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船的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0-02-04金彩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翠鸟仔细观察感官

金彩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沙啦、鹦鹉”等词,会写“翠、羽、嘴、吞、啦、响、哦”等字。

2.联系单元整体,初步了解单元内容,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3.通过品读“雨天场景”和“翠鸟外形”的语句,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和“抓住特点”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

4.借助直观图像引导观察,迁移方法,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和“抓住特点”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观察任务

1.同学们,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这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读语中的一句话,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看样子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观察,一起来看看这一单元的课文,看看作者观察了些什么。

3.小结:观察的事物既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植物、水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搭船的鸟》,看看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

【设计理念:立足单元语文要素,整体导读单元课文,梳理单元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主题有一种感知,从而使得学习目标更明确。】

二、初读课文,梳理观察对象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和场景做了细致观察。

2.作者对哪些事物和场景做了细致观察?(生交流)

3.小结:作者从雨天的场景、翠鸟的样子和翠鸟捕鱼的动作三个方面做了细致观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天,走近这只翠鸟。

【设计意图:统编本教材强调课后习题的作用,从课后习题出发关注文本整体,梳理本课的观察场景和事物,使文章脉络更清晰。】

三、聚焦段落,感受观察之妙

1.走近翠鸟,紧抓特点来观察。

在这样一次普通的旅途中,作者看到一只怎样的翠鸟呢?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出示: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1)读着这些句子,你认为这是一只(    )的翠鸟。

(2)个性化朗读,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出示翠鸟图)

预设:颜色(翠绿、蓝色、红色)

(3)自由读,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只翠鸟的。(师生合作读句子)

预设1:部位(羽毛、翅膀、长嘴)。

预设2:对比。认读“鹦鹉”。

预设3:整体到局部。

(4)这是一次多么奇妙的遇见,翠鸟静静地站在那里,犹如在画中一般。

我看见一只(    )站在船头,多么(    )啊!它的羽毛是(     ),翅膀带着(    ),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    )。

2.拓展画面,首次创作学观察。

(1)翠鸟除了羽毛、翅膀、长嘴,还有哪些部位?作者为什么不一一把它写出来呢?

(2)我们在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时候,没必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就行了。

(3)出示另一只鸟图,学着作者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主要特点来说一说。

这是一只多么(    )的小鸟!

(4)写一写:任选一幅图(祟小狗图、小猫图、孔雀图),学着作者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主要特点来写。先写出小动物的名称,写好后可以让其他同学猜猜你写的是什么动物。

(5)指导写作,现场评析:猜一猜他写的是什么?是怎么猜出来的?

(6)小结:同学们不仅会仔细观察,还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抓住小动物主要的特点进行有序的表达,真会学习。

3.走进雨天,多种感官同观察。

(1)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候光用眼睛看还不能发现事物的美好,还可以——(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

(2)(出示第1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耳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

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3)认读“沙啦”,这种表示声音的词我们叫它拟声词,用上这样一些拟声词,会让人更有画面感。(生有感情朗读)

4.回归画面,二次创作再观察。

(1)回归刚才写的画面(出示动物图片),提示学生用上多种感官去观察。

(2)二次创作,让习作更出彩。

(3)交流反馈。

(4)小结:用上多种感官去观察,小动物的形象就更活灵活现了。翠鸟还有一个名称叫钓鱼郎,猜猜为什么。下节课,就让我们去看翠鸟捕鱼吧。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段落,了解作者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运用多感官观察并进行表达的手法,在朗读想象中感受作者的观察细致。学以致用,在二次仿写练习中学法迁移,从说到写,由扶到放,由会一种观察到会多种观察。这样融入身心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增强教学的成效,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

四、观察生字,书写汉字之美

出示:

翠、羽、嘴、吞、啦、响、哦

1.观察“翠”的羽字头和“羽”的區别。

2.觀察“口”在不同部位的写法。

【设计意图:抓住生字特点,仔细观察,明确“羽”作为羽字头的变化。对比有“口”字偏旁的5个字,观察“口”在不同部位的写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且学会审美。】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笔者纵观单元整体,立足单元语文要素,以 “观察”为线索串起整堂课,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习得观察方法,学会迁移运用,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聚焦单元,明确观察任务

课前,我布置学生去了解整个单元的课文分布(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发现观察对象的范围之广。统编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写作对象的例子,让学生有章可循。整体关注单元课文,鼓励学生自行梳理单元内容,是想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种感知,学习目标更明确。

二、聚焦习题,梳理观察对象

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题是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强调课后习题的作用,梳理课文脉络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课后习题出发,适当变通,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的观察场景和事物,使文章脉络更清晰。

三、聚焦段落,感受观察之妙

在这个板块里,可以分习得方法和运用方法两个层次来落实。

在第1、2自然段里蕴含着两个观察方法:抓住特点观察和运用多种感官如耳听、目看、手摸等来观察。我先引导学生走近翠鸟,了解作者抓住主要特点仔细观察翠鸟外形的方法,在朗读想象中感受作者的观察细致,并在仿写练习中学法迁移,从说到写,由扶到放,达到第一次仿写的要求。

紧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第1自然段,发现作者还运用了“听觉”去观察。于是让学生再次返回到习作中,用上多种感官去观察,修改自己的习作,提升写作能力。这样融入身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聚焦生字,体会观察之趣

将“观察”延续到生字,抓住生字特点,把生字分成两组,让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翠”和“羽”,明确“羽”作为羽字头的变化,对比有“口”字偏旁的5个字,观察“口”在不同部位的写法,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翠鸟仔细观察感官
笑翠鸟
找不同
这只狗属于哪里
感官训练纸模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感官训练纸膜
填空格