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双关的历史与地位比较研究

2020-02-04仝海侠

公关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双关语修辞格双关

仝海侠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英双关源起、发展及应用进行比较阐述,.对比出汉英双关悬殊的语言修辞地位,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生活的差异,从而加深了对二者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和把握英汉双关语产生有效影响。

关键词:双关语 历史 地位 比较

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修辞技巧,双关语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运用都是相当广泛、源远流长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喜闻乐见地存在着,已经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

一、汉语双关的历史发展

汉语双关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在《诗经》的《风》中已经出现,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如《郜风·柏舟》中“泛彼柏舟,再汎其流。夜长不寐,亦有忧遊”。其中的“柏”谐音“伯”,指“意中人”,这首诗歌是把意中人看作河中央荡着的小船,让女子念念不忘,却难以靠近。

进入西汉时期,双关语在史书中尤其活跃,《史记》、《汉书》等史书中窥见一斑。如:

(1)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尤有高材者先得。《淮阴侯列传·蒯通》

其中“鹿”谐音“禄”,指富贵,暗示天下大乱,人人都在追求富贵。

(2)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嵩藜藿而共处之。(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铰链词“商人”既是指降服于周的殷商朝代的人,又寓意会经营商业、做生意的人,一语双关,言简意赅。

到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开始大量出现双关语,据《乐府诗集》记载,其中在《子夜歌》与《读曲歌》应用最为广泛,如:

(3)藁山种芙蓉,复径黄糵坞。採到一莲时,流漓滢辛苦。《子夜歌》

(4)罢别四五年,相见纶故情。残荷不断藕,莲心又复生。《读曲歌》

“芙蓉”寓意“夫容”,是意中人的模样,而“莲”通“怜”,指怜惜。

唐宋时期及以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则随处可见,而在运用范围上也由文学领域辐射到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双关语在民俗文化中也应用广泛,人们用谐音雙关来表达自己避害祈安、趋利求福心理,如逢年过节吃鸡、吃鱼,“鸡”通“吉”,预示“吉祥如意”;“鱼”通“余”,象征“年年有余”。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婚礼中,大枣、桂圆、花生、百合、莲子、核桃等皆有喜庆双关意义,由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桂圆还有“富贵圆满”之意,核桃暗含“和和美美”,百合双关“百年好合”寓意。

对于出现的双关现象,很早就有一些文人对其关注并进行分析和理论诠释。盛唐时期的方干最早起用“双关”词语,“袁都督府以佳酿寄吾,吾以山梅答赠诚唯四韵兼之双关”,袁都督府以美酒赠与方干,方干则以山梅回赠。此时的双关一词虽然是记载中最早出现的,但并没有修辞格双关之意。晚唐皮日休提出一词叫“风人之作”,其在《杂体诗序》中指出,“诗曰,‘唯南有箕……不可以挹酒浆。几近于戏矣。古诗或为之,几风俗之言也。古之采诗官,官曰‘风人。‘围棋浇败袄,着子则依然。以此风人之作兴焉”。这里的风人指双关,风人之作指采用了双关手法作的古诗,并提出双关起源于风俗文化。北宋范仲淹最早确立双关的概念,其在《赋林蘅鉴·序》文中提出,“兼有二物者,则谓双关”。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双关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真正对双关进行完整科学定义的,应当非陈望道先生莫属,他撰写的《修辞学发凡》著作中将双关定义为修辞格,为后来的双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应当指出,早期双关语的出现,迎合了汉语文化中言语含蓄委婉,语境蕴藉丰富的审美需求,后来双关语的广泛应用则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修辞方法与技巧。

二、英语双关的历史发展

英语双关语pun显著区别于汉语双关语,在发展过程饱受争议,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这是因为在西方哲学思潮、文学传统和政治体制剧烈演变的背景下,英语双关语自然随波逐流,经历了发展、衰微、复兴与繁荣,可谓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英语双关最早出现在古英语时期,除了在日常交往中应用,还出现在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中。12世纪英格兰被诺曼底征服后,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外来语言也随之进入英国,英语双关也逐渐渗透在各个文体中,如爱情故事,民间小说和故事诗。进入十四世纪中期,随着英语文学的复兴,双关语也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伟大的诗作,杰佛里·乔伊的著作《哈特博雷的爱情》毫无悬念是其中最伟大的一部,文中多处使用了双关修辞格。

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双关进入它的黄金发展时期。无论在日常交往还是文学作品中,双关语随处可见,散发着幽默风趣兼有严肃含蓄的气息特质。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双关主要用来制造趣味,而到詹姆士时期,双关则主要用来调侃和娱乐,或是突出严肃和沉重。这一时期,许多名家如莎士比亚、琼﹒弥尔顿、约翰、托马思﹒富靳等都非常喜爱使用双关,特别是莎士比亚,运用双关绝对是驾轻就熟,空前绝后。据约瑟﹒莫里统计,莎士比亚共在作品中使用双关3200多处,每部作品平均使用双关八十余次,数量蔚为可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17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大陆政治运动迭起,科学、宗教、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1656年由著名科学家约翰斯.洛克、哲学家埃撒克以及众多知名学者联合成立伦敦皇家学会后,双关逐渐式微没落,辉煌不再。伦敦皇家学会倡导简约朴素的词风应用风格,给蓬勃发展的双关修辞格予以灾难性地打击。从此之后的150年里,双关成为众矢之的,在文学著作中难觅踪迹。很多学者、专家批判双关,桂冠诗人里约翰·德拉顿坚称双关是最无聊低级和最无意透顶的幽默方式,这一观点目前仍然有很多学者认同。但有趣的是,这位里约翰·德拉顿却给英语双关冠以pun这个叫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另一位欧洲文学的领军人物—约斯夫·安迪生,也强调双关是一种虚无假意的幽默。

进入19世纪,随着欧洲文学的蓬勃发展,小说、散文、歌剧等文学呈现百花齐放,同时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的影响,一些儿童及幽默文学作品开始使用双关修辞手法。在路易斯·莱卡尔的儿童文学《爱丽丝幻境历险记》中,大量双关语的巧妙运用让这部作品妙趣横生,很快风靡西半球。如:

(5)“How is the bread produced?” 面包是如何做出来的?

“I knew it!” Alice shouted loudly. 我知道该怎么做。

“You need to use some flour.” 你需要使用面粉。

“Where can you find some flower?” asked the Queen eagerly, “In the park, or lay the lake?”到哪里采些花呢?公園里或者湖边?

“Well, It was not picked,” Alice answered, “Its ground……”

嗯呢,花儿不是采的,它是种的。

“How many miles of ground?” asked the Queen.有多少米呢?

然而,这种复兴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还没有延伸到公众的日常交际中,更谈不上双关理论的纵深研究方面。

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诗人和文学家开始在一些文体和正式场合中使用双关语,并开始深入理论研究。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G.M·乔亚斯和特斯·A.T, G.M·乔亚斯擅长使用双关修辞,读者在他的作品中发现大量双关语,特别是在《尤利西斯》作品中,比如:

(6)The soldiers must understand the fact that they only hang together,or they will hang to death.

战士们必须明白大家只有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否则必定灭亡。

这是关于“团结战斗”的一句名言,铰链词“hang”一词有团结、悬挂、逗留、晾晒、绞死、灭亡等多种意思,本句中分别是“团结”和“灭亡,绞死”的意思,属于典型的换义双关。

而特斯·A.T则专注研究语义模糊和谐音双关,他的继任者约翰逊则把双关理论研究推上了巅峰。二十世纪后期,双关语的应用也走上了高潮,已经延伸到了广告、谜语、动画片和笑话等各个方面。此后,越来越多的作家、语言学家研究和使用双关。

从古代英语到现代英语的兑变过程中,英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语言,最终完成了自己的重塑。这种语言的混合特质给双关的产生提供了词源基础。

三、小结

综上所述,汉语双关作为极为重要的修辞技巧,在古代的诗歌、史书中就有使用,并且古代的文人、学者、史家已从理论的高度发现、探索、诠释其本质内涵。当代的学者更是多维度诠释双关并形成理论。汉语双关相比英语双关来说历史悠久,地位特殊。一直以来,英语双关被认为是虚假低级的智慧,仅是搞笑逗乐,很难登上大雅之堂,沦为一种文字游戏,没有上升提炼为修辞格。双关很少在英语修辞研究中提及,汉英双关悬殊的的语言修辞地位,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生活的差异,正如二者之间的差异一样,汉语双关在应用范围上比较固定,使用规则比较严格、难以驾驭,而英语双关则更加松散、宽泛,更易遵循。

参考文献:

[1]马国强.“双关”称名之由来[J].修辞学习,1998(06):40.

[2](唐)皮日休撰.钦定四库全书.松陵集[M].北京:中国书店.2018.

[3](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Cann,R..Formal.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猜你喜欢

双关语修辞格双关
朱自清散文写作的遣词造句艺术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浅谈俄语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修辞格
大脑如何感受幽默
双关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研究
一语双关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