一锄杠。”“不似从前,杀青砍倒,减产低效;适期收获,国庆最好,穗大粒饱。”“小喇叭口期之前倒伏的玉米不用扶,花粒期倒伏的玉米也不用扶,但必须加强病虫防控,抽雄至吐丝期倒伏的玉米,最好扶一下。”张吉旺说,农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玉米生产效率最有利的途径,也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给农民讲技术、说要领,朗朗上口、简单直白最好。

“一增四改一晚”、秸秆还田提升地力、优选品种、配方施肥、科学管控……“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种植管理技术,为老百姓带来的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有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一系列高产稳产的新技术应用到种植户的示范田,科技引领成为玉米生产提质增效的“硬核生产力”。

农民正在进行籽粒直收

全程机械化 提高玉米产业竞争力

10月8日,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侯村汶粮专业种植合作社的20亩示范田里,正在开展张吉旺主持的“夏玉米稳产高效抗逆生产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田间现场观摩,对试验示范的夏播玉米新品种“登海111”和“MC121”进行籽粒直收实打测产。隆隆的轰鸣声中,一台玉米籽粒直收机沿着整齐的地垄来回穿梭着,摘穗、剥皮、脱粒一气呵成,秸秆粉碎还田,黄澄澄的玉米粒直接流进翻斗车。

张吉旺介绍,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由于深加工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被誉为“软黄金”。收获是玉米生产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环节,约占整个玉米种植过程中人工投入的50%~60%,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是突破农业劳动力瓶颈的主要手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

“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以高产和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田间倒伏倒折率低、机收籽粒破损率低的‘一高三低’四项指标为核心,集成优选良种、高产栽培、化控防倒、病虫防控、籽粒机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和节约用工三重成效,解决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瓶颈,对促进玉米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张吉旺说。

近5年来,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张吉旺等岗位科学家指导黄淮海区域16个综合试验站累计建立了400多个百亩示范方,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5%、增产12%、增效20%以上,示范带动大面积玉米生产绿色提质增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有效提升了黄淮海区域玉米竞争力。

“今后,还要下大气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更多专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成推广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全程机械化促进玉米产业提升,用科技把‘良田’打造成‘粮田’!”张吉旺信心十足。

猜你喜欢

籽粒高产专家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致谢审稿专家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油菜联合收获籽粒受力分析及损伤评价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玉米籽粒机械直收应注意的问题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