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餐桌上的教育:小心喂出“白眼狼”

2020-02-06蓝橡树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宫保鸡外孙女老太太

蓝橡树

教子不光要趁早,也要懂得从小处入手。因为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问题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家长发现问题时已经晚了!所以,小到吃每一顿饭、出每一趟门,你都不能掉以轻心。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它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而性格等于命运——

餐桌上的教育

“我的筷子呢?”“我的碗呢?”“我的杯子呢?”……老同学聚会吃饭,菜还没上桌,一个同学就遭到自己5岁女儿的三连问。然后,这个身高1.8米,曾经以高冷著称的男同学立即把闺女抱到座位上,从书包里掏出一套餐具摆在她面前:“在这呢,宝贝!”

看着他这副“奴颜婢膝”的样子,大家伙都忍不住嘲笑他是“女儿奴”。同学无奈地摇摇头:“我这个小情人可不好伺候,上午我看冰箱一直剩了一盒酸奶,以为她不吃呢,怕坏赶紧就给吃了,谁知道她看见了不依不饶,我赶紧又给她买了一箱才了事!”

“现在的小孩儿都这样,我家也差不多!”

“不要试图从我儿子嘴里抢吃的,否则那阵仗,亲爹亲妈都不认!”

“家家都是宝贝疙瘩,都得当祖宗供着!”

“这都是上辈子欠的债,这辈子要还哪!”

控诉起孩子来,大家简直停不下来,好像在比拼“我家的‘白眼狼是不是还要比你家的更‘白一点儿”。

可当孩子们最爱吃的宫保鸡丁上来后,刚才还苦大仇深的同学们画风全变了。

“兰兰看,点了你最爱吃的宫保鸡丁!”

“明明,你的宫保鸡丁来了。”

“涛涛,快吃,你的宫保鸡丁!”

看着一众同窗全都站起来认真而忙碌地给各位“小祖宗”夹菜的样子,我猛地冒出一个疑问:每个孩子都被家长告知这盘宫保鸡丁是“我的”,那别人伸筷子夹的时候,“我”应该是个什么心理?

说孩子是“白眼狼”,可有没有想过,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就是大人一口一口喂出来的呀!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今天说的话有点儿危言耸听,可我们平时对孩子百依百顺,牺牲小我,什么好的都给孩子,给孩子传达出的信息都是“你最重要,我们都不重要”。

当习惯成自然,再希望孩子心中有他人,懂得谦让和分享,这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吧?

喂出来的“白眼狼”

曾经在论坛上看到一对夫妇喂孩子吃饭的情景,简直就是自虐大戏!

小女孩儿10岁左右的样子,一个人在吃蘸水面,爸爸站在她旁边夹面条。女孩儿吃完一根,爸爸夹一根。突然,女孩儿说:“我吃不了了,妈,我要喝饮料。”妈妈说:“问你爸爸要吧,我没带钱出来。”这时,女孩儿竟然用力地给了爸爸一个耳光,啪的一声打得网友心里一颤,随后听到两个字:“给钱!”

一个孩子竟然在公共场合打爸爸耳光,任何一个正常的家长估计都要狠狠教训一番吧?可这个爸爸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反而拉着女儿的手去买饮料了。而她的妈妈,就很自觉地吃起了女儿剩下的面条。

虽说父母爱子是天性,可这般无原则、无底线的爱,换来的恐怕只是噩梦一场。

2016年,有个81岁的中国老太太独自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待了3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就在同一个城市,却没来看她一眼。“文革”中失去丈夫的她,一人抚养女儿,送她读清华、留学美国。女儿生孩子后,老太太又继续抚养外孙女12年。为了让外孙女去美国上学,老太太甚至卖掉了北京的房子。

没有想象中的天伦之乐,老太太得到的是冷言冷语,虐待更是家常便饭。外孙女自大学毕业后,连一句“姥姥”也很少叫。老太太想回国,却没有安身之处;她想和女儿、外孙女住在一起,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她却一再被排斥。最终,外孙女给她买了11月6日的飞机,却在11月3日就叫车把她送到了机场。在机场的3天里,患有糖尿病的她两天两夜没合眼。

志愿者想要帮她找到女儿,但老太太始终不肯说出女儿的名字。到北京后,她还专门嘱咐志愿者,希望这件事没有影响到女儿、外孙女的生活。

被家人遗弃,老无所依的她,最终还是狠不下心伤害这个世界上仅剩的两个亲人。这番爱女之情,此刻分外悲凉。

对于这位老太太,我没法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来形容,但一个自私、冷漠的孩子,正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渐养成的。其中,“饭桌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既能培养“自私”又能培养“感恩”的地方。

从吃相里看人品

网上有个火遍育儿群的讲座叫“青少年叛逆问题和应对策略”,主讲人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我对其中她讲的关于“吃”的例子印象特别深刻,她提出用“吃”让孩子懂得感恩。

“饥饿是人生最基本的痛苦,要让孩子适当体验痛苦。因为人只有自己痛苦过,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只有自己饿过了,才会明白不吃饭会难受,才会知道每天有饭吃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才会理解家人的付出。这个就是饥饿的等待与控制。

李玫瑾就要求女儿回家后不能自己先吃饭,一定要等着全家坐好了,才能动筷子。有个同事,也用这种方法,治好了孩子在老家养成的爱吃独食的毛病。

吃饭,是生存本能,也是孩子接触最频繁的事情。它虽小,却逐渐塑造着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塑造着他的人格。马未都也讲过一个从吃相里看人品的故事——

父亲、儿子、儿子的好朋友一起吃饭。饭毕,父亲对儿子就说了一句话:“你这朋友不可深交!”儿子很不理解,就没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没想到后来因为一点儿小利益,这个朋友果断抛弃了他,验证了父亲的话!父亲不是神算子,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从“翻菜”这个动作中看出来的,“他夹菜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用筷子翻菜,翻上来以后扒拉两下夹起自己爱吃的菜,根本不顾及别人,这种人就很自私。”

餐桌上的习惯性小动作,会放大到整个人生里,影响每一次选择。而父母在餐桌上给孩子特權,让孩子先吃、吃好的,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在矮化自己,让孩子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

4大养“狼”金句,你中招了吗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成“白眼狼”,却又无意中将孩子一步步养成了“狼”!下面这些养“狼”金句,可是“白眼狼”的速成宝典,看看是不是被你们整天挂在嘴边?

金句1:宝宝先吃,宝宝不吃了妈妈再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剩饭桶”。孩子不吃的家长才能吃,孩子想吃的一定让孩子先吃。

这点我赞同李玫瑾教授所讲的:如果孩子和长辈同桌吃饭,应该等长辈动筷子了,孩子才开始吃。这件事很小但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要让孩子心里有他人。

金句2:赶紧吃,不然一会儿就被抢光了。

大概是老一辈很多人都经历过缺粮少油的困难时期,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过怕了,“吃饭都用抢的”从此就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头脑里了。

一盘菜端上来,赶紧给孩子碗里夹。特别是孩子爱吃的,恨不得整盘都夹给孩子,别人都不能动……

先不说在饭桌上人为营造的这种紧张气氛是否有益于孩子进餐,让其他人想吃不能吃,眼巴巴等着的场面,想想都尴尬。况且如今的孩子不仅不缺营养,反倒很多是超重肥胖、营养过剩。

其实想想看,能同桌吃饭的不是亲朋就是好友,多吃一口少吃一口,能有多大关系呢?就怕养成了“抢食”的习惯。

金句3:宝宝,挑个最好的、最大的、你最喜欢的。

一次周一例会,同事吐槽说周末几个闺密带着孩子一起聚会。有人带了刚摘的草莓分给大家吃,一个闺密直接跟自家娃说:“快,挑个最大的!”

听到这,估计不少人都和我的反应一样:“谁家的娃不是宝贝?就你家的要吃最大的、最好的呀!”

金句4:宝宝,这个好吃,都是你的……

每次聚会吃饭,都能遇见几个这样的熊孩子,自动默认好吃的就是自己的,这样的孩子在外面其实很容易受挫。而关于分享,最好的学习场地就是在家里。

李玫瑾教授曾讲过她给女儿分橘子的故事:

“我剥完一个就给她一瓣,我说给爷爷送过去,第二瓣我说给奶奶送过去,第三瓣我说给大姑,第四瓣给爸爸……最后那瓣我给她的时候,她拿起来送到了我嘴里。這时我又拿了一整个剥给她。因为我需要她有一个家庭意识。”

在孩子小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有家庭意识,心里有别人,享受到分享的乐趣,以后才不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经常跟少年犯打交道的李玫瑾有一句话提醒得特别及时,她说:“孩子3岁时,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当他20多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猜你喜欢

宫保鸡外孙女老太太
宫保鸡丁大融合
早上的期待
宫保鸡丁
好大的牙刷
到底是夸谁
哪剪的
搭讪
蹭饭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美剧中的中餐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