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振宁:只讨论物理问题,不理会那些谩骂

2020-02-06中原剑客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杨振宁

中原剑客

90多岁的杨振宁依然活跃在中国科学圈。著名物理学家陈方正博士曾这样概括杨振宁的人生:“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杨先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他的处世情怀,二者互为表里,关系密不可分。”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用“率真”二字来形容他,赞叹杨振宁“童心未泯,坦率真诚”。杨振宁的处世交际之道,由此可见。

不理会那些谩骂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迎娶28岁的女研究生翁帆,因为这桩婚姻,他像娱乐明星一样被轻佻地谈论、奚落,经过歪曲或刻意编造的伪事实也随处可见。甚至还有人编造翁帆父亲娶了杨振宁孙女的谣言——这一谣言出现时,杨振宁的孙女才7岁。2017年2月,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并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这时,有人说他是“回国养老享福”。针对不良舆论,与杨振宁关系密切的中科院院士葛墨林气愤不过,写了一篇辟谣和解释的文章,但被杨振宁压下了。杨振宁回复他,除了讨论物理,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我一辈子挨骂多了。我知道网上有些人对我有种种奇怪的非议,我的态度是不去理会它。

杨振宁这位在国际上备受尊崇的物理学家却遭受庸俗的解读,不得不说是舆论文明的悲哀。然而他总能一笑置之,从不发声回应,表现出高度忍耐和克制。这样的雅量,试问多少人能做得到?有很多人面对恶言和指责,不能平静以对,动辄挑起舆论战火,发起种种炮轰。沉默是金,杨振宁只管默默讲学授道,因为他深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自己去量吧。”

不愿意行这个礼

有一次,杨振宁在华中科大演讲前,当主持人介绍他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他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尽管1964年,杨振宁决定加入美国籍,但他在《父亲与我》里写道,“我父亲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始终没有宽恕过我。”香港中文大学很早就想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但他一直没有接受。理由是1997年之前,授予仪式上有一个英国传统,接受荣誉学位的人要到英国校监面前鞠躬,然后校监拿一根小棍子在接受者头上敲一下,而杨振宁不愿意对英国人行这个礼。等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校监换成了中国人,他立即接受了。

杨振宁的家国情怀,从来就没有泯灭,并且一直是自觉、是习惯。所以他不仅勇于自证自己获得诺奖时是中国公民身份,敢于把加入美国籍对自己形象有损且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揭示出来,而且宁可舍弃名誉博士学位,也绝不向英国校监行礼。其率真、坦诚的交际品行以及在血液中自然流动的真挚爱国之情,无不令人敬仰和感动!

我要见我的老师

1971年7月,去国26载的杨振宁以美国公民身份第一次访问中国,周恩来设宴招待。他提出要见自己的老师王竹溪,而此时,这位1938年的剑桥大学博士、中国屈指可数的统计物理专家,正戴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在江西鄱阳湖畔“五七”干校放牛,并已严重感染血吸虫病。随即,“杨振宁重返故土,王竹溪十万火急回京”,成为中国物理学界广为人知的一段佳话。王竹溪回京后重新担任北大副校长,后来他病重后,杨振宁多次托人给他捎来很贵的白蛋白以及现金。杨振宁在走遍世界各地的演讲、学术报告中,从他口中听到王竹溪的名字,难以计数。1997年出版的《杨振宁文集》,开卷第一篇就是:“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的是统计力学,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杨振宁为人极重情义,所有教导过他的老师,都时刻挂在嘴边。直到已经名满天下,他回国看到这些老科学家,一样毕恭毕敬地行弟子礼。甚至在受到中国官方高规格礼遇的场合,也始终不忘恩师。1983年,王竹溪病逝,他的家人说:若不是杨振宁这位学生,使老师得以从干校“提前毕业”,如果再晚一年半载回京,那么,“他活不到1983年”。

喜欢黄昆的与众不同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和黄昆是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杨振宁当时在黄昆眼里是“天才”,黄昆酷爱争论,特别爱顶牛,杨振宁曾说,“他有一个趋向,就是往往喜欢把他的见解推向极端”。对此,杨振宁却并不反感,有同学疏远他,而杨振宁却非常喜欢他的“与众不同”。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的争论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回宿舍还在进行,熄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开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由此,他们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黄昆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杨振宁对黄昆的较劲和认真仍然念念不忘,“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处一舍的日子。正是那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

杨振宁懂得尊重人的个性,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他对黄昆的“钻牛角尖”不仅不排斥,还乐于与之“辩论”,既拓展了思维,增进了学识,也收获了友谊和快乐。杨振宁和黄昆交往的这段佳话,深深启示我们:人格独立和人际交往并不矛盾,只有懂得包容,善于接纳他人,才能砥砺团队精神,能够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团结更多的人成就大事业。

“直到今天,我知道我没有变。我想我为人处世都比较简单,不复杂,就是没有很多心思,我喜欢這样的人,所以我就尽量做这样的人。”这样的杨振宁,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杨振宁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浅论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揭秘杨振宁的再婚生活:最擅长花式宠妻
关注杨振宁的八卦,不如关注他的家教
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重返国籍
杨振宁的放弃
换条路走不是停止追求
迷恋游戏的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